張紞

張紞(?—1403年),字昭季,富平縣雷古坊中張村人。明洪武初,選拔為經明行修,為京兆教授。後歷任東宮侍正、通政司左參議、通政使、布政司左參政等官職。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用武力平定了雲南,朱元璋下詔派張紞主持雲南政務:“今命卿西南方面重任,君子道興之所然。且雲南諸夷雜處之地,若欲治安,非出群之材不可。卿必忠可格天,誠可會人,朕之生靈是幸”(見《雲南機務鈔黃》)。雲南聚居著20多個少數民族,自然資源豐 富,文化教育落後,歷來為中原統治者目為“蠻服”之地。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元代僅以當地土官、頭人統治。明初復經戰亂,人心惶惶。在這樣複雜紛亂的形勢下,張紞承擔了安撫、鎮懾、宣教、開發的重任。竭智殫思,因勢利導,制定法令條格,整頓土地貢賦;興學校,倡禮治;獎懲分明,約束軍、吏;嚴法重教,務變其俗,各族遵服。洪武 二十年(1387)春入京述職,皇帝特賜璽書:“西南諸夷自生釁端,發兵討平,命官撫守,爾張紞者首行。今五年矣。言出則諸蠻耳入,令布則誠信相孚,奠安黔南,亦五年矣。今年來朝,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惟紞為最。復命仍治黔南!”(見《雲南機務鈔黃》),特令吏部免於考核,調任左布政使。雲南地方逐步安定,政制漸入正軌。貢賦錢糧,除軍需民食外,一時還不足繳納數額,且阻於交通,輸送艱難。張紞體恤民困,上書呈清破例準以金、銀、錫、貝、布、漆、丹砂、水銀等土特產物代納秋租。開拓了工礦,充實了府庫,解除了民困。七年中,雲南屯辟耕田30餘萬畝,鑿鐵池河灌田數萬畝,外逃土民復回者5000餘戶。張紞在雲南17年,開展政教風化,安撫20多個兄弟民族,發展兵工農商,擺脫了土酋奴隸統治的桎梏,出現了小農經濟自由耕作的初期規模。此後不久,雲南便被正式列為13省的序位。張紞是距當時一千多年前諸葛亮征服“南中”以後的第一位開拓者。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召紞為吏部尚書。參與了削藩、改制等不利於宗室的政治活動。燕王朱棣推翻了明惠帝,即位南京(即明成祖)後,張紞被列為朝中奸臣29人之一,解除職務,月給半俸。紞乃自縊,妻子投水死。雲南、富平有祠,《明史》有傳。著有《冢宰文集》一卷,與雲南機務鈔黃,(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明史·張紞傳》

張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舉明經。為東宮侍書,累遷試左通政。十五年,雲南平,出為左參政。陛辭,帝賦詩二章賜之。歷左布政使。二十年春入覲,治行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賜璽書曰:“曩者討平西南,命官撫守,爾紞實先往,於今五年。諸蠻聽服,誠信相孚,克恭乃職,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故嘉爾績,命爾仍治滇南。往,欽哉。”紞在滇凡十七年,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皆所裁定。民間喪祭冠婚鹹有定製,務變其俗。滇人遵用之。朝士董倫、王景輩謫其地,皆接以禮意。

惠帝即位,召為吏部尚書。詔征遺逸士集闕下。紞所選用,皆當其才。會修《太祖實錄》,命試翰林編纂官,紞奏楊士奇第一。士奇由是知名。

成祖入京師,錄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與焉。以茹瑺言,宥仍故職。無何,帝臨朝而嘆,咎建文時之改官制者。乃令紞及戶部尚書王鈍解職務,月給半俸,居京師。紞懼,自經於吏部後堂,妻子相率投池中死。

紞在吏部,值變官制,小吏張祖言曰:“高皇帝立法創製,規模甚遠。今更之,未必勝,徒滋人口,願公力持之。”紞不能用,然心賢祖,奏為京衛知事。後紞死,屬吏無敢視者,唯祖經紀其喪。世傳燕師入京,紞即自經死;嚴震直奉使至雲南,遇建文君悲愴吞金死。考諸國史,非其實也。

時有毛泰亨者,建文時為吏部侍郎,與紞同事。紞死,泰亨亦死。

張紞墓碑

墓碑出土

2014年,因為平整院落,而出土於富平文廟的一通雕刻於嘉靖年間的石碑,便是當地人為了紀念被朱棣列入“奸臣”大名單的明代吏部尚書張紞。

墓碑雕刻于靖難之變百餘年後,曾由陝西的地方領導出面,立在了富平的鄉賢祠內。後來鄉賢祠被毀,石碑也不知何時被深埋於地下。

墓碑解讀

朱元璋在位期間,張紞作為首批進入雲南的官員,為緩和民族矛盾,鞏固邊疆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一路升遷至雲南最高行政長官後,被調回京城就任吏部尚書,輔佐建文帝。

碑文記載他力主削藩,並在靖難之變中組織防禦,抵抗叛軍。朱棣奪位成功後釋放了他,但他卻選擇絕食自盡,以表達自己的忠心。

“臨政有為,謂之有才;臨危授命,謂之有節,才節兼全,謂之君子。”這通的石碑,高度讚揚了他的品行。

但《明史》的記載卻和碑文有些出入——在朱棣奪位成功,他雖然被列為“奸臣二十九人”之一,但只是被解除職務,俸祿減半,不過仍允許居住在京城。接到這個訊息後,他非常恐懼,自殺於吏部後堂。

是不屈而死,還是恐懼而亡,恐怕已無人能說清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