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晚清名臣]

張佩綸[晚清名臣]

張佩綸,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豐潤縣齊家坨人(今河北唐山豐潤),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講,晚清名臣。 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李鴻章女婿,堂侄張人駿歷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為袁世凱之親家。孫女近代才女張愛玲。 袁世凱說,“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裡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季直算半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佩綸,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同治進士。1875年,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後入李鴻章幕。根據山東省無棣縣《張氏家乘》,張氏於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移居山東無棣張家碼頭,八世祖再從無棣遷往豐潤齊家坨村。

少年就學時,反應敏捷,數千字文章一揮而就。同治九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十三年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翰詹時,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好論天下事,與張之洞、陳寶琛等同為當時的清流主將。鏇丁內憂,入李鴻章幕。

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中法戰爭初起,主戰。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1884年7月15日,法軍艦侵入馬尾港後不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發起進攻,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職遣戍。1888年獲釋,復入李鴻章幕。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南京。

主戰論調

當中法爭執剛起時,張佩綸曾多次上奏,發表主戰論調,強調中越唇齒相依,越亡,中國必受其害。認為中國有三大理由取勝:

張佩綸肖像 張佩綸肖像

一、普法戰爭剛剛結束,法國失敗後割地賠款,國力相當貧乏;

二、中法間距遙遠,法軍由本土到達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軍至福建快則三天,遲則十日即可到達,在人數上占優勢;

三、法國占領越南後,施行暴政,只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其而回響,陷法軍於四面受敵中。

張佩綸抵達福建後,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閩江沿岸各要塞形勢,主張沉船堵塞閩江口,使法艦不得入內,但清廷不許先發制人,結果坐視大量法國軍艦進入閩江。馬江之戰中,法軍艦隊司令孤拔致電張佩綸令其在12小時內投降,否則將進攻福建水師。而張佩綸並未收到此信,使得全軍覆沒。

戰後,給事中方培上奏彈劾張佩綸,朝中一些人物也懷著各種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後派與張佩綸平日意見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辦此案,復奏後,朝廷指責左宗棠等人為張佩綸開脫,十一年(1885年),下旨將張佩綸從嚴發往軍台效力贖罪,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

三年後,返回北京,投入李鴻章幕下,主管文書,因原妻已死,娶李鴻章小女兒菊藕為妻。張佩綸於危難中得李鴻章施以援手,因此對李鴻章充滿感激。甲午戰爭爆發前,曾建議李鴻章先將駐朝清軍撤回,“示弱驕敵,再圖大舉”,御史端良彈劾他干預公事,於是被驅逐回籍。南下途中僑居南京。

清流黨人

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憂期間,入李鴻章幕,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守制期滿復職後,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將戶部尚書王文韶參奏罷免。光緒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剛剛上任,立即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上下震悚。由此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次年五月,晉升侍講學士。

從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間,共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達三分之一。時,中法爭執已起,張佩綸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招致劉永福黑旗軍以增強兵力。清廷討厭他阻礙和議,命他到陝西辦事。

回京後,在總理衙門行走,一再在對外交涉中據理力爭,與外國政府的無理要求針鋒相對。英國公使巴夏禮以“沙面事件”向總署施加壓力,不準中國懲辦兇手,並拍桌咆哮。張佩綸當即也拍桌質問“你已經引起兩國間的一次戰爭,難道還想再來一次嗎?”事後,中國向英國提出正式抗議。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 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失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後又署船政大臣。

辭官

二十六年(1900年),當聽到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的訊息後,張佩綸急得“咳血升許”,“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北上入李幕,但對官銜辭而不就。和約告成後,李鴻章復保薦張佩綸,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張佩綸又堅辭不就。

病逝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於南京,終年56歲。

藏書與著述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北上以編修佐辦和議。因在對俄態度上與李鴻章意見不合,鏇返南京,自此稱病不出。在朝中任職時,經常到北京琉璃廠書肆觀書,其“澗於草堂”藏書樓,藏書豐富。前妻朱班香乃“結一廬”主人朱學勤之女,朱瀓早逝後,其80櫃藏書歸於他。

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辛亥革命前後,其藏書開始散出,宋教仁、于右任等民國元老曾得到書籍多種,其中宋教仁得書百箱,運至北京,宋教仁去世後,藏書散佚。

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等。

學術成就

張佩綸學問淵博,當時與張之洞並駕。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擅長奏議,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 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的藏書目錄有《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其中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與李菊藕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個人生活

