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主編,2012年11月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學世家。該書精選出張氏家族13位詩人50首詩作,進行簡注和賞析,為宣傳、普及張氏家族詩歌提供一種讀本。

基本信息

目錄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封面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封面

序言………………………………………………………………………張隆溪(1)

序言………………………………………………………………………溫勉雙(5)

張氏家族詩歌總論………………………………………………………胡傳淮(1)

鵬翮……………………………………………………………………………(14)

旅夜書懷……………………………………………………………………(14)

居庸關早發…………………………………………………………………(17)

赤崖山讀書處口占(二首)………………………………………………(19)

遂寧城………………………………………………………………………(21)

張懋齡……………………………………………………………………………(25)

午日秦淮竹枝詞……………………………………………………………(25)

張勤望……………………………………………………………………………(28)

雨霽攜小兒女摘園蔬………………………………………………………(28)

張顧實……………………………………………………………………………(32)

大河灣道中…………………………………………………………………(32)

張問端……………………………………………………………………………(36)

和次女丁采芝閱《紅樓夢》偶作…………………………………………(36)

張問安……………………………………………………………………………(40)

定州道中……………………………………………………………………(40)

魏城驛………………………………………………………………………(42)

泊重慶………………………………………………………………………(45)

嘉定道中……………………………………………………………………(47)

黃州道中……………………………………………………………………(49)

劍州…………………………………………………………………………(50)

陳慧殊……………………………………………………………………………(53)

秋日憶故山…………………………………………………………………(53)

漫興和柳門弟韻(二首)…………………………………………………(56)

登梅子山……………………………………………………………………(59)

梅影…………………………………………………………………………(62)

張問陶……………………………………………………………………………(66)

靈泉寺僧樓…………………………………………………………………(66)

西眉鎮馬上同壽門弟作……………………………………………………(69)

過黃州………………………………………………………………………(70)

蘆溝…………………………………………………………………………(72)

十六日雪中渡江……………………………………………………………(74)

嘉定舟中(二首)…………………………………………………………(76)

瀘州…………………………………………………………………………(79)

巫峽同亥白兄作……………………………………………………………(81)

陽湖道中……………………………………………………………………(82)

得內子病中札………………………………………………………………(84)

曉行…………………………………………………………………………(86)

醉後口占……………………………………………………………………(88)

綠岸…………………………………………………………………………(89)

梅花(選一)………………………………………………………………(90)

論詩絕句(選一)…………………………………………………………(93)

詠懷舊遊(選一)…………………………………………………………(95)

出棧…………………………………………………………………………(98)

林佩環……………………………………………………………………………(100)

外子為予寫照得其神似以詩謝之…………………………………………(100)

張問彤……………………………………………………………………………(103)

武關紀事……………………………………………………………………(103)

安居鄉………………………………………………………………………(105)

閔家坡………………………………………………………………………(107)

劍州柏樹……………………………………………………………………(108)

曉發新樂……………………………………………………………………(111)

楊古雪……………………………………………………………………………(113)

白帝城懷古(二首)………………………………………………………(113)

荷花…………………………………………………………………………(115)

張知簡……………………………………………………………………………(117)

謁三蘇祠……………………………………………………………………(117)

中江夜泊……………………………………………………………………(119)

張知雄……………………………………………………………………………(121)

和子敬兄《秋日登靈泉寺樓》原韻………………………………………(121)

後記……………………………………………………………………胡傳淮(124)

序一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序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隆溪

四川蓬溪胡傳淮先生研究蜀中文化,尤著力於張鵬翮張問陶家族世系之研究,著有《張問陶年譜》、《張鵬翮詩選》、《張問安詩選》、《燼餘錄注》等書,並主編《張鵬翮研究》、《張問陶研究文集》、《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等多種論著,對於展現明清以來蓬溪張氏家族和家鄉故土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今胡先生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又將問世,選詩凡50首,集十數人之力,既注釋詩句文字,又兼以賞析導讀,對於喜愛和研究中國文學、尤其是清代文學的讀者,甚有裨益,其意義又不僅在張

