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古坊

雷古坊

雷古坊——地名,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方位,因秦將王翦的部隊在此駐紮,經常擊鼓作樂而得名。作“擂鼓坊”,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有了“雷古坊”這一名字。建國後設雷古坊鄉,2002年因並鄉合鎮被撤銷。

基本信息

簡介

雷古坊,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方位,因秦將王翦的部隊在此駐紮,經常擊鼓作樂而得名。作“擂鼓坊”,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有了“雷古坊”這一名字。雷古坊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的雷古坊是指原雷古坊鄉下屬的自然村:金粟村、盤石村、楊窯村、利息村、鴻雁村、澗北村、雷北村、團結村、盤龍村;狹義的雷古坊是原雷古坊鄉政府的駐地:中張堡。

發展歷史

雷古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年。

當時王翦的部隊就駐紮在金粟山下這個被為中張堡的地方,士兵們每天訓練單調無聊,就在訓練之餘敲擊軍鼓作樂。他們的鼓點奇特、猛烈、急促、厚重、盪氣迴腸,使得附近的村民也常常過來觀看學習,也使中張堡成為了擂鼓的一片熱土。也就有了“擂鼓坊”這個這個名字,而現在的“雷古坊”就是音譯而來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事情都已經如過往雲煙。可是歷史卻給雷古坊留下了這個名字和那個不是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歷史文化遺產“老廟老鼓”。據悉,老廟老鼓就是在雷古坊人所使用的鼓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前還有比老廟老鼓更古樸、更雄壯的鴻雁老鼓,可是已經失傳。而老廟老鼓依舊是在雷古坊周圍的幾個鎮比較普及,這與歷史的原因不無系。

建國後設雷古坊人民公社,政府駐地:中張堡。建鄉之初也叫過盤石公社、鴻雁公社,不久又恢復原名。文化大革命時期,順應全國紅一片的趨勢,更名為紅旗公社。下轄金粟大隊、楊窯大隊、鴻雁大隊、澗北大隊、雷北大隊、團結大隊、盤龍大隊、兩門大隊、盤石大隊、灣里大隊、利息大隊、前坡大隊等生產大隊。還有農業基金會、農業合作社、陝西信用合作社、化肥廠、化工廠、水泥廠……等縣和地方上的企業在街道建廠,在縣和鄉政府的鼓勵下為雷古坊的經濟建設做了很大貢獻。

21世紀初,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眾多的鄉開始合併為鎮。像薛鎮、老廟一類的所管轄區域在富平城鄉發展規劃中比重較高的鄉升級為鎮,而像趙老峪鄉、雷古坊鄉一類的所轄區域在政府城鄉發展規劃中比重不高的鄉被撤銷。於是在2002年,雷古坊鄉政府被撤銷。像基金會、陝西信用合作社之類的國營企業也逐步撤走,由於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逐步取代計畫經濟,街道上的各種合作社都開始被撤銷,雷古坊街道開始走向沒落。

歷史名人

1,張紞

張紞 【明】(公元?年——公元1403年)字昭季,雷古坊人。明洪武初,選拔為經明行修,為京兆教授。後歷任東宮侍正、通政司左參議、通政使、布政司左參政等官職。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用武力平定了雲南,朱元璋下詔派張紞主持雲南政務:“今命卿西南方面重任,君子道興之所然。且雲南諸夷雜處之地,若欲治安,非出群之材不可。卿必忠可格天,誠可會人,朕之生靈是幸”(見《雲南機務鈔黃》)。雲南聚居著20多個少數民族,自然資源豐 富,文化教育落後,歷來為中原統治者目為“蠻服”之地。張紞到任之後,平叛亂、撫民心。使得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

後史對於張紞有如下記載:“ 生年不詳,卒於明成祖永樂元年。洪武中,舉明經。建文時,為吏部尚書。詔徵遺逸之士,紞所選用,皆當其才。燕師入,錄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居第一。成祖宥仍故官。尋令解職,疑懼自經死。紞著有《冢宰文集》一卷,與雲南機務鈔黃,(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據考證,美原街道西北的“張家村”、雷北的“中張”“上張”、鴻雁的“前張”和歷史上的“後張”等村子裡面的張姓都是張紞的後人。

2,張鏡白

張鏡白(1902-1972),雷古坊人,國民黨陸軍少將。生於1902年(清光緒28年),中央陸軍軍校高教班畢業。初任國民二軍學生連連長。抗戰爆發前,曾在陝南進攻紅軍。抗戰爆發後,任陝西省保全第五團上校團長、第一七七師二十九旅一〇一五團團長。抗戰期間,在山西、河南抗戰期間,在山西、河南 等地參加過國軍對日作戰。曾入第一戰區洛陽將校研習班學習。1948年任第二三二師少將副師長。1949年8月4日,隨程潛、陳名仁起義於長沙;起義後任解放軍四野第五十二軍第二一五師師長。1954年後任陝西省政府參事、省政協委員。1972年冤死於當局禁閉中;1981年獲得當局平反。

