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弗里茨·布施
(Fritz·Busch,1890年3月13日-1951年9月14日,生於齊根,卒於倫敦),德國指揮家,20是世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布希的父親是一名樂器製作者威廉·布希;布希在克隆師從弗里茲·斯坦巴赫教授。後即成為里加的樂隊長,也到過巴特皮爾蒙特和戈塔上任;自1912年到1918年他則是亞琛的音樂總監。
1918年到1922年他是斯圖加特的宮廷樂隊長和音樂總指導;1922年到1933年他則在德勒斯登工作。
1933年他移民英格蘭並成為戈林德伯恩的歌劇和音樂會指揮,在此,他與卡爾·艾伯特共同創立了舉世聞名歌劇節,後來他到過布宜諾斯艾利斯、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愛丁堡和蘇黎世;1945年到1950年他則成為大都會歌劇院的藝術指導。
1951年2月他返回德國,並在科隆錄下一版德文的假面舞會,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本來意欲任命他,但因其逝世而取消。
弗里茲·布希是作曲家阿道夫·布希的兄弟,其兄弟威利·布希是一位演員,赫爾曼·布希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而海恩里希·布希則是一位鋼琴家。
人物生平
弗里茨·布施
(Fritz Busch,1890年3月13日-1951年9月14日),德國指揮家。布希在克隆師從弗里茲·斯坦巴赫教授,後即成為里加的樂隊長,也到過巴特皮爾蒙特和戈塔上任,自1912年到1918年他則是亞琛的音樂總監。
1918年到1922年他是斯圖加特的宮廷樂隊長和音樂總指導;1929年12月4日,Fritz Busch在倫敦Queen's Hall指揮Brahms的小提琴協奏曲,與倫敦交響樂團和年輕才子Menuhin一起,第一次與倫敦的樂團合作。然而,除了Fritz Busch在1934-1936年間在Glyndebourne的錄音外,其他在倫敦的錄音是極其罕見的。
Fritz Busch自1933年3月7日就任Dresden Opera的音樂總指揮後,由於政治原因,他很想離開納粹德國。八月,布宜諾斯的Teatro Colon發出邀請,只可惜家人還未準備妥當。當他打算帶著妻兒離開時,兩個小女兒還是在校學生,接受著正統的教育。因此,Fritz把她們帶到英格蘭的一所公共女子學校。1933年5月10日,他帶女兒來到倫敦與弟弟Adolf和弟媳Frieda會面,並出席了一場由Kussevitzky指揮的音樂會,之後又去義大利等地。直到1933年12月,Fritz才回倫敦,有過兩次短暫的停留。
四個月後,也就是1934年3月5日和6日,Fritz Busch與Queen's Hall的樂團在4日留下了他傑出的錄音。因為Fritz3月2日才抵達倫敦,所以沒有太多排演的時間。但是,3月3日還是保留了兩場總計5.5小時的排演。Mozart的C大調交響曲K. 425(又曰Linz交響曲,Fritz在1949年哥本哈根還有另一個錄音,發行於同廠牌GHCD 2339)首先在3月5日錄音,繼而是Richard·Strauss的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Op. 28(《悌爾的惡作劇》)。Mozart交響曲拉開帷幕後,Adolf Busch的Mozart變奏曲和Beethoven的第四交響曲隨之上演,Strauss的作品沒有在音樂會上演出。
Fritz Busch日程安排完成了一些在阿姆斯特丹、都靈和哥本哈根的事宜後,Busch速速趕回英國,參加5月28日重要的第一屆Glyndebourne音樂會。他將以Le nozze di Figaro作為開場戲,接著還有Così fan tutte。很快地,第一份Le nozze di Figaro的商業錄音開始了,但這個錄音一年後才最終製作完成。這些Mozart歌劇首次室內錄音的重要意義,時至今日仍可見一斑。(Così fan tutte和Don Giovanni分別在1935年和1936年錄製。在給弟弟的一封信里,Busch說,1935年他錄了“整整5個早上,180多份帶子”。)作為音樂指揮大師的Busch,一直是Glyndebourne里影響極大的幾個人物之一。至少到上世紀80年代,曾任其助理的Sir John Pritchard還指揮了許多Mozart作品。
在布宜諾斯度過夏季後,Busch於1934年12月抵達倫敦,1935年5月回到Glyndebourne。這次音樂會包含了Così fan tutte,Die Zauberflöte,Le nozze di Figaro和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所有這些演出,包括後來的Don Giovanni,都由Busch的好友Carl Ebert指導(兩人在1932年柏林的Ballo in Maschera就已經合作過)。1936年5月3日,Busch回到Glyndebourne,開幕式在5月20日。Busch的排演很成功,直到6日的演出也得到一致好評。從6月29日到7月5日,下午演出的同時,Busch還在錄製Don Giovanni的唱片。唱片上出演的Glyndebourne Festival Orchestra大體上由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成員組成。音樂會剛剛結束,Busch錄製了Mozart的Don Giovanni和Richard Strauss的Don Juan,這次沒有和BBC Symphony Orchestra而是與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實際上,後者也充當了後來幾十年的Glyndebourne Festival Orchestra。Fritz Busch的行程很匆忙。正如他的日記所寫,7月10日的Busch已身處S.S. Argentina,正在返回南美的路上。