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氏家族詩歌創作成果之展示而已。

張問陶《船山詩草》卷十一有《論詩十二絕句》,表達了他對詩格和詩史的看法,或曰:“胸中成見盡消除,一氣如雲自卷舒。寫出此身真閱歷,強於飣餖古人書”;或曰:“子規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書數語,不加箋注不分明”;又曰:“文章體制本天生,只讓通才有性情。模宋規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他主張詩應是真閱歷、真性情的自然抒寫,不該刻意工巧,堆砌故實,賣弄學問,以至“無人得解”。而對唐以後不可能再有好詩那種十分保守而又極為普遍的陋見,他則認為是無事生非,自尋煩惱,不符合詩歌發展規律,並以獨抒性靈、自出機杼的創作實踐來證明其謬誤。在清代文學的發展中,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詩歌理論,張問陶都堪稱大家,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大影響。

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家族特性尤為突出,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湧現出不少具有傑出成就的文學創作群體。關於張問陶,《清史稿》本傳在贊其“以詩名,書畫亦俱勝”的同時,又提到他是“遂寧人,大學士鵬翮玄孫,”並謂其兄張問安“詩才超逸,與問陶有‘二難’之目”,可見其深厚的家族傳統。本傳中提到的張鵬翮在康熙朝曾任宰相,長於政務、治水、外交,而不以詩名,不過舊時為官都必須讀書應考,而文辭詩賦必在修讀之列,所以讀書做官的人,也都多多少少有做詩的才能。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張鵬翮奉旨隨索額圖等出使俄羅斯,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出了貢獻。他出使途中寫有《居庸關早發》一詩:“誰道邊城景物淒?三更斜月早聞雞。光連古戍搖河影,寒逐清霜入馬蹄。龍虎台高秋色迥,軍都山曉曙雲齊。天公有意憐行役,雨洗征塵路不迷。”此詩氣勢宏偉而格調高古,寫出了寥廓的邊塞和壯盛的軍容,雖有徵途之苦,而全無衰颯之氣,情景交融,一氣呵成,堪稱一首氣盛言宜的好詩,即使放在唐人描寫邊關的名作之中,也毫不遜色。從張鵬翮至張問安、問陶再至張知簡、知雄,張氏家族能詩者,代有其人,構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索。目前這部詩選就突顯出此點,也突顯出養育了這樣一個具有人文氣息的家族之地域環境,即四川遂寧蓬溪黑柏溝這方土地的文化底蘊。

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我祖籍遂寧,父親張崇璡年輕時移居成都,我就於1947年在成都出生。在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小的一個,出生時父親已年過花甲,在我十一歲那年,父親就離開了我們。在極為模糊的兒時印象中,我還依稀記得家裡有《船山詩草》和《經史百家雜鈔》等書。在我三、四歲時,父親就為我啟蒙,開始教我識字,並常給我講《聊齋》故事。上國小時,他就讓我讀《三國演義》和《說岳全傳》。我記得家裡大人們曾說,我們家裡幾輩人起名都是依據一首詩,據說是康熙皇帝曾在北京懋勤殿召見先祖張鵬翮,其後張氏家族即以此詩命名,每一輩取用一字,詩曰:“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我父親是“崇”字輩,我們兄弟姐妹都是“隆”字輩。然而在我中國小成長的年代,全國各地大講特講的是階級路線和階級鬥爭,加之文革劫難十年,家族和傳統都被視為封建觀念而徹底破除。兒時那本來就模糊的記憶,在那樣的環境裡更受到極大壓抑。然而文化傳統是一種精神力量,外在壓力能夠一時阻礙其發展,卻終究不可能扼制其成長。一旦環境改變,潛在的精神力量就會重新煥發其生命力。現在回想起來,所幸即使在文革中以知識為反動、極端反智的年代,我也沒有放棄過對知識的追求,沒有減低對古典文化的熱烈興趣。文革後我先進入北大做研究生,後來去美國哈佛讀博士,畢業後留美任教加州大學十年,近十多年則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我雖在國外多年,主要從事東西方文學和文化的比較研究,但歷來喜愛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喜歡古典詩詞。尤其現在我自己也已過花甲之歲,於故土親情體會益深。數年前與十多年甚至數十年未見的兄姊在成都重逢相聚,深有所感,曾作七律一首云:“一世浮沉兩渺茫,弟兄阻絕隔參商。獨夫唾棄難銷恨,萬姓犧牲可斷腸。錦里重逢疑是夢,席間把盞喜若狂。去留有數何須嘆,聚散親情意味長。”尾聯即化用船山《戊午成都人日不寐即事有作》句意:“戰伐悲人日,羈棲負錦城。去留應有數,聚散豈無情。”拙詩詞句淺白,然皆真情實感,直抒胸臆,庶幾無愧於先人論詩之宗旨。此或即船山所謂“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者歟?

