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日 張大千逝世 |
![]() 張大千及其畫作 |
1983年4月2日晨,張大千先生在台北溘然長逝。 下面是吳作人撰寫的《悼念張大千先生》的文章: 大千先生原名張正權,字大千,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幼年受慈母及兄長薰陶,潛心書畫詩文。及長,東渡日本,習繪畫與印染工藝。歸國後拜曾熙、李瑞清先生為師,畫藝精進,早歲即名揚海內。大千先生尤以石濤、八大等、浙江諸家,摩研深透,落筆亂真,知者鹹為稱異;又兼汲沈周、陳老蓮、唐寅等名跡,于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工,筆路之廣,見者莫不折服。加之廣游巨川名岳,擷取精英;兩涉敦煌寶庫,追溯源流;鑑藏宏富,閱歷積深,遂熔傳統生活為一爐;師古不泥,化之為我,自卓然成一家之體。用筆雄健,設色明麗,畫風清雅多變,在當代中國畫苑中留下了他豐富的印跡。 1949年,大千先生去國海外,萍蹤萬里,漂泊無定。初至印度,次遷香港,又移南美,曾在巴西建“八德園”,居十數載,復又轉趨美國蒙特利,築“環畢庵”,於70年代後期居台灣省台北市雙溪“摩耶精舍”。30餘年來,大千先生往來亞、歐、美諸邦,舉辦畫展,聲噪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亦為紹介宣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早在30年代初,大千先生作品初參加赴歐展出時,徐悲鴻先生就曾贊其畫“實令歐人神往”、“為國人臉上增色”。大千先生以他淵博的識見,令人敬仰的成就,贏得了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世界影響。他的建樹,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 大千先生遠離故土多年,鄉戀之情,久而愈深。他曾慨嘆:“看山還是故鄉青”。近年,有人輾轉從成都帶給他一包泥土,他捧土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聞者亦為之泫然。他在海外創作謳頌祖國山川的作品,難以數計,如1968年所作《長江萬里圖》,自灌縣至崇明,萬里江山,收於一卷,節奏跌宕,激情滿紙,為極難得的巨製。詩詞印章中,亦時可見“平生結夢青城宅”、“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塵蠟苔痕夢裡情”等語句,充滿離愁別緒。他眷念親屬骨肉,故交弟子,不時有文字書畫傳遞;藝林也一直盼禱他能早日康復歸來,未料竟成永訣。 大千先生為先師悲鴻先生契友。30年代,我在徐先生處常得瞻大千先生丰儀,40年代初,先生自敦煌歸,蓉城展出,先生作品的藝術風采及其聲容笑貌,40餘年於茲,猶縈懷難忘。恨天不假年,大千先生未能親攜其精深造詣歸來為吾藝苑之楷范,盛願翻成空望,悲夫! |
相關詞條
-
張大千故居
張大千故居位於中國台北市外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的“摩耶精舍”,為張大千親自設計興造的四合院型建築,搭配中國式庭園,園中植滿花木、建小橋、引流水、曲徑通幽,故...
簡介 傳世之作 故園依舊 -
張大千紀念館[台灣省台北市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原稱『摩耶精舍』,『摩耶』源自佛教典故,意謂釋迦牟尼佛之母摩耶夫人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因而以此為名。
景點簡介 人物簡介 展覽內容 館內介紹 -
張大千藝術特展
張大千作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位傳奇大師,在國際藝術領域與畢卡索齊名。其作品包羅萬象,造詣頗深,同時又有著濃濃海派風情。張大千藝術特展·中國站將於20...
展覽內容 展覽主旨 舉辦場所 人物介紹 -
荷花圖[張大千創作中國畫]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仿佛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
作品賞析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 -
張大千廬山圖
《張大千廬山圖》是由張大千創作的國畫,全卷從左上方鄱陽湖,廬山含鄱口畫起,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進入雲氣暉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雲霧飄渺,壑底生煙,峰上重重...
創作背景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
張大千行書黃庭堅詩
張大千行書黃庭堅詩,紙本,立軸,尺幅為128×43厘米。此書所寫為黃庭堅贈米友仁之詩,詩中包含著一則畫壇掌故。
作品信息 作者經歷 作者簡介 -
廬山圖[現代張大千畫作]
張大千廬山圖氣勢磅礴,青綠水墨淋漓,暉映交融。全卷從左上方鄱陽湖,廬山含鄱口畫起,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進入雲氣暉映的崇山峻岭之中。下部古木森然,鬱鬱蔥蔥,...
畫作賞析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 -
馬萬里[著名書畫篆刻家、美術教育家]
期間 馬萬里(左)與王雪濤(右) 馬萬里與張大千、謝稚柳、陸抑非的交往...移居上海,亦曾受教於吳昌碩、曾熙(曾農髯,張大千 的授業老師),與謝覲虞...)。後受廣西當局邀請於廣西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任教。翌年到桂林與張大千...
人物介紹 藝術風格 代表作品 藝術點評 朋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