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生。2008年10月14日逝世。河北平朱人。擅書籍裝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62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書籍裝幀研究班學習。人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編審。受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和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主任。出版有《張守義外國文學插圖集》、《裝幀的話與畫》等,封面設計《堂吉訶德》在全國書籍裝幀展覽獲獎,《戰爭與回憶》插圖獲1986年全國書籍裝幀展榮譽獎。
人生經歷
張守儀,1930年出生,河北平泉縣人。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書籍裝幀藝術家,曾任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書籍裝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等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版協裝幀藝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等職。
長期以來從事書籍裝幀設計插圖創造和藝術理論研究工作。出版著作有《張守義外國文學插圖集》、《插圖藝術欣賞》、《裝幀藝術設計》等。裝幀設計、插圖創作多次獲全國獎。中外作家肖像作品被世界各國作家紀念館收藏。裝幀設計、插圖創作、作家肖像代表作品有:《茶花女》、《巴爾扎克全集》、《簡·愛》、《悲慘世界》、魯迅、歌德、托爾斯泰、泰戈爾、巴爾扎克、雨果等肖像。藝術成就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主編藝術圖書有《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插圖卷、《中國現代美術全集》裝幀卷、《老油燈》等。
從承德走出的藝術“情痴”
書籍裝幀藝術家張守義,在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界享有國際聲譽,深受作家歡迎、同行欽敬、讀者喜愛。他從事書籍裝幀設計和美術編輯工作四十多年,創作了為數眾多的裝幀設計和插圖,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其質量之精與數量之多一直領先於國內同行業。他幾十年如一日,痴心於藝術,形成了簡約傳神、個性鮮明的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已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由於其獨樹一幟的作品,頑強執著的藝術追求,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入選《劍橋大學世界名人錄》。幾十年的執著追求,使他創作出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被人們尊稱為“書籍裝幀大師”、“中國第一封面”。
一張守義,1930年9月30日出生於平泉縣。他父輩弟兄三人,父親行三,畢業於天津工商學院,在平泉任私立啟明國小校長,後改為私立興平國小。由於出身書香門第,使他從小就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以後的學習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歲時,父親將他過繼給無子的大伯父,來到喀左縣平房子鄉山灣子村大伯父家。這是一個小山溝,四周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是一個滿蒙漢各族雜居的地方。人們在山坡上背風向陽的地方結廬而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黃昏時,鄉村的上空炊煙裊裊,牧童趕著黃牛沿山間小路歸來,偶爾還有成幫的馬匪經過。故鄉田園式的景色,北方民族熱情豪爽的性格,都深深地感染著張守義,使他幾十年後仍難以忘懷,也深深地影響著他以後的創作。
之後,他回到平泉縣,在父親任校長的興平國小上學。不久,日本投降了,他親眼目睹了曾經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成為灰溜溜的俘虜。這時蘇聯紅軍、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都到過平泉,十幾歲的張守義親眼目睹了現代中國的變化和戰亂。
