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武功縣南仁鄉人仁南村人士,清末廩生。後在三原正誼書院深造後留院。張賦性豪邁,且又精於醫術。曾以行醫為名,遨遊各地,廣結豪俊。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春,省、縣官吏偕軍警以查禁菸土為名,在薛固、普集地區肆意勒索敲詐,鬧得人心恐惶,怨聲載道。張仲良聞訊趕到薛固水渠村,暗中鼓動村民聚眾鬥爭,當面痛責其殃民罪惡。清宣統二年(1910)四月,張仲良在涇陽參加陝西起義計畫秘密會議,主持成立了武功同盟會,自任會長。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勝利後,張仲良聯絡革命同志,策反縣衙實權人物馬逵,於農曆十月三十日宣布武功和平光復。不久,清廷殘餘甘軍反撲,鳳翔、乾州告急,張仲良和革命黨人率領武功民團1200人,分兩路馳援獲勝,受到西安秦隴復漢軍政府的嘉獎。民國元年(1912),張仲良被選為省臨時議會議員。民國3年(1914),陝西被北洋軍閥控制,張仲良以行醫為名,改裝束變姓名,匿居西安聯絡革命同志,開展討伐竊據陝政的軍閥。民國6年(1917)臘月30日晚,在武功戰鬥中,其長子張世安壯烈殉難。1918年于右任總司令特派他為靖國軍駐四川代表,兼陝籍講武堂留川學生總監、靖國軍紅十字會會長。民國11年(1922),奔走陝北、河南間,極力消除楊虎城和胡景翼的積怨,促其團結,擴大北方革命勢力。張仲良一生熱心於國民革命事業,不計個人功利,每臨大事,能高瞻遠矚,被西北民主人士尊為長者。張師渠目前還有一後人張明華在世,現97歲,三位孫子,大孫張俠生(張吉兆),二孫張慧通(張豐兆),三孫張建峰,其大孫子張俠生與2013年5月去世。其家住武功縣南仁鄉仁南村。
病逝
民國20年(1931),中央國醫館成立,焦易堂特聘其為理事。民國21年(1932)10月11日,病逝於西安寓所,終年65歲。民國23年(1934)12月5日在西安設靈堂舉行公祭,國民黨中央和省上要員,皆採取不同形式表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