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振,字石明,號硯豪,譜名張名竺,1907年1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鎮張百可村張百可垸,幼年父母早逝,靠其二哥嫂撫養度日,七歲時入本村私塾頌讀《四書》《五經》,因其天資聰明,二哥嫂竭盡所能供其讀書,恰逢辛亥風雲遍及湖北各地,名竺心懷報國憂民之志,說服家族父老親人,投考湖北啟黃中學,以學名張振予以優錄。後又就讀兩湖大學堂(兩湖書院改名為兩湖高等學堂,又稱兩湖大學堂)。
人物家庭
張振夫人在台灣,後居日本、美國,都非常思念家鄉。1980年曾矚子寫信到家鄉尋根問祖,給武穴侄兒回信一封,由於各種原因失去聯繫,這是張振終生一大憾事,未了的一樁心愿。張振子孫也散居各地,張振有四男一女,長子張有龍(譜名堂義生於杭州),次子張建生,三子張小龍,四子張小毛,女張江疆都出生在台灣,現均在台北及海外軍政界任職。妻戴氏名儒,生於1911年4月21日,江蘇省常熟縣人,畢業於江蘇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一生追隨張振征戰各地,盡相夫教子之責,深受各方讚佩。
事跡
軍事才華出眾
1926年10月,國共兩黨北伐軍攻占武漢後,決定在武昌以兩湖書院舊址為校址,設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後又改為中央軍校(即黃埔軍校),兩湖大學堂畢業後的張振,參加一段時間社會活動,於1927年秋報考錄取黃埔軍校,基礎比其他人高,又博覽群書,精研軍事戰略,倍受同學稱讚。
1930年9月,張振在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後,派往浙江省杭州市保全第二團第三機槍連任排長、連長等職務。在長期軍旅生活中,張振由於精明能幹,多次立功授獎,得到上司信任和不斷的提撥。1941年1月,時任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顧祝同,指揮國民黨8萬多軍隊包圍新四軍9千多人,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的襲擊戰中,最後打死打傷新四軍7千多人,扣押了新四軍軍長葉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張振作為顧祝同的作戰部長,參與指揮,展示了軍事才華,受到陳誠和顧祝同的信任。張振在三戰區顧祝同部,參加了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區抗擊日寇的戰鬥。1945年被提任為上海第三戰區顧祝同部高級聯絡參謀主任,授少將軍銜。
仕途多有不順
後來,因販賣軍火事發,張振被同黨高層予以閒置。
1949年攜家眷去台,仕途多有不順,終生未得重用,後脫離軍界安居美國和日本等國。
為人處事
和睦鄉鄰
抗戰勝利初年,張振接到長兄張光前的來信。說屋後有一家人欺負他,張振知道他大哥底細,對恰好垸里來部隊看望張振的人說,我大哥這個人有些仗勢欺人,你們回去調查一下,如果是我大哥信中所說事實,也要妥善處理,如果不是那個情況就算了。看望張振的人回垸後進行調查,結果不出張振所料,不是他大哥說的那樣。
為官公正
張振在南京任職時,一次,村中有張必生、李恢覆等四個去南京找他。這四人都是小知識分子,表示想在張振那裡找一份工作,混一個官半職。張振馬上回答說:可以,但我有一個條件,你們先要經過考試,考試合格者方可錄用。經過考試,四人考試成績均不及格。張振說:你們四人考試成績都不及格,我無法收用,你們真想要來,回去好好學習,過幾年再來考試。對要工作的人,他就這樣處理了,使四人無言以對。
主張和平
民國三十幾年,廣濟發生戶族械鬥,張百可垸里派人去找張振,要他給垸里搞些槍枝回去。張振得知後,馬上嚴肅地說:你們不能胡來,你們要槍乾什麼?拿槍去打別姓的人,這是不允許的。各姓要和睦相處,不能搞流血事件,你們那些狹隘觀點,我不可能支持你們。你們回去告訴垸里父老兄弟,要與各姓和平共處,請你們轉告我的意見。
客死他鄉
張振1992年在日本去逝,其後人將骨灰遷台安葬。
張振一生中只回張百可老家一次,即1945年抗戰勝利後,帶少將軍銜回家,全垸人異乎尋常的高興,一連唱了三天戲,對這位衣錦還鄉的弟子表示熱烈歡迎!這樣的場面,刻印張振心底,據後來回大陸探親的知道張振情況的人講,晚年的張振,思鄉之情很濃。十分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回到大陸。族人鄉親嘆之:千里孤墳,遙望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