這時期的平泉是一個遼、蒙、熱三省交界的城鎮,是附近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城裡有一條小街,兩邊都是賣紙、墨、筆、硯、字畫的商店,少年的張守義經常在這裡流連,出神地凝視著店鋪中懸掛的書畫,朦朧地產生出一種神秘感。也許就是在這時,國畫那種高度的象徵、簡約的寫意深深地影響了他,使他以後能在白紙上,用黑白線條幾筆就描繪出濃厚的生活場景。當時,由於日本的剛剛投降,學校沒有教科書,教師只好讓學生們讀《古文觀止》、《千家詩》,書上一些簡單的素描插圖,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他學習繪畫的最初啟蒙。
1946年,張守義離開家鄉,到天津工商學院附中讀書,從此和家鄉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童年的經歷在張守義的心中一直留下深深的印跡,這在他以後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來。童年時代,他目睹了舊軍閥軍隊的跋扈,這在為瓜地馬拉著名作家阿里圖里亞斯《總統先生》設計的封面中那位佩著軍刀、戴著自旄趾高氣揚的南美獨裁者的背曩中可以看到;北方農民頑強的生存能力,使還從沒到過異國的他,憑著對大地的摯愛和對全人類普遍精神的準確把握,描繪出美洲、非洲、亞洲的廣袤的土地和人民;對生活的深深的愛和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凝縮成《燃燈者》高高舉起的雙臂。
1947年至1949年,他先後在北京南堂中學、藝文中學、進德中學、大同中學讀國中和高中。
1950年,張守義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系統地學習繪畫。四年的學習,使他打下了紮實的藝術功底。那時,在這所學校里,從院長到教素描、教速寫、教水彩、教彩墨、教油畫、教創作的老一輩藝術家們,非常熱忱認真地示範授課,使學生們得到了嚴格的基礎訓練。張守義像一隻蜜蜂,貪婪地採集著“藝術”的花蜜。他專注、用功,基本功十分紮實,速寫、線描、色彩作業都較為獨到,富有個性,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藝術個性。那時,藝術青年大都喜愛閱讀蘇聯畫冊與畫報,因為這些畫報和畫冊很便宜,又便於買到。他剪貼了好幾本蘇聯畫家作的插圖、版畫、速寫的圖片,平時細心觀摩。蘇聯插圖藝術家刻畫人物與生活場景的藝術技巧,影響著學生時代的張守義。
二1954年,張守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央美院,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美編室當編輯。他在中央美院是學油畫的,開始從事書籍藝術設計時有些不適應。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他潛心鑽研,勤奮實踐,運用自己紮實的造型功力來學習裝幀藝術。為了更深地理解作品,他精心閱讀原稿。為了熟悉作家,他主動交往攀談。為了掌握背景材料,他跑遍了京城,仔細觀察古建築、老教堂、舊街道、小胡同,並畫了大量速寫,為了熟悉外國人的外貌氣質,他多次觀看外國人來華文藝演出。通過細心的觀察、反覆的揣摩,有了感受和體會,哪怕是只語片言,都一一記入他的筆記之中。久而久之,他總結出“畫感受、畫想像、畫個性、畫對比”等“十畫”箴言,這種執著地和書本和生活學習的精神,一直貫穿在以後的藝術生涯中。他還接受了幾位老版畫家的指教,系統研究了格勒惠支、畢卡索、馬蒂斯等大家的作品,同時也研究了我國傳統版畫插圖和中國簡筆人物畫的技法,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
1962年,中央工藝美院開辦書籍藝術研究班,張守義前去進修。在這段時間裡,他系統學習了從字型設計、版式設計、封面設計等平面構成到立體構成等一系列課程,結合自己八年來的創作實踐,重新體會,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他不僅對國內外書籍藝術歷史有了更為系統清晰的了解,而且對表現自己的個性、完善自己的風格有了堅定的信念。
1966年,“文革”開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大批編輯下了鄉,張守義被留下來從事樣板戲的書籍設計。在這幾年中,外面亂糟糟的,他卻在混亂的環境中潛心鑽研書籍裝幀,借深入工廠的機會,熟悉了多種製版印刷工藝,掌握了書籍整體設計,特別是精緻的圖版設計。這對他以後將圖版平面構成規律套用到封面設計中,將工藝手段套用到補充、強化設計素材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1976年,被壓抑了多年的人們,對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強烈的渴求。一些外國文學名著紛紛再版,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書籍藝術,這就為張守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背景。
