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學校

弱智學校

弱智學校 school for the mental handicapped , 顧名思義就是有智力障礙(簡稱 智障 )的兒童、青少年進行學習的地方,是為弱智兒童、青少年實施特殊教育的機構。從智力殘疾兒童特點出發進行教學和訓練,補償其智力和適應行為缺陷,將他們培養成為能適應社會生活、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學校除了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的同時,提供一些“保護”,這些保護可以讓這些殘疾兒童即使不明白原因得情況下依然能產生一種條件反射的自我保護,並幫助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更加健康和安全的成長

弱智教育現狀

我國的經濟條件差,弱智教育起步較晚,弱智兒童能背上書包入校學習已是一大進步。隨著我國國力的強大,社會文明的進步,弱智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漸漸注意到,原來在同一藍天下,還有這么一群“殘缺的花兒”。於是弱智兒童的就學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家長們也拋開面紗,勇敢地把智殘兒童送入特殊學校讀書,以期孩子能學到些什麼,將來能做些什麼,至少能減輕些負擔,這無形當中給我們從事弱智教育的老師增加了壓力。但我們“痛並快樂著”。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社會、家庭的重視,也意味著我們從“保姆型”的老師真正提升為“研究型”的老師,這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同時也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臨的問題

作為從事特教教育的基層教師,我們深深體會到從事特教的艱辛(特別是弱智教育),要承受著“寂寞和孤獨”,要面對和解決來自於各方的矛與盾的衝突。在舊的教育框架下,我們遵循著國家統一制定的大綱,使用國家統一編制的全日制培智教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特殊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我們的教育對象已悄然改變,不再是原先的單一的輕度弱智兒童,而是大都由中、重度弱智兒童組成,甚至相當一部分中、重度弱智兒童兼具多重殘疾,學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發病類型是五花八門,真可謂絕對的“雜牌軍”。這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增設了難題,如:在一堂數學課里,幾乎是一個學生一個程度,教師無法拿捏在這一堂課里究竟要以誰為重點,往往顧得了東而摸不著西,更別說南與北了。幾分鐘前剛教的數字過會兒就忘了。教師的激情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被抹煞,教師的麻木就一天天的擴大,我們的教學也就茫無頭緒。這就是弱智學校的教育教學現狀。

誤區

當我們回過頭來,擺正心態,調整視角,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已走入了“誤區”。下面我就所謂的“誤區”作簡單的討論。

定義介紹

1 、課程目標的設定

由於弱智學校班級里的學生大都有幾個層次的學生,包括輕度、中度、中重度、極重度四個層次,其中以中度的學生居多。中度的智障兒童大腦器官受損大,其智力缺陷較嚴重,按國家教委和殘聯的分級規定中說明,中度智障兒童是“可訓練”型的學生,而不是“可教育”型的學生,對他們來說,操作實踐是他們最好的學習途徑,各種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養成是他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是輔助開發智力、彌補缺陷的輔助性目標。有條件的應積極挖掘學生自身的能力特長,儘可能的“揚長避短”,使之今後參與社會更有競爭力。像弱智指揮名人舟舟和春節聯歡會上表演的“千手觀音”全體舞蹈演員,如果不是趕巧有條件去接觸指揮和舞蹈訓練,他們又怎會有今天的成就呢?假如我們繼續拘泥於傳統,而未真正深入學生的具體需要,那么我們最終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

2 、學生個體差異大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很顯著的。從智商程度上講,學生從輕度到極重度都有;從年齡上講,學生從六、七歲到二十幾歲;從致殘的病因上講,有智力殘疾、自閉症、腦癱、癲癇等多種類型。從以上這些顯著的差異中告訴我們,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明顯不同,他們需要接受的特殊教育方向、目標也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課程設定中應考慮到個體需要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策略並落實。在學生入校的那天起,我們就要建立各自的檔案,記錄著學生成長、發展的每一個細節,並不斷的填充、更新。他們之間不存在優等生、差生的區別,只是發展目標不同而已。

改正方法

1 、切實推進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

綜合分析走進“誤區”的原因,就是原有的弱智教育框架顯然已不適應新的弱智教育形勢發展,必然要進行深層次的教育改革,尋找、摸索一條適合弱智學校生存、發展的新路子,有力地體現特殊教育的性質,而不再是延續普通教育的模式。遵循國家教委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大膽又慎微、摒棄又創新地對原有舊課程進行“手術”,將生活需要、科學和課程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組成一門適合弱智學生髮展的新課程。

2 、調整心態,從容應對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的出現,必然會使全局帶來一種新的活力,但同時也會使我們有些茫然適從,因此要求我們從上至下都要調整心態,以科研的角度重新審視和對待出現的新問題,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和制定研究方案。同時塑造師德、師魂,用我們的愛心、責任心、信心、耐心、恆心去從容應對,樹起科研大旗,營造一片新天地。通過努力,一定能使智障兒童學會生活,並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