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者:林皓墨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9-3
頁數:199
裝幀:平裝
ISBN:9787305057656
內容梗概
《散戶的最後一課》從最基本的股市知識入手,幽默風趣地介紹了股市投資常識,同時全面細緻地分析了中小散戶在股市中的心理誤區,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操作策略。有利於中小散戶清楚地認識股市,認識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不再盲目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讓作為散戶的你清楚認識股市,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讓作為散戶的你在充滿趣味性的氣氛中,輕鬆掌握股市投資理念,從此擺脫“熊,散戶虧;牛,散戶虧”的命運,斬獲喜人收益。
前言
這是一本寫給散戶的書;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中小散戶的書;更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沒有人脈關係、沒有大量資金、沒有證券專業知識的中小散戶的書。
寫這本書是因為一種責任感的逼迫。以前也寫過一些文章,但沒有一篇是關於股票的,因為股票就是我的職業,天天泡在這個市場,我對它有嚴重的“審美疲勞”。然而也是因為職業的緣故,我對中國股市與中國股民有一定的了解——我發現:中國股民對於中國股市並不了解,有時候這種缺乏了解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我大致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缺乏基礎的證券知識。例如,有的股民買基金時會滿懷憧憬地問:“利息是多少?”除權除息日會欲哭無淚:“今天我的股票怎么突然跌了這么多?”權證到期被註銷之後會莫名驚詫:“我的股票怎么不見了?”……
第二是沒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比如,股價下跌後堅決不賣,其理論依據是“不賣就還沒有虧,賣了就是真的虧了”——典型的鴕鳥心態,可見股市也用到了仿生學。股市火暴的時候,見面打招呼就是“有訊息嗎”?——據說訊息來自一位基金經理,他是“我的大舅子的一個同學的一個牌友的一個鄰居的姐姐的一個同事的遠房表哥……”
第三是對更深層次的“潛規則”的懵然無知。看到上市公司關於重組的澄清公告後割肉出局,結果沒多久發現當初是被莊家順利震出;發現幾乎所有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推薦同一隻股票,以為必漲無疑,趕緊買入,成功被套……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受益的不僅有券商,還有書商;推高的不僅有股價指數,還有股票書籍的銷售量。一時間,無數“股神”紛紛橫空出世,眾多“教授”競相著書立說。但直到一位朋友要我推薦本股市入門讀物,我到書店裡逛了幾回,花花綠綠的封面看迷了眼,才發現找不到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書的水平不高,它們或許可以成為傳世之作——反正“物質不滅”,不管書日後以什麼形態存在,那都是“傳世”了——只是對於散戶而言,它們並不適合:
第一是缺乏針對性。目前,市面上許多書似乎都要把讀者培養成未來的巴菲特、索羅斯,但對於普通散戶而言,這種可能性有多大?這好比一位嬌弱柔美的女人向一個武師求教,希望他能教一點防狼絕技,結果武師寫了本《九陰真經》給她,這是不是很荒唐?顯然,這位美女沒有那個能力資質來練什麼絕世武功,她想要的不過是《女子防身術》之類簡單有效的技巧。《九陰真經》再厲害,那隻適合梅超風,不適合她。更何況,許多書還只是胡編亂湊的旁門左道,比如有的“股神”的書里居然寫道“在熊市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生意非常冷清”。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真不知道中國證券業什麼時候已經發達到各地都有“證券交易所”了。這簡直就像周星馳電影《功夫》里向鼻涕男孩兜售“武功秘籍”的叫花子,你照著他的書就算苦練十載,不僅成不了武林高手,只怕要走火入魔。
第二是缺乏真實性。很多書里把股市描繪得遍地黃金,仿佛看了他的書不久後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有點文采的還寫得無比煽情,比如“牛市喘著粗氣向我們撲來”。這些話真的能信嗎?可能你需要經歷慘烈的事實後才能明白,股市這場盛宴里雖然有“牛排”,但也有“熊掌”。對於散戶而言,“牛排”吃不到幾口,“熊掌”更不是擺在盤子裡的美餚而是長在猛獸身上的利爪,被它拍一下可不是鬧著玩的。
第三是缺乏趣味性。我的一大憾事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我堅持認為責任不在我自己——或許應該是中國的教育制度。本來知識都是妙趣橫生的,經中國教育界一加工,立即神奇地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梁啓超曾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啓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但如果我們用同樣的化學化分法來處理中國教材,想從裡面把“趣味”抽取出來,那它們仿佛是練就了“金鐘罩”“鐵布衫”,根本就是毛髮無損。寫書的“股神”“教授”想必也是由中國教育事業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以前看別人的書現在終於輪到自己寫書了。根據歷史經驗,婆婆不會因為自己當媳婦時受了苦而對現在的媳婦寬容,反而往往是變本加厲地兇殘。怪不得大部分書的功效更適合治療失眠而不是傳道授業,比安眠藥更有作用且沒有副作用。
當我還是個憤青的時候,很敬重一位喜留平頭的作家。他說,醫治國人的病體是小事,拯救國人的精神才是關鍵。對於股民也是一樣,教育是首要任務。既然目前沒有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那么我不揣淺陋,願來作一嘗試。因此,我決定寫這本書,寫一本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與趣味性的散戶股市入門讀物。當然,至於我最終是否能達到這一目標,那需要讀者來評判。
不過,特別要申明的是,我不是“股神”,本書與其他“股神”的書完全不一樣,你不要指望本書能指導你在股市中獲得超額收益——相反,本書的目的是想讓你清楚地認識股市,最重要的,認識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牢牢地記住,你只是個散戶——我不是看輕散戶,我自認相對於其他“股神”來說,我對中國散戶更有著厚重的尊重與同情——記住你只是個散戶,你的目標應該是獲得平均收益,否則,等待你的只會是“熊,散戶虧;牛,散戶虧”的命運。
這是一本寫給散戶的書;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中小散戶的書;更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沒有人脈關係、沒有大量資金、沒有證券專業知識的中小散戶的書。
寫這本書是因為一種責任感的逼迫。以前也寫過一些文章,但沒有一篇是關於股票的,因為股票就是我的職業,天天泡在這個市場,我對它有嚴重的“審美疲勞”。然而也是因為職業的緣故,我對中國股市與中國股民有一定的了解——我發現:中國股民對於中國股市並不了解,有時候這種缺乏了解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我大致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缺乏基礎的證券知識。例如,有的股民買基金時會滿懷憧憬地問:“利息是多少?”除權除息日會欲哭無淚:“今天我的股票怎么突然跌了這么多?”權證到期被註銷之後會莫名驚詫:“我的股票怎么不見了?”……
第二是沒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比如,股價下跌後堅決不賣,其理論依據是“不賣就還沒有虧,賣了就是真的虧了”——典型的鴕鳥心態,可見股市也用到了仿生學。股市火暴的時候,見面打招呼就是“有訊息嗎”?——據說訊息來自一位基金經理,他是“我的大舅子的一個同學的一個牌友的一個鄰居的姐姐的一個同事的遠房表哥……”
第三是對更深層次的“潛規則”的懵然無知。看到上市公司關於重組的澄清公告後割肉出局,結果沒多久發現當初是被莊家順利震出;發現幾乎所有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推薦同一隻股票,以為必漲無疑,趕緊買入,成功被套……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受益的不僅有券商,還有書商;推高的不僅有股價指數,還有股票書籍的銷售量。一時間,無數“股神”紛紛橫空出世,眾多“教授”競相著書立說。但直到一位朋友要我推薦本股市入門讀物,我到書店裡逛了幾回,花花綠綠的封面看迷了眼,才發現找不到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書的水平不高,它們或許可以成為傳世之作——反正“物質不滅”,不管書日後以什麼形態存在,那都是“傳世”了——只是對於散戶而言,它們並不適合:
