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津

張文津

張文津(1904(甲辰年)-1946),湖北鍾祥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鄂中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初期,從延安抗大學習後返回湖北,任應城抗日游擊隊參謀長,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第1團團長。1940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後任新四軍第5師第15旅參謀長,第5師參謀處副處長,第5師第1、第2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參與指揮京山、新街等戰鬥。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武漢軍調處第9執行小組工作,後返回中原軍區任幹部旅旅長。1946年8月7日,奉命前往西安和平談判,途中被國民黨軍扣押,8月22日被國民黨殺害於陝西省寧陝縣江口鎮 。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文津 張文津

張文津 ,革命烈士。1902年出生於湖北省鍾祥市,原名中傑,號文俊,又名問津、維軍等。曾任新四軍第5師第1、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中原軍區幹部旅旅長等職。1946年8月22日被國民黨殺害。

人物生平

張文津(1902~1946)原名中傑,號文俊,又名問津、維軍等。湖北鍾祥人。青年時期即立志“以我之青春,謀求國家之文明,民族之興旺,人民之幸福”。大革命失敗後四處奔波苦尋革命真理,終於在1932年找到中共湖北地下組織,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派回鍾祥開展抗日救亡,組織起四支受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曾任應城抗敵自衛總隊參謀長、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第一團團長等職。1941年4月,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張任十五旅參謀長。十五旅分散活動後,張調任抗大十分校第三支隊支隊長、第十三旅教導團團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蓄意挑動內戰。為執行國共雙方共同簽署的《停戰協定》,1946年1月在北平成立了由共產黨、國民黨和美國政府三方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為調處中原地區軍事衝突,軍調部派出第九執行小組到漢口。張作為中原軍區代表之一,以上校參謀身份參與第九小組的調處工作。面對國民黨20多個師(旅)的包圍、進攻和蠶食,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橫跨鄂豫皖三省、轄區60餘縣的中原解放區,被壓縮到以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足百里的狹小區域的事實,張在中共代表薛子正領導下,竭盡全力爭取中原地區的和平局面。經過多次談判,終於在5月10日簽訂了停止武裝衝突的《漢口協定》。此後,張在漢口告別了即將分娩的妻子,奉命返回宣化店,就任新成立的幹部旅旅長。然而,《漢口協定》墨跡未乾,國民黨第三、第六綏靖區的八個整編師另兩個旅,在西安、武漢空軍配合下,於6月26日發起了以“徹底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為目的進攻戰役。中原軍區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於國民黨軍大舉進攻的當日分路突圍。張率幹部旅隨軍區領導機關向北挺進,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8月初勝利抵達陝南商洛地區,開始創建豫鄂陝解放區。
國民黨最高當局見派出30萬大軍也未能達到圍殲中原人民軍隊的目的,遂又玩弄“和談”伎倆,一連多日派飛機在商洛山區投撒傳單,要與李先念部“會晤談判”。中原軍區領導明知這是陰謀,但為了表達中國共產黨對和平的一貫誠意,還是決定派代表去西安談判。在物色談判代表時,張的“軍調部第九執行小組成員”的經歷,使他成了首席人選。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與作為譯員的幹部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和作為警衛員的中原軍區幹部毛楚雄組成談判小組,於8月7日由鎮安縣楊泗廟出發,赴西安同國民黨談判。孰料,離開楊泗廟剛剛四天,就被國民黨在西北的最高長官下令扣押、殺害了。

革命歷程

張文津 青年時期即立志“ 以我之青春,謀求國家之文明,民族之興旺,人民之幸福”。大革命失敗後四處奔波苦尋革命真理,終於在1932年找到中共湖北地下組織,走上革命道路,抗戰爆發後被派回鍾祥開展抗日救亡,組織起四支受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曾任應城抗敵自衛總隊參謀長、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第一團團長等職。1941年4月,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張任十五旅參謀長。十五旅分散活動後,張調任抗大十分校第三支隊支隊長、第十三旅教導團團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蓄意挑動內戰。為執行國共雙方共同簽署的《停戰協定》,1946年1月在北平成立了由共產黨、國民黨和美國政府三方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為調處中原地區軍事衝突,軍調部派出第九執行小組到漢口。張作為中原軍區代表之一,以上校參謀身份參與第九小組的調處工作。面對國民黨20多個師(旅) 的包圍、進攻和蠶食,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橫跨鄂豫皖三省、轄區60餘縣的中原解放區,被壓縮到以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足百里的狹小區域的事實,張在中共代表薛子正領導下,竭盡全力爭取中原地區的和平局面。經過多次談判,終於在5月10日簽訂了停止武裝衝突的《漢口協定》。此後,張在漢口告別了即將分娩的妻子,奉命返回宣化店,就任新成立的幹部旅旅長。然而,《漢口協定》墨跡未乾,國民黨第三、第六綏靖區的八個整編師另兩個旅,在西安、武漢空軍配合下,於6月26日發起了以“徹底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為目的進攻戰役。中原軍區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於國民黨軍大舉進攻的當日分路突圍。張率幹部旅隨軍區領導機關向北挺進,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8月初勝利抵達陝南商洛地區,開始創建豫鄂陝解放區。

