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中篇小說選

張承志中篇小說選

《張承志中篇小說選》是2004年10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承志。

內容簡介

中篇小說的發展與鼎盛是新時期文學的一條線索。當眾多作家青睞創作長篇小說而怠慢短篇小說時,認識中篇小說這一文體在小說中的獨特價值是件有意義的事。編輯“新經典文庫”之中篇小說系列,便是試圖做這樣的工作。

小說的長度也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長、中、短本身並無固定的尺碼,只要適度,小說文體當是長短不論的。如果一概而論地說“愈短愈好”,或者一概而論地說“代表作家創作水平的是長篇小說”,恐怕都不妥當。任何一種文體都需要尊重和傾心。

夾在長和短之間的中篇小說在新時期文學史上別開生面。有趣的是,近二十年來一些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痕跡常常與他(她)的中篇小說有關。比如,《棋王》之於阿城,《透明的紅蘿蔔》之於莫言,《爸爸爸》之於韓少功,《小鮑莊》之於王安憶,《商州初錄》之於賈平凹,《北方的河》之於張承志,《岡底斯的誘惑》之於馬原,《蒼老的浮雲》之於殘雪,《妻妾成群》之於蘇童,《棗樹的故事》之於葉兆言,等等。翻閱水平參差不齊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你可以發現學者作們常常津津樂道的是小說家們的中篇。這樣一個事實,似科說明了新時期小說藝術成熟在中篇小說之中,九十年代以後一些成熟的小說家寫作長篇小說與他們由此獲得的自信與鍛鍊不無關係。

作者簡介

張承志,男,回族,筆名:張錄山,經名:賽義德。1948年生於北京,原籍山東省濟南市。曾供職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海軍創作室、日本愛知大學等處。現為自由職業作家。1978年開始筆耕。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已出版著作30餘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義氣質”著稱。

張承志在清華附中高中畢業後,於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當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定地區研究計畫"合作人及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亞歷史研究,其後幾度應邀赴日本搞學術研究和講學,並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選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誌《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遊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遊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生平紀實

張承志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8年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在草原上當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工作。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引起文壇注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的歷史。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在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使用數種外語。

197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獎。代表性作品有小說集《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等。張誠志以一種獨立不羈 ,莊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聖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複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這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金牧場》,中短篇小說《北方的河》、《黑駿馬》、《黃泥小屋》等,其中《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精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

作品

短篇小說

《輝煌的波馬》

張承志散文

《北望長城外》

《胡塗亂抹》

《美麗瞬間》

《凝固火焰》

《九座宮殿》

《雪路》

《晚潮》

《綠夜》

《頂峰》

《大坂》

《春天》

中篇小說

《北方的河》

《黑駿馬》

《聾子的耳朵》

長篇小說

《心靈史》

《西省暗殺考》

散文隨筆

《荒蕪英雄路》(隨筆集)

《墨濃時驚無語》

《美文的沙漠》

《波斯的禮物》

《日本留言》

《面紗》

《袍子經》

《敬重與惜別》

評價

典型的憤青型作家。因為在他的小說中,多半體現的是民族文化悠揚的歷史,讀起來緩慢而優美。但他的散文卻體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小說的風格,憤世嫉俗,而且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並對諸多國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字裡行間,體現出一個知識分子典型的憂患意識。

在張承志的散文中,作家對中國當今所處的社會形態抱有很大的遺憾與批判,特別是對當今中國人奉行的"犬儒主義"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作家說:"失敗的大陸像一艘下沉的巨輪,我是它還給卑鄙海洋的一個漩渦,儘管我不能成為桅桿上的旗。"過多的深思熟慮,使作家越來越憂愁.每每心煩意亂,他總會想起多年前被流放到草原當知青的那段時光.苦難而珍貴。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對回族和維吾爾族的文化,張承志總是毫不吝嗇自己的筆墨,大肆進行誇讚,張承志甚至直言:“我的根在西亞的阿拉伯”。草原,已然成為他所有記憶里最深的源頭,裡面藏著他對草原人民深深的熱愛。

同樣的憂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張承志最欣賞的作家就是偉大的文學旗幟魯迅。對先生的尊敬也溢於言表。同樣留學過日本的經歷,使作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著較深的理解。他說,這個國家有島國特有的封閉意識。很多人都曾選擇到這個國家留學,但終究還是離它而去。聽說,日本人里有一個叫永三郎的大學教授,因不滿日本教科書里扭曲對侵略中國事實的掩蓋,20年來一直和日本教育社打官司,卻終以敗訴告終。徹底揭示了日本法律的薄弱。張承志在一次日本之旅時,恭敬的向這位因官司而瘦得可憐的老人獻上了一盆萬年青,以使他相信在中國是有人對他心懷感激的。

在所有人類的陋習中,作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視。這是孤立和毀滅一個人的致命傷口。不管是在文革還是當今,中國還是外國,作家都對這種場面進行了多次的描寫。對這種性格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同時又無奈的指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在歧視別人,就是被別人歧視,所以,骨子裡的張承志,是一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

影響

從創作上看,張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題材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知名,並在其中開始了他以“人民”為主題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張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氣質的長篇小說《心靈史》而震動文壇,並高張起一面向世俗挑戰的旗幟。但我以為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卻是八十年代前期的兩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與《黑駿馬》,這些作品中表達出的對人的價值思考令人難以忘懷.

張承志曾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誌《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遊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遊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因此獨特的創作主題,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斧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他用宗教寫作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沉淪亮出了一條拯救之路,著有隨筆集《荒蕪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來越濃厚的宗教傾向也引起了爭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