第一是缺乏針對性。目前,市面上許多書似乎都要把讀者培養成未來的巴菲特、索羅斯,但對於普通散戶而言,這種可能性有多大?這好比一位嬌弱柔美的女人向一個武師求教,希望他能教一點防狼絕技,結果武師寫了本《九陰真經》給她,這是不是很荒唐?顯然,這位美女沒有那個能力資質來練什麼絕世武功,她想要的不過是《女子防身術》之類簡單有效的技巧。《九陰真經》再厲害,那隻適合梅超風,不適合她。更何況,許多書還只是胡編亂湊的旁門左道,比如有的“股神”的書里居然寫道“在熊市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生意非常冷清”。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真不知道中國證券業什麼時候已經發達到各地都有“證券交易所”了。這簡直就像周星馳電影《功夫》里向鼻涕男孩兜售“武功秘籍”的叫花子,你照著他的書就算苦練十載,不僅成不了武林高手,只怕要走火入魔。
第二是缺乏真實性。很多書里把股市描繪得遍地黃金,仿佛看了他的書不久後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有點文采的還寫得無比煽情,比如“牛市喘著粗氣向我們撲來”。這些話真的能信嗎?可能你需要經歷慘烈的事實後才能明白,股市這場盛宴里雖然有“牛排”,但也有“熊掌”。對於散戶而言,“牛排”吃不到幾口,“熊掌”更不是擺在盤子裡的美餚而是長在猛獸身上的利爪,被它拍一下可不是鬧著玩的。
第三是缺乏趣味性。我的一大憾事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我堅持認為責任不在我自己——或許應該是中國的教育制度。本來知識都是妙趣橫生的,經中國教育界一加工,立即神奇地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梁啓超曾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啓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但如果我們用同樣的化學化分法來處理中國教材,想從裡面把“趣味”抽取出來,那它們仿佛是練就了“金鐘罩”“鐵布衫”,根本就是毛髮無損。寫書的“股神”“教授”想必也是由中國教育事業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以前看別人的書現在終於輪到自己寫書了。根據歷史經驗,婆婆不會因為自己當媳婦時受了苦而對現在的媳婦寬容,反而往往是變本加厲地兇殘。怪不得大部分書的功效更適合治療失眠而不是傳道授業,比安眠藥更有作用且沒有副作用。
當我還是個憤青的時候,很敬重一位喜留平頭的作家。他說,醫治國人的病體是小事,拯救國人的精神才是關鍵。對於股民也是一樣,教育是首要任務。既然目前沒有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那么我不揣淺陋,願來作一嘗試。因此,我決定寫這本書,寫一本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與趣味性的散戶股市入門讀物。當然,至於我最終是否能達到這一目標,那需要讀者來評判。
不過,特別要申明的是,我不是“股神”,本書與其他“股神”的書完全不一樣,你不要指望本書能指導你在股市中獲得超額收益——相反,本書的目的是想讓你清楚地認識股市,最重要的,認識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牢牢地記住,你只是個散戶——我不是看輕散戶,我自認相對於其他“股神”來說,我對中國散戶更有著厚重的尊重與同情——記住你只是個散戶,你的目標應該是獲得平均收益,否則,等待你的只會是“熊,散戶虧;牛,散戶虧”的命運。
這是一本寫給散戶的書;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中小散戶的書;更準確地說,是一本寫給沒有人脈關係、沒有大量資金、沒有證券專業知識的中小散戶的書。
寫這本書是因為一種責任感的逼迫。以前也寫過一些文章,但沒有一篇是關於股票的,因為股票就是我的職業,天天泡在這個市場,我對它有嚴重的“審美疲勞”。然而也是因為職業的緣故,我對中國股市與中國股民有一定的了解——我發現:中國股民對於中國股市並不了解,有時候這種缺乏了解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我大致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缺乏基礎的證券知識。例如,有的股民買基金時會滿懷憧憬地問:“利息是多少?”除權除息日會欲哭無淚:“今天我的股票怎么突然跌了這么多?”權證到期被註銷之後會莫名驚詫:“我的股票怎么不見了?”……
第二是沒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比如,股價下跌後堅決不賣,其理論依據是“不賣就還沒有虧,賣了就是真的虧了”——典型的鴕鳥心態,可見股市也用到了仿生學。股市火暴的時候,見面打招呼就是“有訊息嗎”?——據說訊息來自一位基金經理,他是“我的大舅子的一個同學的一個牌友的一個鄰居的姐姐的一個同事的遠房表哥……”
第三是對更深層次的“潛規則”的懵然無知。看到上市公司關於重組的澄清公告後割肉出局,結果沒多久發現當初是被莊家順利震出;發現幾乎所有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推薦同一隻股票,以為必漲無疑,趕緊買入,成功被套……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受益的不僅有券商,還有書商;推高的不僅有股價指數,還有股票書籍的銷售量。一時間,無數“股神”紛紛橫空出世,眾多“教授”競相著書立說。但直到一位朋友要我推薦本股市入門讀物,我到書店裡逛了幾回,花花綠綠的封面看迷了眼,才發現找不到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書的水平不高,它們或許可以成為傳世之作——反正“物質不滅”,不管書日後以什麼形態存在,那都是“傳世”了——只是對於散戶而言,它們並不適合:
第一是缺乏針對性。目前,市面上許多書似乎都要把讀者培養成未來的巴菲特、索羅斯,但對於普通散戶而言,這種可能性有多大?這好比一位嬌弱柔美的女人向一個武師求教,希望他能教一點防狼絕技,結果武師寫了本《九陰真經》給她,這是不是很荒唐?顯然,這位美女沒有那個能力資質來練什麼絕世武功,她想要的不過是《女子防身術》之類簡單有效的技巧。《九陰真經》再厲害,那隻適合梅超風,不適合她。更何況,許多書還只是胡編亂湊的旁門左道,比如有的“股神”的書里居然寫道“在熊市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生意非常冷清”。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真不知道中國證券業什麼時候已經發達到各地都有“證券交易所”了。這簡直就像周星馳電影《功夫》里向鼻涕男孩兜售“武功秘籍”的叫花子,你照著他的書就算苦練十載,不僅成不了武林高手,只怕要走火入魔。
第二是缺乏真實性。很多書里把股市描繪得遍地黃金,仿佛看了他的書不久後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有點文采的還寫得無比煽情,比如“牛市喘著粗氣向我們撲來”。這些話真的能信嗎?可能你需要經歷慘烈的事實後才能明白,股市這場盛宴里雖然有“牛排”,但也有“熊掌”。對於散戶而言,“牛排”吃不到幾口,“熊掌”更不是擺在盤子裡的美餚而是長在猛獸身上的利爪,被它拍一下可不是鬧著玩的。
第三是缺乏趣味性。我的一大憾事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我堅持認為責任不在我自己——或許應該是中國的教育制度。本來知識都是妙趣橫生的,經中國教育界一加工,立即神奇地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梁啓超曾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啓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但如果我們用同樣的化學化分法來處理中國教材,想從裡面把“趣味”抽取出來,那它們仿佛是練就了“金鐘罩”“鐵布衫”,根本就是毛髮無損。寫書的“股神”“教授”想必也是由中國教育事業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以前看別人的書現在終於輪到自己寫書了。根據歷史經驗,婆婆不會因為自己當媳婦時受了苦而對現在的媳婦寬容,反而往往是變本加厲地兇殘。怪不得大部分書的功效更適合治療失眠而不是傳道授業,比安眠藥更有作用且沒有副作用。
當我還是個憤青的時候,很敬重一位喜留平頭的作家。他說,醫治國人的病體是小事,拯救國人的精神才是關鍵。對於股民也是一樣,教育是首要任務。既然目前沒有一本適合中國散戶的書,那么我不揣淺陋,願來作一嘗試。因此,我決定寫這本書,寫一本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與趣味性的散戶股市入門讀物。當然,至於我最終是否能達到這一目標,那需要讀者來評判。
不過,特別要申明的是,我不是“股神”,本書與其他“股神”的書完全不一樣,你不要指望本書能指導你在股市中獲得超額收益——相反,本書的目的是想讓你清楚地認識股市,最重要的,認識自己在股市中的地位,牢牢地記住,你只是個散戶——我不是看輕散戶,我自認相對於其他“股神”來說,我對中國散戶更有著厚重的尊重與同情——記住你只是個散戶,你的目標應該是獲得平均收益,否則,等待你的只會是“熊,散戶虧;牛,散戶虧”的命運。
股票是什麼?
我們首先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最基本、最簡單但可能也是沒有幾個散戶可以說清楚的:股票是什麼?