傳淮先生書稿既成,來函索序。余忝為張氏後人,愧無高論,拜讀之餘,有不能已於言者,乃不揣淺陋,綴拾數語如上,是為序。

壬辰秋七月廿五日(2012年9月10日)於香港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主編,大眾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序二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序

蓬溪縣政協主席溫勉雙

清代四川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大學士張鵬翮、大詩人張問陶,以科第起家,播聲四海,馳名康雍、乾嘉間百數十年,人稱“清代蜀中第一家”。張氏家族有詩文流傳至今者,多達50餘人,是名符其實的“詩人世家”。幾代傳人皆會吟,一家男女盡能詩,實為古今中外詩

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壇所罕見。

2014年,時逢張問陶(號船山)誕生250周年、逝世200周年,張問陶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將在問陶故里遂寧市舉行。為此,蓬溪縣政協專門委託縣政協文史委、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胡傳淮同志組織有關學人,選編了這本《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該集收入13位詩人50首詩歌,計6萬餘字。書將付梓,囑我撰序。通覽全書,感慨良多。這是一份富有蓬溪鄉土氣息的原滋原味的土特產。所選詩歌全部出自蓬溪張氏家族成員之手,賞析文章主要為蓬溪的鄉土作者。雖然“土”點,我以為,這本小冊子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首先,地域文化價值。法國哲學家丹納論藝術的成因,以種族、環境、時代為三要素。以巴蜀而言,雖僻處西南,但山川奇秀,甲於天下。蜀北蓬溪,環邑皆山,溪水縈迴,風土秀麗,人文蔚起,明代學者黃輝譽之為“梓東鄒魯”。千百年來,蓬溪詩人輩出,清代張氏家族詩人就是其中之佼佼者。張氏家族詩人,多得巴蜀山川之助,他們對巴山蜀水也熱情謳歌讚美。如詠成都、重慶、廣元、德陽、綿陽、遂寧、眉山、樂山、宜賓、瀘州之風物,頌蜀道、峨眉、三峽之形勝,憶家庭逸事,書先賢著述,題親朋詩集,跋名山之勝景。一書在手,則蜀中習俗,士紳情趣,民間信仰,隱然可見;川中地理風貌、人文精神,班班可考

其次,家族文學價值。目前學術界研究巴蜀家族文學,多集中於兩宋,元明清很少涉及。大約是因為宋元之交、明清之際,巴蜀屢遭戰亂,文脈斷裂不振之故。但蓬溪雖逢戰亂,終較西蜀為輕。且民淳地僻,古風猶存,先賢流風遺韻,不絕如縷。張鵬翮出自草萊,譽滿寰區,實有得於家學傳統之滋養、遂寧蓬溪地域文化之薰陶。故讀此書,可見清代巴蜀家族文學之一斑。

第三,清代史料價值。從張鵬翮就學,至張問陶病逝,歷清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數朝,先後百餘年。張氏一門,父子、祖孫、兄弟相繼出蜀宦遊,仕跡遠至京師、陝西、兩江、湖廣等地。其詩歌所記,為耳目聞見、身心閱歷、師友談論,對禮樂、刑政、徭役、租賦、吏治,皆有記述。張問陶值乾嘉之際,經川楚白蓮教之亂,冒險回蜀奔喪,故多感時憂世之作,對百姓生計尤為關心,堪稱一代詩史。