這時的張守義,從來沒出過國,要畫大量外國文學封面和插圖,困難較大,這裡有東西方相貌、身材、儀態的差距,還有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的差異,東西方建築的差別。要想使人一看封面,就仿佛置身於異國之中,深深地感受著一種異國情調,非常之難。怎樣使自己“置身異國”,彌補不能直接體驗異國生活的欠缺,張守義投入了非凡的熱情和力量。他到圖書館翻閱大量古今外國書籍、期刊、畫報、報紙,不放過每一場外國電影,從電視上觀察外國人。這些方法,雖然對創作很有益,但有很大的局限,經常難於滿足創作需要。後來,他就走上街頭觀察外國人。一開始沒有經驗,外國人從對面走來,他就迎面走過去。這樣,兩人只是在一瞬間擦肩而過,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對方。逐漸地,他琢磨出一個好辦法,在後面跟蹤外國人,這樣就主動了,要看細部、局部的頭飾或衣著,他就緊跟幾步,縮短兩人的距離;要看人的體形、姿勢,就慢走幾步,把二人的距離拉開。因為經常跟蹤外國人,他曾引起過公安人員的誤會。
在一次偶然的國際球賽上,張守義發現坐著看外國人,比整天跟著外國人滿街跑要好得多,觀察的東西比街上多得多。在球場上,人的喜怒哀樂,都能看到,而且都是真實的。從此,他成了一個球迷,凡是國際球賽必看,有時甚至到門口等退票。其時,張守義骨瘦如柴,1.76米的個子,體重才40公斤,從國小到大學和體育無緣,他看球是假,到球場上觀察外國人是真。他為了觀察運動員在不同感情下的不同動作,了解不同國度的運動員的習慣,經常在一場球賽中,在看台上上上下下走動,到前排去看運動員的局部細微動作,到後排去看運動員的全身動勢。
為畫好背景,張守義經常去東西交民巷,觀察不同風格的外國建築。出差每到一個城市,他都到處轉,一旦發現外國式建築,就流連忘返,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觀察。上海里弄里的外國舊樓房,張守義每次去都要光顧,那又窄又陡的木樓梯,那昏暗的光線,為他給巴爾扎克小說設計封面,增加了靈感。
他還力圖從理性上認識外國,了解外國人的精神世界。他全面系統地讀了《聖經》、《古蘭經》和各種佛經,重新學習外國歷史和地理,向同社的外文編輯求教。就這樣,從沒出過國的張守義,卻畫出了一幅幅充滿異國情調的作品:充滿恐怖氣氛的孤立在荒野上的呼嘯山莊,普希金筆下充滿神秘氣息的俄羅斯草原,《羅摩衍那》中古代印度的神話人物,《非洲民間故事》中赤道灼人的烈日……
三在接近知天命之年時,張守義的藝術生涯進入了黃金時代。
1979年,他創作的《堂吉訶德》和《在非洲密林中》獲“全國書籍裝幀藝術獎”,其中前者是為西班牙國王訪華設計的國家對外禮品。
1980年,他設計的《日本電影劇作選》、《卓別林自傳》的封面再獲“全國書籍裝幀藝術獎”。為丹麥女王訪華設計《安徒生童話選》,現陳列在丹麥安徒生國家博物館。
1982年,為歡迎美國作家訪華,他設計了《戰爭與回憶》。這一年,他出版了《張守義外國文學插圖集》第一集,著名作家曹靖華為他題寫了書名。著名作家馮亦代在序中這樣評價他的作品:“概括地說一句,即這些插圖不僅給我以美感,而且給我無限的遐想,這正是目前有些插圖作者所缺少的。”
1984年為迎接加拿大總理訪華,他設計了禮品書《阿古漢那》。
1986年,他出版了《張守義外國文學插圖集》。由於他的藝術成就,他在這一年被評為編審。
1980年,他為著名外國作家全集和選集共90多種設計封面和插圖,其中《莎士比亞全集》、《巴爾扎克全集》、《泰戈爾選集》、《海涅選集》,深受同行和讀者的歡迎。他設計的叢書和多卷集約100多種,為50多種大型文學期刊設計過封面,為中外名著創作了500多幅插圖,為各國作家創作肖像200多幅,為國際文化交流、外國著名作家和領袖訪華設計的禮品本約100多種,為著名作家冰心、艾青、劉白羽、李瑛等人的著作設計了一系列出色的封面。
張守義在創作中,風格日趨成熟,以莊重大度、內涵豐富為最高審美追求,前期偏重以繪畫或裝飾為主,中期逐漸以繪畫與裝飾相交融,表現形式與工節技法日漸嫻熟。
張中行老先生在他的《負暄三話》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情痴”張守義:對藝術,他孜孜以求,頂禮膜拜,抱著宗教般的虔誠;而在生活中,他卻常常心不在焉,丟三落四,沒有多少自理能力,對藝術的深情熱愛與對日常生活的漫不經心,兩相對照,我們便不難讀出“人生自是有情痴”中那份執著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