2007年5月,一位中學同學打電話給我,這位兄台是我家鄉鎮裡的“高幹子弟”,遊手好閒的專業戶,接到他的電話我頗為驚訝,因為我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聯繫了。他跟我客氣地寒暄,把我及家人問候了一通,忙完了這些準備工作,他突然說到:“最近股票很火啊,你是專業人士,能不能給我點訊息?”——我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正題,心裡也對他這種常見的散戶易犯的錯誤感到好笑(至於為什麼說這是一種錯誤,後文會再詳細論述)。我答道:“你也開始炒股了?你知道什麼是股票嗎,就敢炒?”這位仁兄雖然不學無術,反應倒也不慢,他在電話那頭愣了一愣,然後理直氣壯地說道:“有幾個男人能說清楚女人是什麼?這妨礙泡妞嗎?”
我家鄉是個很小的縣鎮,中國地圖要做到席夢思那么大,才可以在上面找到它的名字。炒股之風已經刮到那裡,我預感到本輪行情可能有危機了。果然,大約一周后便發生了赫赫有名的5·30“五卅慘案”——為什麼我這位中學同學的入場會給中國股市帶來這樣一場大災難留待以後分解,這裡主要批駁一下他的詭辯。
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股民是像他這樣根本不知道股票為何物就英勇入市的,但估計不會是個小數目。證券投資與男女情愛大不一樣,後者靠的是生命本能,你可以聽憑身體分泌的荷爾蒙的驅使,而前者靠的是理性與智慧,抱著無知者無畏的態度進入股市相當於是來做慈善活動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在這個市場賺到錢,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
雖然我們談的是股票,但一切卻要從“公司”說起,舉一個最簡單的經濟模型(不要被這個術語嚇到,本書里所謂的模型都是些小故事):王二是一個村裡的首富(其實公司、股票都是外國人發明的,本書此述主要是考慮到“王二”比“尼古拉斯凱奇”要簡短得多),他發現村裡有一個特大的商機——本村的主業是農業,每家每戶都特別需要拖拉機,而市場上卻沒有這樣的設備供應。這個時候很明顯,生產拖拉機簡直就相當於生產印鈔機。然而,王二發現了這個商機卻無法付諸實施,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生產拖拉機所需要的投資非常大,比如,需要500萬的資金,而在村里福布斯財富排行榜第一名的王二也不過只有200萬的閒置資金,連他都吃不下這個項目,就更不要提其他人了。但是王二不僅有財,按現在的話說,還很有才,他提出合夥的建議,找到村裡的另外兩個有錢人張三與李四,讓他們各自出資150萬,再加上自己的這200萬,拖拉機項目就可以啟動。三個人約定好,項目的收益按各自投資額的比例分享——這便是公司的最原始形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按投資比例分享收益便是股票的第一個特徵:收益性。
當然,我們現在看來,這其實就是湊份子的做法。你肯定會說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應該也可以達到王二那個有才的水平。但我們不要忘記,人類歷史上的每個第一次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下面我們就要說到股票,這裡的技術含量就大大增加了。
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項目所需要的資金額也越來越龐大,比如現在村里開始要造飛機,至少需要1億的資金。這個時候,王二即使把自己認識的所有有錢人的錢湊在一起也不夠。怎么辦呢?王二便打起了搞民眾運動的主意。村裡有這么多人,雖然每個人的資金量並不大,但如果集合在一起,卻是一個足夠大的數目。於是,他把籌資的範圍擴大到了整個村,通過村裡的廣播向村民畫了一個造飛機賺大錢的餅,提議全體集資,然後同樣按投資額比例分享收益。村民對公司的投資,便以股票的形式來記載,村民就叫做股東。這樣,飛機項目的資金就有了著落。德國有位姓馬的大鬍子革命家對此有過論述:“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擴大了湊份子的範圍而已,其實已經從量變轉化為質變了,正如從部落發展到國家,也是範圍的擴大,其性質卻完全不一樣。這一次的轉變,意味著公司升級到了公眾公司。不過,股票真正有趣的內容卻在下面。
股票的第二個特徵:不可償還性。由於股票是公司資本的來源,也是公司運作的物質基礎,那么為了公司的持續發展,就規定股票不可償還——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允許退股的話,公司的資金份額會不斷減少,不利於公司的經營;如果大部分股東都要求退股的話,公司就只有宣布解散了。那么,這個不可償還性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它最直觀的缺陷就是股東從此無法脫身了,這跟通常說的“泡妞泡成老公”的道理是一樣的,經濟學上叫做喪失了流動性,即資產無法變為現金。為了彌補股票的這個缺陷,我們的天才王二就引入了股票的轉讓制度,這也就是股票的第三個特徵:流通性。雖然股票不能退股,但可以轉讓給其他人,比如從村民甲轉讓給村民乙,這個時候公司資本沒有發生變化,只是股東不同了而已。隨著股票轉讓的流行,王二乾脆建立了一個集中市場來進行股票交易——這與我們劃定一塊地方作為菜市場在邏輯上是一樣的——這個市場,就是現在的證券交易所。
流通性也帶來了股票的第四個特徵,也是讓無數股民前仆後繼殺入股市的根本原因:價格波動性。我們來看看“蘇寧電器”(002024),該股於2004年7月21日上市,當天的收盤價是32.7元,而不到3年,其價格(復權後)達到一千多元,上漲30倍。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個財富的增值是什麼樣的速度:假設你在30歲的時候投入10萬元(一般中產階級都可以承受的數目),那么在3年內上漲30倍,10萬將變成300萬,再到36歲的時候變成9000萬,不到40歲你將擁有27億!……是不是興奮得渾身發抖,準備提筆寫辭職報告了?先不要這么激動,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銀廣夏”(000557)在2001年12月29日的最高價達到37.99元,而到了2002年1月22日,它的最低價只有2.12元,市值縮水接近95%!而且,這一切就發生在一個月之內!假設你在39歲把你的27億投到這樣的股票,那么按照這個貶值的速度,只需要幾個月時間(還等不到你過40歲生日),你的資產將只剩下幾萬元!——真正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怪不得一位歐美投行人士對證券市場如此評論:“除了戰爭,這是最刺激的事。”不過,我建議,還是多想想慘烈下跌的例子,而不要整天夢到瘋狂上漲的個案——相信我,這會有好處的。
買股票就是買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
中國股市目前有近2000隻股票,翻翻它們的行情圖,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差異非常大,“中國船舶”(600150)最高價達到了300元,而有的股票只有幾元錢。如果說奧迪比奧拓貴、法拉利比夏利價高我們容易理解,但股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玩意,是什麼造成了股價之間這么大的差異呢?這裡我們就必須了解一個概念——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票不同於普通商品的是,它沒有實質上的使用功效。我們買塊牛排,是因為它可以刺激我們的味蕾、填飽我們的腸胃;我們買件靚衫,是因為它可以遮體禦寒乃至幫我們吸引到異性的眼球。這些商品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具體的效用,因此,我們能夠直觀地理解它的價值。但是股票呢,我們買股票甚至連紙都沒有一張,它不能看不能摸也不能吃,它的效用在哪裡呢?
金融是拿錢生錢的行業,而金融產品的效用也正是它所帶來的未來的收入。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股票具有收益性,你擁有一隻股票後,便可在未來享受該上市公司的利潤或者說是利潤分紅,這便是股票的效用——它可以帶來“未來的錢”。
那么,既然其效用是帶來“未來的錢”,而我們買賣股票卻是在現在,如何在現在為“未來的錢”定價?現代金融學認為,股票的價值便是其未來股利的現值(presentvalue)。
這裡出現了一個術語——“現值”,我建議你牢牢記住,因為術語是最能冒充內行、嚇唬外行的工具之一,比如跟朋友一起看科幻片時,你如果能冒幾個“奇點”“蟲洞”之類的怪詞,別人準以為你對宇宙物理學有深入研究;同樣,如果幾個人在一起聊股票,你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這隻股票的價格已經低於它未來5年利潤的現值”,必然會讓同性佩服異性臣服。“現值”是金融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簡單地說,現值就是未來的錢在現在值多少錢,而把未來的錢換算成現在的錢的運算過程就叫做“貼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目前的年收益率是5%,現在的100元錢在一年後就變為105元。那么反過來看,一年後的105元就相當於現在的100元,現在的100元便是未來的105元的現值。
據說霍金在寫《時間簡史》的時候,手癢難抑,畢竟他是數理專業的,打算在書中插入不少數學公式。一個朋友忠告他:“你每寫一個數字公式,讀者就會減少一半。”最後,他在書里只保留了一個數學公式,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式。現值的算法也有一套公式,只要有了未來收入的數據與貼現率,拿EXCEL或計算器就能算出現值(當然,實在這兩樣工具都沒有,你也可以用鉛筆,只是耗費的時間要長一點)。為了超越霍金,我決定一個數學公式都不寫,你只需要記住這樣一個結論:未來的錢越多,它的現值就越大(這其實是明顯的廢話)。
具體在股票上,未來的錢便是股票的股利即上市公司的分紅,所以上市公司未來的分紅越多,股票的價值就越大。由於上市公司分紅的來源是它的利潤,那么最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買股票,就是買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越多,股票的價值就越大。如果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手邊有支筆的話,我建議你在這句話上做個記號。為了以後敘述方便,我們就把這條定律叫做“價值定律”,它是股票投資的精要所在。
會跳起來的蘋果
前面講到股票的價值,這其實只是理論上的概念,在實際中經常上躥下跳引得無數股民臉上的表情像走馬燈一般變化的,都是股票的價格。那么又是什麼影響著股票的價格呢?