3,石仲偉

石仲偉 (1902—1991)雷古坊盤石人,黃埔四期生。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被黨派到武漢新編第一師和柯慶施一起進行該師策反工作。隨即在湖北宜昌進行兵變,組建紅七軍,任前敵委員,失敗後,在中共武漢軍委工作,不久又協助程子華發動大治兵變。後又入楊虎城部進行兵運工作,1932年任富平縣教育局長,期間曾積極營救被捕入獄的習仲勛脫險。1933年參加西北抗日同盟軍,任組織部政訓科科長,師政治部主任,1934年轉任甘肅日報社編輯,抗戰爆發後,先後任16軍政治部秘書,38集團軍總部秘史、機要室上校主任等職。1945年後任陝西省保全司令部秘書、三原縣長,1949年率部起義,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秘書科長、民革西安市副主委,西安市政協常委兼秘書長,陝西黃埔同學會顧問等職。

4,張立

張立(1915—1995),雷古坊人,早年在位於三原的“陝西省立第三中學”和“西安市第四中學”學習,受先進革命思潮的影響,於1936年參加革命。在西安事變發生前,曾隨學校的學生一起去蔣介石在西安時所住的公館請命,要求蔣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聯合中共一致抗日。被張學良等人勸退。1938年北上延安在抗大及其高級班學習,在此期間多次會面毛主席等人。1940年任職八路軍129師,在同日軍交戰過程中曾被逼跳山崖,落下病根。1949年奉命隨“長江支隊“南下解放福建接管福州,後棄政從教專心研究歷史和教育。曾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地方史志學會副會長,福建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他一生收集了幾千件文物,去世之後都無償捐獻給了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建館以來第一個以私人名義捐獻文物的人。

人文及名勝

金粟山森林公園

金粟山森林公園 位於富平縣城東北約三十多公里處。“以粟如金故名”,又因山巔唐代即建立高禖(求子之神)祠,有龍泉水藏於深溝,也叫菩薩山、靈泉山、紫金山。其總面積約15000餘畝,主峰海拔1240.7米。山上植被豐厚,物產富饒,尤其以天然太子參最為名貴。由於山深林幽,關中難得一見的野生鹿群時有出沒,珍稀動物金錢豹、護廟神蟲(大蛇)亦偶然現身。金粟山素有“渭北小華山”之稱,且融華山天險與翠華山蒼碧於一體。其山以架子梁為主峰,東、西、中諸峰依其形勢,各逞異秀雄奇,正如當地民謠所說:“中峰雄雞東峰鷹,西峰好象萬花叢。”山之東側與石疊山緊連,與萬斛山依依相望。其西側則為縣境內最高峰頻山(1439米),亦名明月山,俯對玉鏡山,其狀若欲攬“玉鏡”而顧盼自雄耳。金粟山腹之溝黑鷹溝,上世紀70年代末,因曾有一直升機於此隕毀而愈添神秘色彩。石疊山巔碧雲洞,僅賴一塊石板溝通外界,相傳昔有一劉姓仙人於此洞隱居。而玉鏡山火燒梁故事,則宣洩了民眾對暴君的憎恨情緒。特別是金粟寺院供奉的求子之神高禖神(民間尊為送子娘娘),其祠已有上千年歷史,“禱者輒應”,是海內外祭祀高禖神的惟一或罕見之聖地。至於躍身金粟山制高點觀景台上,天風獵獵,負手南望,關中形勝盡收眼底,千古煙雲悉涌胸臆,則不禁想起古書對“仙”字的釋義:“仙者,遷也,遷入山也。”

民俗藝術:老廟老鼓

老廟老鼓是民間普及率很高規模很大的一種自娛自樂形式。其陣容大至50多盤鼓100多名鼓手、釵手以及旗手等;小為一盤鼓,三四幅釵,十數八個人。老鼓的表現形式包括兩個藝術項目:一是鼓樂,二是鼓舞。鼓樂的內容十分豐富,常用的多達30多種鼓譜(鼓歌),如梅花鼓、纏穗子、叮叮咣、盤帽根、摘豆角、雞上架、鵓鴿旋窩、滾核桃、滾繡球、一二三、轉鼓子等等。鼓譜分激越、舒緩和行進三大類,但均以昂揚、宏大、震撼為特色。有“聲震十里八鄉”之說。鼓舞的動作溶戲劇、體育和舞蹈動作為一體,又與鼓調相配合,給人以颯爽、強悍的美感。如《打虎》,既有降虎的現實感又具舞美之藝術,傳神備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