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林
性別:女
出生時間:1951年
職務:同濟醫院口腔內科負責人
職稱:副教授
學會任職:中華口腔醫學會牙周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個人簡介
堅持醫療工作第一線,現為口腔內科負責人,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強,業務水平高,診斷符合率及治癒率高於95%,操作動手能力強工作效率高。 工作盡職盡責,精益求精,深受廣大同行和患者的好評、讚揚和尊重。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牙根管內藥物濃度監測和Maillefer ProfileJ機用根管器械的臨床和實驗觀察均獲同濟醫院高新技術委員會支助,已結題,發表相關論文多篇,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磨牙牙周牙髓病:採用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發表相關論文多篇,2000年被評為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口腔黏膜病損中西醫結合:充分利用我院綜合實力強的優勢,注重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使臨床效果明顯提高。跟蹤國內外本專業和相關學科的新進展,不斷學習、提高和創新,善於利用同濟醫院綜合實力強、患者多的優勢,注重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使臨床效果明顯提高,極大地提高了口腔科的知名度,使患者就症時間明顯縮短,治療效果、醫療質量和水平明顯上升,如口腔黏膜病損與社會心理因素關係、循環醫學與臨床口腔醫學的研究等。堅持牙周黏膜病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觀察和科研,如參加體外培育牛黃課題組工作,並將其局部和全身套用於牙周黏膜病損,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體外培育牛黃治療牙周病的Ⅱ期臨床總結在國家新藥評審會上通過)。長期套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口腔黏膜病,在其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上有許多創新,注意牙周黏膜病與全身疾病的關係,利用綜合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使許多疑難雜症的治療效果極大地提高。研究方向為牙周黏膜病的發病機制與疼痛的藥物治療,發表相關科研論文三十多篇,受到本行業專家的關注,被聘為中華口腔醫學會牙周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高級工程師
張延林 高級工程師。男,1937年10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1958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無線電電子學系。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合時間頻率研究室主任。1964年研製成我國第一台氨分子鐘,獲得了1964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1965年晉升為工程師。在研製工作中,他參加了方案設計,製造和實驗。獨立提出並實施了在氨分子振盪器中,用觀測氨分子的吸收,放大和振盪三過程的方法把諧振腔頻率定準在氨分子路遷頻率上,從而取得重大突破,導致氨分子振盪器首先在上海天文台研製成功,並用它來校準石英釧的準確度,從而開創了我國獨立研製原子鐘的歷史。1972年研製成我國第一台原子鐘,獲得了1977年上海市重大成果獎和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1985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在研製工作中,他被上海市科技局任命為技術總體組組長,主持了方案設計,製造和實驗。氫原子鐘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相當於300萬年誤差1秒。主要用一無線電跟蹤,導航和定位系統中,如全球定位系統中作主鍾。代表性著作有:《氨分子鐘的研製》《氫原子鐘的鎖相環》《超導諧振腔及其套用》等。載止目前為止發表的論文有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