有一個諷刺經濟學家的笑話說,如果你能教會一隻鸚鵡說“供給”與“需求”,那么你就把它培養成了經濟學家,由此可見供需決定價格的理論在經濟學中的重大意義。股票也是一種商品,它的價格也是由供需來決定的。如果賣股票的人多(其實準確點說,應該是賣的股票的數量多,因為人多未必股數大),那么相當於股票的供給加大,股價會下跌;而如果買股票的人多,則相當於股票的需求增加,股價會上漲。但這相當於沒說,因為這又會引入另外一個問題:什麼影響著股票的供給和需求?
這個問題既複雜又簡單。
說這個問題複雜,因為我可以列出一大堆因素,它們都可以影響到股價: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銀行利率、資金充裕程度、經濟周期、大眾心理、小道訊息……國外有好事者甚至把股價的波動跟太陽黑子活動的關係作過專門研究,然後根據太陽黑子的變化來預測股市。想像一下有人拿著天文望遠鏡對著太陽晃了幾下,然後壓低聲音,很神秘地告訴你:“太陽黑子今天非常活躍,股市近期將要大漲,趕緊去買股票吧!”——你是不是想搶過天文望遠鏡來砸他的頭?
正因為影響股價的因素非常多,所以股市似乎跟天氣一樣,存在著蝴蝶效應。這個定律說的是,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一下翅膀,會造成一個月後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我們來看一個據說是真實的案例:英國有一家銀行是上市公司,它的總行裝修得氣派奢華,在大廈邊有一圈像屋檐的設計,上面是各種各樣那種在國外常見的扭胳膊擰腿的雕塑,這本來也是件正常不過的事,但這個大廈的設計師可能做夢也想不到,這會在後來惹出大禍。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於是許多人到這家銀行的屋檐下避雨,人越聚越多,遠遠望去像一條排隊的長龍。這時不知道哪個路人突然發揮了可怕的想像力,認為這些避雨的人是在集體取錢,說得專業一點就是“擠兌”,這可是銀行最大的噩夢。這個謠言一下子傳開來,人們都以為這家銀行出了問題,它的股價應聲下落,而股價的下跌更讓人們相信了傳言,在這家銀行有存款的紛紛去取錢,形成了真正的擠兌……有誰會想到一場大雨會衝垮一家銀行的股價?
因為股價變化如此的撲朔迷離,有的經濟學家就乾脆說股價純粹就是一個心理預期因素的反映,你認為它值多少錢,它就可以值多少錢——是不是很像我們“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博傻理論”,就是說我花很高的價錢買了一隻股票,你認為我傻?不要緊,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傻,他會花更高的價從我手裡買走,我還是有錢賺——一個類似擊鼓傳花的遊戲。這個理論在短期內是成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那波讓很多人興奮得快要抽搐的牛市了,當“中石油”(601857)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第一大公司、“工商銀行”(601398)超過花旗銀行成為世界市值最高的銀行、“萬科”(000002)變成全球第一大市值地產公司的時候,你真的會相信我們的這些公司值這個“世界第一”的價格嗎?除非你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不然不會相信這樣的神話。但是,這不妨礙我們繼續推高股價,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總相信,這不是最高點,還會有人來接盤,於是股指繼續高攀,直到6124點的天位。
如果股價真的是由投資者的心理因素決定的,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觀測大眾的心理就可以在股市中穩操勝券?理論上是這樣的,但在實踐中沒有比預測大眾心理更難的事了。牛頓夠牛了吧?結果還是在股市中虧得灰頭土臉,最後只能酸溜溜地自嘲:“我可以計算到天體的運動,卻不能計算到大眾的瘋狂。”為什麼牛頓有這么高智商又有這么吉利名字的人都不能預測到股價呢?你可能會想到前面那家倒霉銀行的例子,但那只是極端案例,是小機率事件,大眾心理難以預測的根本原因在於你預測的對象是會學習、變化的,所以沒有規律可循。
牛頓研究的物理世界與股市不一樣,在他研究的那個世界裡,科學定律可以被重複驗證。比如由於存在地心引力,蘋果會從樹上垂直落到地上,不管試驗多少個蘋果,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所以知道這條定律之後,我們路過蘋果樹下就要小心,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像牛頓那樣幸運,被蘋果砸中了還能發現科學定律而沒有得腦震盪。不可想像這樣的情況——我們看見地上有一個蘋果,正在不以為然的時候,它突然跳起來砸在我們的臉上,然後頑皮地哈哈大笑說:“小樣,你以為我就不會跳起來嗎?”——因為蘋果是沒有學習能力的,它不可能根據我們的位置來變換它運行的軌道。而股市不一樣,股市的參與者跟我們一樣,都是具有學習能力的人,他們就像那只會跳起來的蘋果,根據歷史經驗、對手的行動等信息來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這個在經濟學上叫做“博弈論”(gametheory),既然本書的目的不是打算教你混個經濟學學位,就不詳細講這個理論了。你只需要認識到,參與股市的人都與你一樣智商正常(我通常是假設他們的智商比我還高),你所能依據公開信息作出的判斷其他人一樣可以做到。我們可以把這條定律叫做“博弈定律”。這裡我再一次請你拿起筆做個記號——放心,做完這個記號你就可以把你的筆扔掉了,我不會第三次提出這個要求。“價值定律”與“博弈定律”是本書理論的兩條最基本的定律,絕大部分結論都是由這兩條定律演化而來的。
根據“博弈定律”,因為人具有學習與應變能力,所以股市中會存在一種“規律自動失效”的現象。簡單地說,人們如果發現了一條股市漲跌的規律,那么這條規律被發現以後就會自動失效。2007年曾經有人對大盤的幾次單日大跌作了一個分析,發現幾次大跌時間間隔都是26天,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大盤跟女性一樣具有較為規律的生理周期,並預測出大盤的下一次大跌是2007年6月11日。結果如何呢?那天大盤顯然得了生理周期紊亂的“婦科疾病”,上漲了2.11%。很清楚,如果大家都預期6月11日會跌,那么人人都會在這個日期之前出逃,規律便自動失效。顯然,股市是最不能容忍教條主義的地方,《孫子兵法》中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倒是對股市的一個好總結,所以反覆虧損的老股民會調侃地說“傻瓜次次不同”,意即每次上的當都不一樣。
所以總結起來說,如果有利好,那么市場上所有的人都會調整對股票的估值,價格會直接到達充分考慮了利好因素的水平,如果有利空則恰好相反。在到達了這個充分考慮了利好或利空因素的水平之後,便是無數大眾的心理博弈,而這是無法預測的。要明白這種預測的不可能性,你只需要想像一下這個事實:實際上,市場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在兩個意見相反的人之間達成的,買家認為股價要漲,否則他不會買;而賣家卻認為股價要跌,否則他也不會賣①。——你能說得清楚股價到底是會漲還是會跌?
這種股價在短期內不可預測的現象,在經濟學上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隨機漫步”(randomwalk)。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認為這只是理論上的空談,那么我再給你舉幾個真實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我自己的實驗。在我進入證券行業之初,我花了一個月時間進行了一項實驗:每天開盤前看完三大證券報,並根據掌握的所有信息對今天的大盤做一個漲跌預測。一個月的實驗下來,正確率大約是55%,錯誤率為45%。我盯著這兩個數看了好久,突然想到,這個結果其實跟拋硬幣沒有兩樣啊!如果正確率與錯誤率有極大的懸殊那該多好——哪怕是錯誤率特別高也好,比如錯誤率是90%,我反向操作也能賺大錢。——什麼世道,想犯錯誤都這么困難!
