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背景
懷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於舊懷慶府(今沁陽)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主要流行於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原陽、獲加、焦作、新鄉一帶。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形成於明洪武、永樂年間。原河內縣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帶遷來,故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與河內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相結合,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懷慶府一帶特色的聲腔劇種,劇目、唱腔、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懷梆有三百多本傳統戲,經常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張春醉酒》、《老少換》、《紅珠女》、《趕秦三》、《轅門斬子》、《九頭案》、《桃花庵》、《鳳儀亭》、《老征東》、《五女拜壽》等。這些傳統劇目多無劇本,全以老藝人口授方式傳承。
無論是在音樂還是在表演藝術上,懷梆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屬於板腔體,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上下對應,合轍押韻,結構基本規整。懷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據劇情需要常出現高八度的“後嗓”音。其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非板五大類,伴奏樂器包括大弦、板胡、月琴、鼓板、大鑼等。懷梆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表演粗獷奔放,擅演文武帶打蟒靠架子
戲。由於懷梆的藝術形式獨特,因此加強懷梆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工作,對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我國梆子聲腔劇種體系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中國戲劇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勢下,懷梆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出現演出市場低迷、演員跳槽等嚴重現象,整個劇種面臨著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需要從速採取措施加以搶救、保護。
保護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稀有劇種懷梆,近日,河南省沁陽市舉辦“第二屆神農杯懷梆戲曲大賽”。沁陽市東關村懷梆劇團的《桃花庵》、博愛縣懷梆協會及修武縣方莊鎮崔莊村懷梆劇團演出的《劉統勛私訪》等3個劇目獲得一等獎,47名演員獲得優秀演員獎。
沁陽懷梆是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稀有劇種。第二屆懷梆戲曲大賽由沁陽市政府和焦作市文化局聯合主辦,從3月29日開始到4月2日結束,期間來自濟源、沁陽、溫縣、武陟、修武、博愛等縣市的29個鄉村懷梆劇團演出了《桃花庵》《對花槍》《穆桂英下山》《反西唐》等優秀懷梆傳統劇目,並且演出了《橋頭怨》等部分現代戲,讓當地民眾大飽了眼福。
據組織者介紹,這屆懷梆戲曲大賽演出劇目形式多樣,在組織規模、演出風格、演出水平和參賽劇目數量方面,都比第一屆有明顯提高。實現了古裝戲與現代戲相結合、傳統藝術與創新藝術相結合、老藝人與青年新秀相結合,充分展現了各代表隊的團體陣容和演唱實力,展示了傳統懷梆藝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發展前景。
懷梆是中原地區較古老的地方劇種,俗稱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在唱腔和表演藝術上有自己的獨特風
格。該劇種具古懷慶府(今沁陽)本地及山西中路梆子特色,流行區域以古懷慶府為中心,輻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部分地區。懷梆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由於懷梆屬板腔體,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懷梆有300多本傳統戲,另有近百部現代時裝劇。其代表劇有:《反西京》《古槐案》《張春醉酒》《老少換》《紅珠女》。據當地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由於受現代文化的衝擊,懷梆戲和其他許多地方戲曲一樣受到了很大衝擊,目前在古懷慶府轄區內僅有一個專業懷梆劇團和近50個鄉村業餘懷梆劇團。為使懷梆後繼有人,沁陽市委、市政府啟動懷梆振興計畫,成立了朱載堉戲曲藝術學校,並每年舉辦一次懷梆戲曲大賽,以使這個在中原大地上吟唱了300多年的稀有劇種逐步發展壯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