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
張庫大道是從張家口大境門外西溝出發至烏蘭巴托並延伸到俄 羅斯恰克圖的古商道,是一條興盛了數百年的國際商道。塞外重鎮張家口,東望京、津,南通中原,北接蒙古大草原,西連晉、甘、陝,戰略地位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這裡曾是張庫大道源頭的貿易集散地。
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講,當時,從蒙古草原到內地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從烏蘭巴托出發,穿越渾善達克沙漠邊緣,經東西蘇尼特旗(今賽汗塔拉)、商都、集寧,到達大同、太原。二是從烏蘭巴托出發,經阿巴嘎旗,穿越渾善達克沙漠,再過多倫諾爾(今多倫)、沽源、獨石口到北京。還有一條路線是從烏蘭巴托出發,穿越渾善達克沙漠,經太僕寺旗、張北進入張家口。第一條,因途中有百里沼澤,不久便終止。第二條,因路途較遠,且多崎嶇山路,最終也沒能維持多久。而第三條路線具備了距離最近、道路狀況較好的優勢,故駝隊、車隊多走此路。
歷史
張庫大道歷史悠久。李桂仁著《明清時代我國北方的國際運輸線——張庫商道》中說“這條商道作為貿易之途,大約在漢唐時代已經開始。出現茶的貿易,大約不晚於宋元時代。”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以農桑為急務”使百姓“安業力農”,大力發展經濟。同時在全國設立驛站1500多處。驛站除“通達邊情,宣布號令”外,對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河北省公路史志資料》載:“張庫大道歷史悠久,早在元代,便闢為驛路,明清兩代又闢為官馬大道。當時運送物資所走路線,多依驛站。這運輸物資的驛站,官馬大道就是後來的張庫大道。”
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往漠北,建立北元。後蒙古族分裂為韃靼、瓦剌、朵顏三部分。此期間,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資,開始由漢人在戰爭的間歇期間,輾轉運至草原,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流。明宣德四年(1429年),萬全指揮張文在清水河西築張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買賣的商家開始在張家口堡營造 店鋪。明嘉靖八年(1529年),張家口堡擴建,邊塞城市的雛形已基本形成。明初,限制內地物品流向草原,史稱“禁邊”。但仍有私下裡做此生意。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殘元勢力再度向內地侵擾,導致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接著,韃靼、瓦剌兩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貢的形式向明王朝交納貢品,明王朝也賜還一部分物品,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交換形式。後來,這種形式演變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王朝在今張家口大境門外正溝、西溝一帶河灘、山谷開辦的“以布帛易馬”的“貢市”。張家口“貢市”的開辦,應該說是官方承認的張庫大道的正式起源。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和蒙古俺答汗議和,並在宣府張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德勝兩堡,太原府水泉營堡設立“茶馬互市”。至此,民間商人私下的交易變成政府指導下的規範交易。到明萬曆年間,張家口的“茶馬互市”貿易已成規模。
清順治元年(1644年)修築大境門,是清政府對張庫大道這條商業運輸線的極大支持。張庫大道的興盛從此開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雙方正式將俄商來華貿易的條款寫入條約內。隨著清政府在蒙古地區統治的建立和對俄貿易的全面開放,張家口出現了更多的“跑草地”買賣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理藩院議準,內地商人持理藩院發給的執照可前往庫倫與俄商貿易,庫倫隨之成了中俄兩國商人貿易的地點。當時運輸貨物的工具是駱駝和牛車。駱駝商隊每年秋季開始出發,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車隊一般是春季出發,秋季返回。雍正五年(1727年),清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河北恰克圖劃歸俄國。大清國在河南建新市鎮,作為清俄貿易地,稱這個新建的市鎮為“買賣城”。在漫漫的張庫商道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駱駝和老倌車在日夜不停地的行走。其中有皇封御賜的八大皇商“山西幫”,有聯手經營的束鹿、深州、饒陽、辛集“直隸幫”,有拿著國家俸祿的旗人組成的“京幫”,有小本經營的蔚縣、陽原、懷安、涿鹿“本地幫”。這些商人初時統稱“通事行”,清末改稱旅蒙商。旅蒙商從內地採購綢緞、布匹、米麵、紙張、磚茶、生煙、紅糖、瓷器、鐵器、蒙靴、鞍具、小百貨等,與牧民交換回馬、牛、羊、皮張、絨毛、藥材等,與俄國人交換回毛呢、毛毯、天鵝絨、銀器等。有關數據記載了張庫大道的歷史輝煌。在張庫大道上經營的商戶,清初80家,道光年間260家,同治年間530家,民國初年僅大境門外的店鋪就達1500多家。
清朝末年,以張家口為物流集散地的張庫大道不斷發展壯大。1909年,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建的北京至張家口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竣工,加快了張家口與北京的商品流通速度。1918年,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張庫公路也建成通車。從此,汽車隊取代了駱駝隊、老倌車隊。歷史的車輪載著經營張庫大道貿易的商人們的喜悅和企盼,開始駛向新的輝煌。
京張鐵路、張庫公路開通後,張家口對庫倫及俄羅斯的貿易發展至頂峰。張家口由此成為馳名中外的“陸路商埠”,並被冠以“旱碼頭”的稱號。然而,風雲變幻,歲月滄桑,1924年外蒙古宣布獨立。1929年國民政府與蘇聯斷交,蒙古也關閉了中國的所有商號,張庫大道被迫中斷,繁榮近四個世紀的張庫大道開始衰落。
由於歷史原因,寫滿輝煌的張庫大道在上個世紀初葉衰落了,這條曾經“用白銀鋪就的草原商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1995年5月,江澤民訪問俄羅斯,與普京總統簽定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同時,我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了張家口的全面開放。許多跡象表明,恢復中蒙在張家口的直接貿易往來的條件逐漸成熟,張庫大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會重新發揮它的運銷作用,歷史上張家口的“內陸商埠”也將會再現於世人面前,在現它那份繁華的景象。
影響
張庫大道的興盛成就了張家口,張家口由此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個商業中心,甚至在全國的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張庫大道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張家口的發展和繁榮,也促進了烏蘭巴托這座草原城市的形成。同時,還吸引了為數從多的外資企業,總數達44家,在當時的內陸商埠中名列前茅。張庫大道全盛時,最高年貿易額達1億5千萬兩白銀。按現市價折算(16兩為1市斤,每市斤500克,每克1.3元人民幣),大約有60多億元人民幣。當時,張家口出大境門向西,近十里的狹長溝谷中,商號店鋪鱗次櫛比,交易市場人聲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