第二個例子是國內的統計研究。你或許會說上述實驗只能說明我的水平不高,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國內“高手”的情況。中國證券網曾對三大證券報自2000年9月7日—11月14日所發表的各種形式的股評和薦股文章進行統計,並按薦股在有效期內的漲跌幅度評分,按統計者的話說,“得出的結果令人驚訝”(其實我一點都不驚訝)。按所列入的股評家人數計,304人中152人得的是負分,正好占50%;304人總共得了60.32分(每人滿分為100分),平均得0.198分,接近0分。按所薦股票的數量計,在43個交易日中總共推薦股票4937隻(次),平均每隻(次)得分0.0122分,幾乎全軍覆沒。
第三個例子是華爾街的實驗。你可能還會說國內黑嘴是被莊家收買,股評的失敗是因為他們的動機不良,並不意味著股價在技術上不可預測,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國外的例子。美國幾個經濟學家在一間屋子裡掛滿了紙條,每張紙條上寫著股票代碼,然後找了一隻猩猩(理論上它的智商應該比我們都低),讓猩猩去扯紙條,它扯下來哪張紙條,經濟學家就買入紙條上寫的股票。隔了一段時間之後,把猩猩所選的投資組合的業績與市場上基金經理的業績相比較,驚訝地發現它的成績居然在整個基金業中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這意味著美國基金經理的選股水平跟這個長毛光腚、憨態可掬的大猴子差不多!——天知道猩猩的選股標準是什麼,也許它只是看哪個代碼更像香蕉。如果說隨機選股與經過刻意研究選股的結果差不多,那么就只能說,股價是隨機變動的,所以刻意選股不能勝出。
最後一個例子是一個“股神”的事跡。伊萊恩·葛莎莉是美國一家證券公司的副總裁,1987年10月12日,她預測說“股市崩潰就在眼前”。兩天之後,她更把胸脯拍得“砰砰”響,信誓旦旦地告訴美國一家著名的日報,道·瓊斯指數很快就會下挫500點以上。一個禮拜後,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降臨了。剎那間,她變成了媒體的寵兒。而幾年之內,她就把她的名聲轉化成了一筆財富。她是怎么做的呢?按自己的預測來炒股嗎?當然不是。實際上,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她創辦的基金,不到一年就達到了7億美元,只收1%的管理費,她一年就入賬700萬美元。此外,她還開始發表投資業務通訊,而訂閱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萬人。權威的預測形象讓伊萊思·葛莎莉發了大財——但她的追隨者們卻沒有這么幸運。據統計,她在1987—1996年間做了14次預測,只有5次正確,正確率為36%,連我都還比她多出幾個百分點。由於她在股災之後仍然看空,結果錯過了此後的大幅反彈。直到1994年,她的基金持有者們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吞,不聲不響地投票決定終止該基金的運營。
說了這么多,運用到實際上來,“隨機漫步”對我們有兩點指導意義:
第一是不要去迷信“權威人士”的預測。以後誰再告訴你這隻股票短線將要漲或是將要跌,你不要真的以為自己像武俠小說中掉到懸崖下的正直青年撿到了武林秘籍。我看到電視上的股評節目,很驚訝許多股民會問所謂的專業人士:“我買了?菖?菖?菖,後期該怎么操作?”還有些公司開發出什麼炒股軟體,打開電腦就能清楚看到所謂的“買點”與“賣點”,仿佛炒股是全天下最容易的事。讓我不解的是,據說賣這些軟體的人還賺了大錢——當然,利潤的來源不是炒股而是軟體的銷售收入。你如果實在不相信“隨機漫步”的理論,那么應該相信自己的常識: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如果那個人真有預測股價的本事,他早就在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了,用得著這么辛苦穿西裝打領帶對鏡頭做表情來聽你提問、兩眼發黑地對著電腦螢幕編程?
第二是不要進行短線操作。很多散戶熱衷於頻繁買進賣出,個別“高手”還喜歡做所謂的T+1(買賣兩筆操作相隔一天)、T+0(買賣兩筆操作發生在同一天),一萬元的資金量一年可以做出幾十萬的交易量。他們對證券市場的貢獻確實很大,給政府交了不少印花稅、給證券公司奉獻了很多手續費,沒有他們,難以想像中國證券市場可以養活那么多閒雜人員(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根據我的觀察,這種操作的結果一般是牛市賺小錢、熊市虧大錢。當你在不斷短線進出的同時,你很快就會發現,市場上似乎有一雙眼睛一直在暗暗窺視你的操作並總是跟你對著幹:股票在你手裡捏了幾天就是不動,等你一賣出去馬上就會漲;看著一隻股票連漲了幾天似乎會有大行情,結果你一按捺不住沖了進去立刻就開始跌。至於T+0、T+1的操作,顧名思義,那只會把資產規模從牛仔褲縮水到T字褲。
不過,股價短期無法預測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莊家(或者內幕信息知情者),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股價,從而他是可以預測的,這在“莊家”等章節會專門再講。但是這個例外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有莊家的股票散戶只會死得比“隨機漫步”還要慘。當然,如果莊家是你大舅子,那又另當別論。
股價無法預測似乎讓人悲觀:這是不是意味著研究股票沒有任何意義?不要絕望,股價在短期內無法預測,但對於長期而言還是有可能的。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股價在長期內終會向價值回歸。
價值是人,價格是狗
股價在短期內完全由大眾心理因素決定,而大眾又是最容易被蠱惑而喪失理智的。如果大眾過於樂觀,或者說過於瘋狂更確切,那么在短期內股價可能嚴重偏離其價值,這就會形成眾所周知的“泡沫”。
歷史最悠久的泡沫可能是17世紀初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當時的鬱金香花莖賣到了天價。據說一位水手到荷蘭吃飯,可能他跟我們中國的山東人一樣,喜食大蔥,當天吃飯時總感覺缺少點味道,恰好當時店主又不在場,就自己動手找到一顆洋蔥來湊數解饞。店主發現後欲哭無淚,原來水手吃掉的是一個鬱金香花莖,其昂貴的價格他就是打一輩子工也還不起,最後只能坐牢頂罪。——喜歡吃洋蔥的同志們是不是看得一身冷汗?結果泡沫破滅的時候,鬱金香花莖還沒有一顆洋蔥值錢。——可憐的水手,你實在是運氣不好,要遲幾個月再犯饞病也不至於遭此牢獄之災了。
另一個古老的泡沫是英國的“南海泡沫”,就是這場泡沫把牛頓也套牢了。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英國的一家特許貿易公司。一聽這名字,就讓人感覺它跟政府的關係不錯,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它給英國國會的議員支付了大量賄賂。於是,英國人跟現在中國人的思維一樣,認為跟著政府的企業就有“肉”吃,於是,南海公司股價一路上漲。並且,南海公司的董事是製造“新聞”的好手。他們不斷給媒體透露各種各樣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幾乎全部都對南海公司極為有利,比如他們又發現金礦了、又拿到港口的經營權了等,當然,這些訊息的真實性相當於我們當年“浮誇風”時“畝產萬斤”的報告。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120英鎊開始,最高峰時達到950英鎊。樂極生悲,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發現股價實在是漲得太離譜了,再也沒有信心把這個牛皮繼續吹下去,於是將自己手中的股票拋售一空,這在泡沫上捅了一個小孔,泡泡“砰”地破開,短時間內股價一瀉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價位。
最後再說一個發生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美國網路股泡沫。當時的網路股龍頭是亞馬遜公司,這家公司是做網路書店的,書沒賣幾本,虧損卻是驚人,比它的虧損更驚人的是它的股價——它的市值反而超過了已上市實體書店的市值之和。為了沾點網路的光,當時的上市公司不管跟網路有多少關係,都想在名字後面加個“多吃糠(.com)”、把總經理的頭銜換成“蛇一窩(CEO)”,只要這么一變,股價立即上升。當theglobe.com這家公司上市的時候,首日交易量創造了歷史記錄,股價從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當天一舉突破10億美元,而它前三個季度的收入只有區區270萬美元。公司的兩名創業者(十幾歲的小男孩)路演時,以新經濟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志得意滿地對公眾說:“對買到了我們公司股票的人我們表示祝賀,因為他們是幸運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很不幸。”不過,一年過後,他們的話就得反過來聽了,那些“幸運者”很“不幸地”被套牢了。網路股泡沫雖然號稱“新經濟”,但還是避免不了跟老泡沫一樣的結局。代表網路經濟的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達到5000點的巔峰後,開始大幅度調整。2002年,該指數最低1108點,相對最高點,3年跌幅達到78%。牆倒眾人推,原來改名字的公司又開始爭先恐後地要把名字改回去,諷刺的是,這次去掉“多吃糠”股價又還是會上升——可愛的上市公司,為了投資者的利益,你們辛苦了!