光緒十四年(1888)五月,張戍邊期滿返回,再次到天津投李鴻章幕。李愛張之才,不久將小女李鞠耦(1867—1912)許配給張作續弦。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夫婦賭棋撫琴,唱和吟詠,頗得閨中之樂。李鞠耦即張愛玲的祖母。

張佩綸在《澗於日記》中對這段生活記載頗細,張寫到:“以家釀與鞠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李鴻章特地為他們的書齋題名為“蘭駢館”。關於張李結合,文人梁鼎芬專門寫詩曰:“簣齋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戲謔生動,傳為佳話。

張佩綸婚後一直住天津李府。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抱養之長子李經方欲出任前敵統帥,為張佩綸諫阻,郎舅關係遂勢同水火,時有“小合肥欲手刃張蕢齋”之說。李經方運動御史端良,以罷黜官員妄論國事為由,彈劾張佩綸,結果光緒下旨,將張驅逐回籍。

張沒有回祖籍豐潤,而是偕妻定居金陵。光緒二十六年(1900),聽到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訊息後,他急得咳血升許,並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佩綸第三次來到天津入李幕,但對官銜堅決辭而不就。

家庭成員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原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張志沂(1896——1953),女兒張茂淵(1901-1991)。

張佩綸的兒子張志沂(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親。

史籍記載

張佩綸,字幼樵,直隸豐潤人。父印塘,官安徽按察使,卒於軍。佩綸,成同治十年進士,以編修大考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時外侮亟,累疏陳經國大政,請敕新疆、東三省、台灣嚴戒備,杜日、俄窺伺。晉、豫飢,畿輔旱,乃引祖宗成訓,請上下交儆,條四目以進:曰誠祈,曰集議,曰恤民,曰省刑。恭親王奕訢遭讒構,復請責王竭誠負重,上嘉納之。通政使黃體芳繼陳災狀,語稍激,絓吏議,佩綸力爭,被宥。尋丁憂,服竟,起故官。時琉球已亡,法圖越南亟,佩綸曰:“亡琉球則朝鮮可危,棄越南則緬甸必失。”因請建置南北海防,設水師四大鎮;又薦道員徐延旭、唐炯知兵堪任邊事,其招致劉永福黑旗兵為己用。是時吳大澂、陳寶琛好論時政,與寶廷、鄧承修輩號“清流黨”,而佩綸尤以糾彈大臣著一時。如侍郎賀壽慈,尚書萬青藜、董恂,皆被劾去。
光緒八年,雲南報銷案起,王文韶以樞臣掌戶部,台諫爭上其受賕狀,上方意任隆密,乃援乾隆朝梁詩正還家侍父事,請令引嫌乞養,不報;又兩疏劾之,遂罷文韶,而擢佩綸署左副都御史,晉侍講學士。明年,法越構釁,佩綸章十數上,朝廷始遣兵征土寇、綴敵勢,法人不便其所為,佯議和,而陰使人攻陷南定。佩綸請乘法兵未集,敕粵督遣水師護越都,而樞臣狃和局,慮佩綸梗議,令往陝西按事。已而法果襲順化,脅越與盟,越事益壞。使歸,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十年,法人聲內犯,佩綸謂越難未已,黑旗猶存,萬無分兵東來理,請毋罷戍啟戎心,上韙之。詔就李鴻章議,遂決戰,令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佩綸至船廠,環十一艘自衛,各管帶白非計,斥之。法艦集,戰書至,眾聞警,謁佩綸亟請備,仍叱出。比見法艦升火,始大怖,遣學生魏瀚往乞緩,未至而炮聲作,所部五營潰,其三營殲焉。佩綸遁鼓山麓,鄉人拒之,曰:“我會辦大臣也!”拒如初。翼日,逃至彭田鄉,猶飾詞入告,朝旨發帑犒之,命兼船政。嗣聞馬尾敗,止奪卿銜,下吏議。閩人憤甚,於是編修潘炳年、給事中萬培因等先後上其罪狀。時已坐薦唐炯、徐延旭褫職,至是再論戍。

居邊釋還,鴻章再延入幕,以女妻之。甲什戰事起,御史端良劾其干預公事,命遂回籍。庚子議和,鴻章薦其諳交涉,詔以編修佐辦和約。既成,擢四五品京堂,稱疾不出。三十四年,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