Busch在第一次錄製Mozart交響曲的三個樂章時(除小步舞曲沒有重複外,其餘都有),十分注意Mozart在銜接上的原意,同時用了許多滑音,急板終曲更是力量與活力的完滿體現。兩個Strauss的作品表現得似乎更加活力四射(遺憾的是,除了1923年Der Bürger als Edelmann和1928年Die ägyptische Helena的一些片段外,Busch只留下Strauss的管弦樂錄音)。早在童年,Busch便愛上Strauss式的詩歌。而且,在德勒斯登,他初次公演的也是Intermezzo和Die ägyptische Helena(與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Dr. Alfred Reucker合作)。當然,Thomas Beecham的London Philhamonic Orchestra和Adrian boult的BBC Symphony Orchestra也擁有非凡的水準,為Fritz Busch鍾愛的兩部Strauss作品帶來閃亮的色彩。
歐洲戰事結束之時,弗里茨·布施(Fritz Busch)已經指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進行了四年的巡迴演出。他也曾執棒芝加哥,隨後又回到他喜歡的、常去的哥本哈根,在那兒布施經常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1950年他回到Glyndebourne,戰前他取得過歌劇上巨大成就的地方。在那段時間裡布施曾經義無反顧地拒絕了一些樂團的邀請(比如像Adenauer的懇請),逐漸地回到德國南部的音樂風格上來。但他還是答應出現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舞台上;1951年他還重訪了西德,在科隆和漢堡指揮當地的管弦樂團——這些廣播錄音距離布施永別人世僅六個月。
1951年9月14日,他在倫敦病故,就在他於愛丁堡指揮過《唐·喬萬尼》之後不久。
人物錄音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弗里茨·布施)演奏:丹麥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
指揮:弗里茨·布施
錄音地點:倫敦,1936年; 哥本哈根,1947-1951
唱片編號:EMI 7243 5 75103 2 5 - 2 CDs
貝多芬:《萊奧諾拉序曲》第2號,
莫扎特:第36交響曲“林茲”,
孟德爾頌:第4交響曲“義大利”,
勃拉姆斯:《悲劇序曲》
韋伯:《自由射手序曲》
海頓:降B大調協奏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2交響曲
理查·施特勞斯:《唐璜》
《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自稱 “囊括了先前從未發行過的珍貴錄音資料”,因此布希也被收入其中就不足為奇了。
英國人對他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他在1934年至1951年間在格林德波恩擔任音樂總監,和1951過早的離世,享年61歲。
布希是小提琴家阿道夫和大提琴家赫爾曼的兄弟,他在20世紀頭20年德國的歌劇界脫穎而出,一舉成名,並且還是德國威爾第復興的主要倡導者(他在二戰前將威爾第的《麥克白》介紹到英國)。
在1933年受到納粹排擠被迫離開德勒斯登後,布希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哥本哈根,以及英國和瑞典工作。他在北美和南美度過了戰時歲月,接著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執棒4年,於1950年返回格林德波恩 ,並攜作品參加了愛丁堡的新音樂節。
他善長指揮莫扎特的作品,他使不為人所知的《伊多梅尼奧》和《女人心》聲名大噪,但他也喜愛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
史特勞斯對在他指揮的《埃及的海倫》的首演極為滿意,所以隨後便把《阿拉貝拉》獻給了布希。布希還熱忠於推廣諸如布索尼、威爾、欣德米特、施沃克、魯格、勛伯格、巴托克、斯特文斯基、貝格及奧涅格等作曲家的新作品,納粹當局對此極為不滿。
這套CD令人滿意的曲目彙編代表了布希的指揮藝術。兩首前奏曲抓住了歌劇院的戲劇藝術效果-歌劇院是布希主要工作的地方。勃拉姆茲的作品提醒我們布希離作曲家本人其實只是一步之遙,因為他的老師是勃拉姆茲極為喜愛的指揮家斯坦貝克。孟德爾頌和莫扎特的音樂在他的手中大放異彩,海頓的作品(又一部他幫助復興的作品)散發著室內樂的歡樂和親密的情緒(遺憾的是他的兩個在音樂會上演奏的兄弟沒能參加隨後1951年1月的錄音)。本碟以激情四射的《唐璜》結束,該錄音是戰前所錄,充分展示了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倫敦愛樂樂團所具有的實力。
評論家認為布希的影響力體現在兩個時期:在科隆學習的那段時期,以及此後在柏林德波恩的那段時期。我在格林德波恩樂隊的頭一年(1971)里,甚至還能感受到他的存在,特別是約翰·普瑞查德經常提起他,他曾是布希的左膀右臂。布希以他的幽默、謙遜、真誠而享譽盛名,這些品質在這張珍貴的錄音版本中清晰可辨。布希還是個深受樂團成員愛戴的指揮,如果一個指揮能達到這一點,那剩下的事情就相對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