一個典型的泡沫形成的過程是:股市開始變暖,吸引資金流入,股價節節高升,財富效應擴散,這個效應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股價繼續攀升,驗證財富效應,原本還存一絲理性的資金也開始入市,股價進一步上漲……歷史上的泡沫基本上都遵循這樣的一個過程②。但既然歷史如此相似,為什麼泡沫還會反覆出現?人們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忘記歷史的教訓?這可能需要心理學家來給個解釋。更為實用的,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來理解這個問題,回憶一下那段還記憶猶新的歷史是有幫助的。如果說2006—2007年的股市在前半段是正常的價格回歸,那么在後半段就進入了一個泡沫形成並吹大的過程:網路、電視、報刊上滿是財富激增的報導,一時間仿佛人們都統一認識到,炒股可能是最快最輕鬆的發財之道,大量的資金像潮水一樣湧入股市,每天的新增開戶數有幾十萬戶,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總人口集中進入股市,這還沒有算上眾多的已經開戶但在上一次的熊市虧了血本、本來發誓金盆洗手但現在又重新入市的老股民。許多人甚至抵押掉房產、借高利貸去炒股,滿倉的程度甚至到了不賣一手股票今天就吃不起晚飯。新發的基金一天就可以輕鬆募集到幾百億甚至千億的資金,把基金經理都看傻眼了,不得不訂出募集資金的上限,而不久以前,他們還在到處鞠躬作揖地求人買基金。那是一段全民狂歡的歲月,重倉的賺大錢,輕倉的賺小錢,空倉的也能賺點同情。大家都感覺自己身價暴漲,財務自由可能明天就能實現。在那個時候,中國股民達到了集體高潮,發出了“死了都不賣”的嘶喊。
根據我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泡沫的主要推手是巨大的財富效應,說得通俗點就是看見別人在股市賺了錢自己會兩眼發紅。我無法去統計有多少人是因為看到朋友賺錢而開始盲目地進入這個市場的,但在我認識的非專業人士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如此。當鄰居炫耀他不到兩個月身價已經翻了一番,昔日的好友打電話來說他的資產數額又多了一個零而且是在小數點之前,有幾個人能夠依然保持理智?大部分人的反應是驚呼:上帝啊,你是不是近視眼?這傢伙沒有我聰明、沒有我勤勞甚至沒有我帥,他都能發財為什麼我卻不能?於是乎頭一昏心一橫,也慨然殺入股市。待到泡沫破滅、市值煙消之後,可能會更質疑上帝是不是得了白內障,卻沒有想過審視反省自己當初的行為。雖然說貪婪是人的天性,是幾乎所有人都會犯的錯誤——我們畢竟不是聖人,可以簞食瓢飲還樂得屁顛屁顛。但是經過一次失敗,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人性弱點,極其努力地去克服它,避免類似的錯誤重複出現。很多時候,炒股比拼的不是智力,而是定力。
但只要是泡沫,它就有破滅的那一天。不可能讓所有人都享受到脫離基本面的收益,人的心理預期是重要,短期內“文革”式的理念可以吹大泡沫,但吹得越大,離破滅也就更近了一步。在長期內,股價必然向其價值回歸,這也就是我在前面為什麼說股價的波動既簡單又複雜——說它複雜,因為它複雜到短期內不可能去預測;說它簡單,因為它在長期內必然向價值回歸。
那么,為什麼股價在長期要向價值回歸,泡沫必然要破滅呢?主要原因有:
一是總會有些清醒的人。記得林肯曾經說過“你可以在短期內騙到所有的人,也可以在長期內騙到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長期內騙到所有的人”,人是如此,股票也是如此。隨著股價與價值的偏離越來越大,總會有一些人理智尚存,發現問題而開始拋售股票,從而引起股價下跌、泡沫破滅。有趣的是,觀察歷史,發現這些最早清醒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內部人(簡單地說,就是對公司基本面、內幕訊息等最清楚的人)。比如,南海公司泡沫的破滅就是因為公司高管開始拋售自己持有的股票。還是那句老話,歷史驚人地相似,2007年的時候,中小企業板的上市公司颳起了一股高級管理人員辭職的風潮。難道是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突然看破紅塵、淡泊名利,放著高管厚祿都不要?不要那么天真,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博弈定律”——這些人能坐到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上,說明他們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的爸爸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因為現有法律對上市公司高管買賣股票有嚴格的規定,而當他們離職滿半年以後,就不再受這些規定的約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高管通常都有較大數量的股份,當泡泡吹得那么大的時候,賣掉股票的錢足夠他們下半輩子開著私家遊艇週遊世界了。這種情況下,不辭掉高管的職位去賣股票簡直就是對不起股民燒錢吹泡的深情厚意。
二是現實會對人們的預期進行修正。根據“價值定律”,買股票就是買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一個泡沫的形成誘因,通常都是因為預期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會大大增加,而等到上市公司真正拿出成績來時,可能會與預期大相逕庭,這個時候人們就會開始質疑當初的定價。比如,100元的股票,這一兩年每股只有0.1元的利潤,把利潤全部分紅其收益率也不過才0.1%(還不算扣稅),那你還會覺得這隻股票值100元嗎?
