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選收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後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樂原則》、《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本我》。這三篇著作簡練地表達了精神分析學的基本理論要點,反映了弗洛伊德學說的精髓。第一篇分析了支配心理過程的“強迫重複原則“,探討了本能和性慾的起源,提出了死的本能的假說。第二篇運用精神分析學的原理研究人的社會關係。第三篇概要地論證了精神分析學的三大理論基石:意識和無意識的區分,人性結構的動力模式,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假說。編輯推薦
弗洛伊德學說幾十年來對西方學術界影響很大,《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有助於我國讀者對弗洛伊德學說的了解。
作者簡介
作者:(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譯者:林塵張喚民 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境內摩拉維亞省,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榮格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儘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1939年3月23日在那裡因癌症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經常會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本色
在心理學的年鑑上,沒有任何哪位人物會像西格蒙·弗洛伊德這樣倍受吹捧而又慘遭詆毀,既被目為偉大的科學家、學派領袖,又被斥責為搞假科學的騙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評家都一致認為,他對心理學的影響,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對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響,比科學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來,他們似乎是在談論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識體系。
社會學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學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說,“這個人的偉大之處不容置疑,這使他的思想更加偉大”,而他的寫作“也許是20 世紀匯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體系”。
可是,幾年之後,一位著名的學者和人文學教授艾里克·海勒卻在《時報》文藝副刊中說,弗洛伊德是我們這個時代吹捧太過的人物之一;諾貝爾桂冠的彼德·梅達沃爵士稱心理分析理論為“本世紀最驚人的知識欺詐”。政治科學家保爾·婁森認為,弗洛伊德“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神學家保爾·蒂利希認為他是“所有深層心理學家當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國學者索頓卻收集了一些證據,這些證據,按她自己的意見,是可以證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說,即‘深層意識’不存在,他的理論毫無根據而且荒唐可笑”,說他是在古柯鹼的毒力影響下編制出這些理論的,說他是“一個虛偽而且沒有信仰的預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傳記作者,歷史學者彼德·蓋依在內,都把他看成是一個大無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衛士。惡意毀謗他的人卻視他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圖通過發表聳人聽聞的理論譁眾取寵。不過,出語不凡的一位學者傑弗里·梅森卻宣稱,弗洛伊德實際上還有重要的發現沒有照直說出來,因為那會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損害,這個發現即是,精神病是一個成人(通常是父親)對孩子進行性虐待造成的後果。大部分心理學史學家都把一長串有影響的發現歸功於弗洛伊德,最為值得注意的是原動無意識的發現。可是,科學史學家弗蘭克·索羅維曾頗有見地地評論說,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已經存在於神經學和生物學當中的一些思想的“創造性的轉述”,而學者亨利·埃倫伯格也頗費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對原動無意識的發現,只不過是把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人早已提出來的一些流傳中的思想明確化了,並給它們一個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對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數傳記作者也是這樣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閃米特的維也納被隔離開來的猶太人——勇敢無畏地與保守醫學作鬥爭,希望他的發現能造福人道精神。貶詆他的人卻說,他在誇大自己周圍的反閃族氛圍,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位勇敢戰鬥的英雄,而且,無論怎么說,他的許多思想皆來自他的朋友威爾漢姆·弗萊亞斯,可他卻全部據為已有。
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見,我們該採用哪一說呢?可是,再一看,我們對一個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說些什麼呢?他關於人性的理論異常激烈,他還是一位強硬的無神論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他在性慾問題上採取了極為自由的學術態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禮儀的模範和採取性節制態度的人。他宣稱自己通過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煩惱,可他一輩子都在遭受某類精神症狀的痛苦,其中包括偏頭疼,尿道及大腸問題,對電話幾乎病態的討厭,在極度緊張的個人壓抑時經常有暈倒的傾向,還有對雪茄幾乎病態的著迷。(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齶因此而得了癌之後還停不下來。)他不喜歡維也納,從未參加到當地很隨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決心離開這個地方去找另一個更合適的地方,直到1938 年納粹占領了奧地利之後才搬到倫敦去。
有時候,他是個不顧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達爾文,而且還對一位稱讚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說:“這是我最差的一本書,是一位老人寫的書。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另外一些時候,他又像是極其謙遜,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傳性研究”中,他寫道:
那么,回過頭來,看看我這一輩子所做的些雜碎工作,我可以說,我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建議。將來,某些東西會從中誕生出來,不過,我自己還不能夠說這東西是大是小。然而,我可以表達一個希望,即我打開了一條通道,沿著這個通道,我們的知識會有長足的進步。
他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庭里,周圍有很多忠實的信徒,可是,他與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和追隨者進行了好多年的爭鬥。他在古稀之年還悲哀地寫道:許多人的愛我不能夠指望。我並沒有逼他們高興,沒有為他們提供舒適的生活,也沒有給他們以薰陶。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開一些謎團,揭開一部分真理。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總是一臉嚴肅,表情沉重——穿戴無可挑剔,髮式整齊,肅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還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寫的回憶文章里都證明,他是一個極為機智的人,他喜歡講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種心理學觀點帶進故事裡。這裡有一個例子,是從他對幽默的研究《玩笑與無意識的關係》中選出來的:
如果(一位醫生)問一個年輕病人,說他是否與手淫有關係,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語:‘呵,不,從沒有”——可是,在德語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還有一個長一點的幽默故事,弗洛伊德很喜歡講,講得也不錯:
沙申(猶太媒人)站在他推薦的姑娘一邊,替她平息那年輕男子的不滿。“我不在乎岳母如何,”後者說,“她是個不逗人喜歡的蠢人。”
——“可是,不管怎么說,你並不是要去娶岳母,你想要的是她女兒。”
——“是啊,可她也不太年輕了,而且她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美人。”
——“沒有關係。如果她既不年輕,也不美,那她正好就是對您忠實的那一類。”
——“而且她也沒有多少錢。”
——“誰在談錢的話?那你是不是要跟錢結婚?你要娶的畢竟是個老婆啊。”
——“可她的腰也駝了。”
——“哎呀,你到底想要什麼?她連一點缺點都不能有嗎?”
很明顯,弗洛伊德的本色最起碼來說也算不上簡單。可是,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吧。
目錄
超越唯樂原則
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
自我與本我
附錄(一)
附錄(二)
書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