國民黨最高當局見派出30萬大軍也未能達到圍殲中原人民軍隊的目的,遂又玩弄“和談”伎倆,一連多日派飛機在商洛山區投撒傳單,要與李先念部“會晤談判”。中原軍區領導明知這是陰謀,但為了表達中國共產黨對和平的一貫誠意,還是決定派代表去西安談判。在物色談判代表時,張的“軍調部第九執行小組成員”的經歷,使他成了首席人選。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與作為譯員的幹部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和作為警衛員的中原軍區幹部毛楚雄組成談判小組,於8月7日由鎮安縣楊泗廟出發,赴西安同國民黨談判。孰料,離開楊泗廟剛剛四天,就被國民黨在西北的最高長官下令扣押、殺害了 。

犧牲經過

此山系秦嶺余脈,斯水乃旬河源頭,地名江口,寧陝所轄。子午古道穿越於茲,聯蜀楚之要道,通南北之咽喉。兵家商賈穿越其中,金戈鐵馬盪氣迴腸。而尤為可歌可泣者,當屬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烈士英勇獻身於此地。張文津者,湖北鍾祥縣人,1902年出生,原中原軍區幹部旅旅長。吳祖貽系河南開封人,1916年出生,中原軍區幹部旅政治部主任。毛楚雄乃毛澤東二弟毛澤覃之子,湖南湘潭人,1927年出生,參加中原突圍,隨王震至陝南。時在1946年,抗戰勝利,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李先念中原部隊奉命突圍,轉戰陝南。王震率部攻克鎮安。為表我和平誠意,以揭國民黨之內戰陰謀,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人奉命代表中原軍區,前往西安與胡宗南談判。是年8月7日,嚮導帶路,一行四人自鎮安楊泗廟出發,至同月10日,行至江口。時國民黨胡宗南部六十一師一八一團駐守江口。得知談判代表抵達,假意逢迎,實則扣押,並奉命就地秘密處決。是夜,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並嚮導,被秘密殺害於旬河之畔。山河嗚咽,日星慘澹,烈士英勇,大義凜然。嗚呼!松在岡而擢秀,蘭在幽而葆真。唯浩然之正氣,獨巋然而尚存。年華如駛,韶光流易。破碎山河,地覆天翻,普天之下,舊貌新顏。人雖往而功不朽,時雖易而名不泯。英靈忠魂,長駐於此,烈士有知,含笑九泉。屬文以記,四韻乃成。詩云:

以身報國志凌雲,贏得蒼生享太平。

沙場未曾馬革裹,暗箭難防留遺恨。

巍巍秦嶺埋忠骨,滔滔旬河祭英靈。

浩然正氣千古頌,英雄業績萬世存。

人物紀念

1985年,在《紅旗》雜誌第17期發表的國家主席李先念同志撰寫的《向革命先烈學習、保持共產主義的純潔性——紀念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烈士》的文章中指出,張文津“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民族自尊心,作戰勇敢,指揮有方,是五師的重要骨幹……對五師和鄂豫邊區的創立和發展都做出了積極貢獻。……張文津等三位同志在當時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受黨的派遣,深入虎穴,不幸英勇就義,他們和在突圍過程中犧牲的烈士們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1986年8月1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隆重舉行了張文津等三位烈士的骨灰安放儀式後,派專人將張文津等三位烈士骨灰送到大悟縣,安放在鄂豫邊區革命烈士紀念館;1988年3月22日,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為“張文津烈士紀念碑”題字;1993年9月,張文津烈士紀念碑在鍾祥市皇山故園落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