三是吹大泡沫的資金總有枯竭的一天。你可能會說,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理智,人們也始終不關心基本面,那是不是泡沫可以永存下去,從而實現人人有錢賺?這個願望雖然美好,但不可能實現。股價的上漲總是需要資金來推動,簡單的邏輯是,如果交易的股數不變,那么股價越高,需要的資金也就越多。所以股價的上漲必須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來作為支撐。而資金是有限的,當再沒有新的資金入市的時候,股價也就到了頂。這好比一隻煙花火箭,在它不斷上升的過程中需要燃燒火藥作為動力,當火藥燃盡的時候,它也就開始掉頭向下了。
當然,股價不僅有高於其價值的時候,也有可能低於其價值(這個時候就形成了所謂的“安全邊際”,在後面的價值投資一節會再詳細講)。但不論怎樣,它在長期內都會向價值回歸。著名投資家安德烈·克斯托拉尼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價值是人,而股價是狗。喜歡遛狗的人都知道,狗比人精力旺盛,它一會兒在人前面好遠撒尿以資紀念,一會在人後面跟異性狗調情。但無論如何,它最終還是會回到主人身邊——股價在長期內會向價值回歸,這是價值投資的理論基礎。
投票機與稱重機
根據前面講的內容,股價在短期內會因為人們的心理預期而脫離其價值進行波動,但在長期內又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根據股價波動的這種特性,人類創立了兩種基本的投資思想:一種是價值投資法,這種方法立足於股票的價值;另一種為趨勢投資法,這種方法著力於分析人們的心理預期。我們先來介紹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思想首創者是格雷厄姆,因此他也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大意是比較股票的價值與價格,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由於價格遠低於價值時風險很小,他把這時的價值與價格之差叫做“安全邊際”(marginofsafety)。
在實踐中,也確實有採用價值投資法而獲得巨大成功的投資家,比如彼得·林奇等,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接近神話的沃倫·巴菲特了。談投資就不能不說巴菲特,就仿佛提到物理學肯定會想到愛因斯坦、談經濟學一定要講到凱恩斯一樣。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呱呱墜地,美國“偉人”的誕生顯然沒有中國“偉人”那樣驚天動地,我們看不到巴菲特出生時“滿屋紅光”之類的記載,但巴菲特的天才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體現——按中國話說的“一歲看大,三歲看老”。他從小就極具商業和投資意識,6歲就開始當“倒爺”,做起倒買倒賣可樂的生意。剛剛跨入11歲,他便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回頭來看,他還說後悔自己買得太晚——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11歲的時候錢都交給了一位老大媽,她在我學校門口賣玩具和零食。巴菲特當時買的是6股城市設施優先股股票(其中有3股是為他姐姐買的),每股的股價為38美元,這3股股票代表了他當時財富的大部分,股票價格很快跌到27美元,但不久之後又攀升到40美元,巴菲特在這一價位賣掉了他的股票,小賺了一筆。但是他賣掉股票不久,就遭遇到他早期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因為股票價格不久後就漲到200美元。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想必這次經歷應該對巴菲特日後形成自己的長期投資風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長大後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價值投資創始人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完成學業之後便開始大展拳腳進行實際投資。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兩年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便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同期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多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而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伙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急轉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隻股票的股價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這是他避過的第一個股災。
1970—1974年間,美國經濟得了消化系統疾病“滯脹”,經濟成長緩慢、通貨膨脹嚴重,這害得美國股市得了某種男性疾病,一蹶不振。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根據前面講的內容,股價在短期內會因為人們的心理預期而脫離其價值進行波動,但在長期內又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根據股價波動的這種特性,人類創立了兩種基本的投資思想:一種是價值投資法,這種方法立足於股票的價值;另一種為趨勢投資法,這種方法著力於分析人們的心理預期。我們先來介紹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思想首創者是格雷厄姆,因此他也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大意是比較股票的價值與價格,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由於價格遠低於價值時風險很小,他把這時的價值與價格之差叫做“安全邊際”(marginofsafety)。
在實踐中,也確實有採用價值投資法而獲得巨大成功的投資家,比如彼得·林奇等,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接近神話的沃倫·巴菲特了。談投資就不能不說巴菲特,就仿佛提到物理學肯定會想到愛因斯坦、談經濟學一定要講到凱恩斯一樣。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呱呱墜地,美國“偉人”的誕生顯然沒有中國“偉人”那樣驚天動地,我們看不到巴菲特出生時“滿屋紅光”之類的記載,但巴菲特的天才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體現——按中國話說的“一歲看大,三歲看老”。他從小就極具商業和投資意識,6歲就開始當“倒爺”,做起倒買倒賣可樂的生意。剛剛跨入11歲,他便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回頭來看,他還說後悔自己買得太晚——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11歲的時候錢都交給了一位老大媽,她在我學校門口賣玩具和零食。巴菲特當時買的是6股城市設施優先股股票(其中有3股是為他姐姐買的),每股的股價為38美元,這3股股票代表了他當時財富的大部分,股票價格很快跌到27美元,但不久之後又攀升到40美元,巴菲特在這一價位賣掉了他的股票,小賺了一筆。但是他賣掉股票不久,就遭遇到他早期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因為股票價格不久後就漲到200美元。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想必這次經歷應該對巴菲特日後形成自己的長期投資風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長大後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價值投資創始人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完成學業之後便開始大展拳腳進行實際投資。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兩年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便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同期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多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而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伙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急轉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隻股票的股價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這是他避過的第一個股災。
1970—1974年間,美國經濟得了消化系統疾病“滯脹”,經濟成長緩慢、通貨膨脹嚴重,這害得美國股市得了某種男性疾病,一蹶不振。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中國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華盛頓郵報》,這家公司後來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集中投入飲料生產,其股價狂漲至51.5美元。至於巴菲特究竟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這也是巴菲特的成名之作。
在美國的網路股泡沫中,巴菲特堅守自己的投資信念,不買網路股。隨著泡沫的吹大,巴菲特的業績遠遠落後於市場,那是巴菲特一生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1999年夏天,《時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2000年3月11日,即納斯達克指數到達其歷史最高點的第二天,巴菲特給股東們寫了一封信,承認自己的業績不甚理想。在他承認錯誤的下一個星期一,納斯達克指數就掉頭向下。3月17日,大崩潰來臨,現在沒人有閒心嘲笑巴菲特了,因為他們忙著下單拋售網路股以自保。從2000—2007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股價上漲141%,每股價格達到109000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隻價格達到6位數的個股。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了大約50%。換句話說,巴菲特超越了科技股市場191%。於是,又有媒體開始吹捧巴菲特為股神,包括一開始朝他吠叫的《時代周刊》。
1965—2007年的43年間,巴菲特所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淨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1%,累計增長400863%,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0.3%,43年累計增長只有6840%,遠遠遜色於巴菲特的業績③。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眼光,在1965年把1萬美元投入巴菲特的公司,那么43年後,你已經擁有了4000多萬美元的財富!如果你眼光更好一點,在1957年就把1萬美元投入巴菲特合夥公司的話,你已經擁有了2.7億美元——其實準確一點說,在交納各種稅費之前有5億美元!
2008年,巴菲特由於所持股票大漲,身家猛增至620億美元,問鼎全球首富。但錢對於巴菲特而言已經只是數字,他在2006年6月就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該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這位老人雖然看上去有點鄉土氣息,但他不僅才智超群、意志堅韌,其悲憫眾生的道德之心更值得我們敬仰。巴菲特,“奧馬哈聖人”,一個活著的神話!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趨勢投資。
趨勢投資與價值投資不同,它不關心股票本身的價值,而只關注人們的預期(預期就會形成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一隻股票的價值為5元,那么價值投資者只會在股價低於5元時才會買入,而趨勢投資者如果認為因為人們普遍看好該股,股價在將來會升至10元的話,那么即使在7元的價位他也會買入。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便是一個趨勢投資者,他在其名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自己的趨勢投資思想:“專業投資者的情況可以和報紙上的選美競賽相比擬。在競賽中,參與者要從100張照片中選出最漂亮的6張。選出的6張照片最接近於全部參與者一起所選出的6張照片的人就是得獎者。由此可見,每一個參與者所要挑選的並不是他自己認為是最漂亮的人,而是他構想的其他參與者所要挑選的人。全部參與者都以與此相同辦法看待這個問題。這裡的挑選並不是根據個人判斷力來選出最漂亮的人,甚至也不是根據真正的平均的判斷力來選出的最漂亮的人,而是運用智力來推測一般人所推測的一般人的意見為何。”因此,在凱恩斯看來,正確的投票方法不是選自己真的認為漂亮的那張臉蛋,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她一票。可以說,趨勢投資的核心在於預測大眾的主流心理。
趨勢投資的翹楚要數大名鼎鼎的喬治·索羅斯了。索羅斯最初是搞哲學的,他的哲學老師是著名的學者卡爾·波普爾(我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哲學生涯為他的投資提供了創新的思路,但也留下了個後遺症——他的投資著作也寫得像哲學書一樣晦澀難懂。在象牙塔坐了幾年冷板凳之後,索羅斯也沒有搞出什麼科研成果來,於是他發現自己不是搞哲學的料,轉而投身於投資領域。這可能是索羅斯一生中最正確的一次選擇,如果繼續研究哲學,以他的“反身性理論”,不去拉拉人際關係的話,能不能評上個博導都成問題,而轉行投資,他已成為一代宗師。