第四,校本教材價值。賞析文的鄉土作者多為中學教師——他們熟悉校園文化,知曉學生的認知能力,入選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學生閱讀。因此,這本集子,可做我縣各中學普及詩歌教學的鄉土教材。

見流思源,追賢懷遠。作為蓬溪人,我們應該了解我們的先賢,繼承他們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因此,對清代張氏家族詩人群體進行宣傳、研究,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蓬溪有著豐厚的詩詞遺產,今後我們更應珍視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認真整理,善於挖掘,發揚光大。

衷心祝賀《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出版問世,並殷切期望更多的人珍愛這塊人傑地靈的熱土並賦予這塊熱土新的人文意蘊!

二О一二年十月

後記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後記

近年來,地域文學和家族文學漸成研究熱點,這對於整個文學史的構建無疑是必要的。文學的發展就像一條大河,家族文學和地域文學則是其支脈。清代四川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便是這樣一個典型。

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黑柏溝張氏,折桂如林,風雅滿門,是蜀中明清兩朝數百年間最為引人矚目的文學世家。其家族“代有詩人,人有詩集”,其主要成員有張鵬翮、張懋誠、張懋齡、張勤望、張顧鑒、張問安、陳慧殊、張問端、張問陶、林佩環、張問萊、楊古雪、張問彤、張問筠、張瑤湘等,他們在創作上以詩歌為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張問陶最為突出。其家族無論在仕宦、科舉乃至文化文學上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清代巴蜀第一家”。對於這樣一個文學大家族,文學史理應給予應有的關注,然而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篇系統研究張氏家族詩歌的學術論文,這種缺失必然影響到巴蜀地域文學史的知識性描述。有鑒於此,本書選擇張問陶家族詩歌作為選析對象,企望通過本書,凸顯張問陶及其家族的文學成就,從而儘可能客觀地確定其家族在清代巴蜀文學發展史和清詩史上的地位。同時,亦為宣傳、普及張氏家族詩歌提供一種讀本。

我們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從張氏家族現存6000餘首詩歌中,精選出50首,進行簡注和賞析,力求做到詩作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所選詩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在注釋中,儘量從簡,在極為難解的情況下,才註明典故的出處,也儘量少引原文。賞析部分,著重闡述詩歌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這些詩歌都是過去從未或極少有人注釋和賞析過的。賞析出自眾手,文章風格、長短,未作畫一。選詩難,注詩難,賞析更難,選析張氏家族這種從來沒有人注析過的詩作尤其難,但撰寫者們知難而進,參閱各地方志、家乘,走訪有關專家,進行認真考證、賞析,做這種辟生開荒的工作,其治學精神,令人欽佩!

本書作為第一本蓬溪張氏家族詩歌選注賞析本,希望在介紹普及張氏家族詩歌和推動張氏家族詩歌的研究上起到一定作用。這僅僅是一種嘗試,一種探索,希望拋磚引玉,以待來哲。因撰寫者學識所限,加之時間倉促,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殷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在編選、賞析本書中,承蒙清詩研究專家、浙江大學朱則傑教授,深圳大學沈金浩教授,南京師範大學陳少松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鎮遠編審,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羊玉祥教授等賜稿,當代著名學者、香港城市大學張隆溪教授賜序,鼎力玉成茲舉,為本書增色良多,謹在此一併致以深深謝意!

胡傳淮

2012年10月1日

主編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學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

胡傳淮著作胡傳淮著作

、蓬溪縣作家協會副主席、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張鵬翮、張問陶及張氏研究專家。出版專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0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赤城春秋》、《明清蓬溪文化世家》、《明清蓬溪知縣》、《蓬溪進士》、《蓬溪舉人》等,編著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蓬溪縣誌》(2012年中國方誌出版社出版,副總編)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