索羅斯成名於1992年的“英鎊狙擊戰”。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1992年9月,索羅斯敏銳地意識到英國日益高漲的泡沫經濟必然令當局將英鎊貶值而退出歐洲匯率體系,於是,他悄悄地建了個倉——這可不是個普通的倉,倉位巨大到100億美元!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訊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英國的中央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索羅斯的成功似乎總是會帶來金融危機,除了上面說的1992年的“英鎊狙擊戰”之外,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都是索羅斯的傑作。在這樣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當地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股市頃刻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因此,索羅斯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投資大師。比如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泰國總理居然氣急敗壞地說:“如果索羅斯到泰國來旅遊,我不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而耐人尋味的是,索羅斯的另一角色卻是著名的慈善家,並且在2002年獲得了“代頓和平獎”,原因是他近些年來為波赫和全球的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據悉,僅在2000年,索羅斯旗下的援助波赫基金會就為波赫的教育、衛生、社會發展等領域投入了近5億美元的資金。
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在理論上都可以自圓其說,這正如格雷厄姆所說:“在短期內,股市是一台投票機——反映了僅有資金要求而不管智力或情緒穩定性的選民登記測試,但在長期內,股市是一台稱重機。”不論是投票還是稱重,都提供了利用波動來贏利的機會。粗略地對二者作一個比較:從投資視角來說,價值投資著重於物的價值而趨勢投資著重於人的心理;從持有時間來講,價值投資者一般會長期持有而趨勢投資者則熱衷於短線操作;從實踐效果來說,二者也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一般而言,在道德層面上,人們普遍推崇價值投資而反對趨勢投資,因為趨勢投資往往是短期炒作,會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而從趨勢投資形象代言人索羅斯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投資對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然,也有人會辯解那些經濟體存在內在的問題,即使索羅斯不那么做,危機也遲早會發生)。而相比之下,對於巴菲特幾乎沒有負面的評價。所以,在主流的投資觀點中,一般會認為價值投資是“投資”,而趨勢投資是“投機”。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連生產奶粉都敢添加化學毒物,做投資就更不需要考慮什麼倫理道德。更實際的問題是: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到底哪一個收益率更高?哪一個在中國更為實用?這必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BBS上也經常為這些問題正反雙方辯論得殺氣騰騰,中國基金經理甚至發明了“趨勢交易的價值投資”這樣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辭彙——這與在中國其他的領域一樣,當我們做著“甲”這件事時,不能明說我們在做“甲”,而必須用一種“特別的乙”來表達。但我認為,對於散戶而言(這是個前提),探討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在中國的適用性與孰優孰劣不具有太大意義。
根據前面講的內容,股價在短期內會因為人們的心理預期而脫離其價值進行波動,但在長期內又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根據股價波動的這種特性,人類創立了兩種基本的投資思想:一種是價值投資法,這種方法立足於股票的價值;另一種為趨勢投資法,這種方法著力於分析人們的心理預期。我們先來介紹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思想首創者是格雷厄姆,因此他也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大意是比較股票的價值與價格,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由於價格遠低於價值時風險很小,他把這時的價值與價格之差叫做“安全邊際”(marginofsafety)。
在實踐中,也確實有採用價值投資法而獲得巨大成功的投資家,比如彼得·林奇等,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接近神話的沃倫·巴菲特了。談投資就不能不說巴菲特,就仿佛提到物理學肯定會想到愛因斯坦、談經濟學一定要講到凱恩斯一樣。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呱呱墜地,美國“偉人”的誕生顯然沒有中國“偉人”那樣驚天動地,我們看不到巴菲特出生時“滿屋紅光”之類的記載,但巴菲特的天才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體現——按中國話說的“一歲看大,三歲看老”。他從小就極具商業和投資意識,6歲就開始當“倒爺”,做起倒買倒賣可樂的生意。剛剛跨入11歲,他便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回頭來看,他還說後悔自己買得太晚——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11歲的時候錢都交給了一位老大媽,她在我學校門口賣玩具和零食。巴菲特當時買的是6股城市設施優先股股票(其中有3股是為他姐姐買的),每股的股價為38美元,這3股股票代表了他當時財富的大部分,股票價格很快跌到27美元,但不久之後又攀升到40美元,巴菲特在這一價位賣掉了他的股票,小賺了一筆。但是他賣掉股票不久,就遭遇到他早期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因為股票價格不久後就漲到200美元。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想必這次經歷應該對巴菲特日後形成自己的長期投資風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長大後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價值投資創始人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完成學業之後便開始大展拳腳進行實際投資。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兩年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便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同期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多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而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伙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急轉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隻股票的股價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這是他避過的第一個股災。
1970—1974年間,美國經濟得了消化系統疾病“滯脹”,經濟成長緩慢、通貨膨脹嚴重,這害得美國股市得了某種男性疾病,一蹶不振。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中國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華盛頓郵報》,這家公司後來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集中投入飲料生產,其股價狂漲至51.5美元。至於巴菲特究竟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這也是巴菲特的成名之作。
在美國的網路股泡沫中,巴菲特堅守自己的投資信念,不買網路股。隨著泡沫的吹大,巴菲特的業績遠遠落後於市場,那是巴菲特一生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1999年夏天,《時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2000年3月11日,即納斯達克指數到達其歷史最高點的第二天,巴菲特給股東們寫了一封信,承認自己的業績不甚理想。在他承認錯誤的下一個星期一,納斯達克指數就掉頭向下。3月17日,大崩潰來臨,現在沒人有閒心嘲笑巴菲特了,因為他們忙著下單拋售網路股以自保。從2000—2007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股價上漲141%,每股價格達到109000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隻價格達到6位數的個股。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了大約50%。換句話說,巴菲特超越了科技股市場191%。於是,又有媒體開始吹捧巴菲特為股神,包括一開始朝他吠叫的《時代周刊》。
1965—2007年的43年間,巴菲特所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淨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1%,累計增長400863%,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0.3%,43年累計增長只有6840%,遠遠遜色於巴菲特的業績③。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眼光,在1965年把1萬美元投入巴菲特的公司,那么43年後,你已經擁有了4000多萬美元的財富!如果你眼光更好一點,在1957年就把1萬美元投入巴菲特合夥公司的話,你已經擁有了2.7億美元——其實準確一點說,在交納各種稅費之前有5億美元!
2008年,巴菲特由於所持股票大漲,身家猛增至620億美元,問鼎全球首富。但錢對於巴菲特而言已經只是數字,他在2006年6月就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該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這位老人雖然看上去有點鄉土氣息,但他不僅才智超群、意志堅韌,其悲憫眾生的道德之心更值得我們敬仰。巴菲特,“奧馬哈聖人”,一個活著的神話!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趨勢投資。
趨勢投資與價值投資不同,它不關心股票本身的價值,而只關注人們的預期(預期就會形成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一隻股票的價值為5元,那么價值投資者只會在股價低於5元時才會買入,而趨勢投資者如果認為因為人們普遍看好該股,股價在將來會升至10元的話,那么即使在7元的價位他也會買入。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便是一個趨勢投資者,他在其名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自己的趨勢投資思想:“專業投資者的情況可以和報紙上的選美競賽相比擬。在競賽中,參與者要從100張照片中選出最漂亮的6張。選出的6張照片最接近於全部參與者一起所選出的6張照片的人就是得獎者。由此可見,每一個參與者所要挑選的並不是他自己認為是最漂亮的人,而是他構想的其他參與者所要挑選的人。全部參與者都以與此相同辦法看待這個問題。這裡的挑選並不是根據個人判斷力來選出最漂亮的人,甚至也不是根據真正的平均的判斷力來選出的最漂亮的人,而是運用智力來推測一般人所推測的一般人的意見為何。”因此,在凱恩斯看來,正確的投票方法不是選自己真的認為漂亮的那張臉蛋,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她一票。可以說,趨勢投資的核心在於預測大眾的主流心理。
趨勢投資的翹楚要數大名鼎鼎的喬治·索羅斯了。索羅斯最初是搞哲學的,他的哲學老師是著名的學者卡爾·波普爾(我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哲學生涯為他的投資提供了創新的思路,但也留下了個後遺症——他的投資著作也寫得像哲學書一樣晦澀難懂。在象牙塔坐了幾年冷板凳之後,索羅斯也沒有搞出什麼科研成果來,於是他發現自己不是搞哲學的料,轉而投身於投資領域。這可能是索羅斯一生中最正確的一次選擇,如果繼續研究哲學,以他的“反身性理論”,不去拉拉人際關係的話,能不能評上個博導都成問題,而轉行投資,他已成為一代宗師。
索羅斯成名於1992年的“英鎊狙擊戰”。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1992年9月,索羅斯敏銳地意識到英國日益高漲的泡沫經濟必然令當局將英鎊貶值而退出歐洲匯率體系,於是,他悄悄地建了個倉——這可不是個普通的倉,倉位巨大到100億美元!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訊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英國的中央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索羅斯的成功似乎總是會帶來金融危機,除了上面說的1992年的“英鎊狙擊戰”之外,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都是索羅斯的傑作。在這樣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當地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股市頃刻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因此,索羅斯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投資大師。比如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泰國總理居然氣急敗壞地說:“如果索羅斯到泰國來旅遊,我不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而耐人尋味的是,索羅斯的另一角色卻是著名的慈善家,並且在2002年獲得了“代頓和平獎”,原因是他近些年來為波赫和全球的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據悉,僅在2000年,索羅斯旗下的援助波赫基金會就為波赫的教育、衛生、社會發展等領域投入了近5億美元的資金。
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在理論上都可以自圓其說,這正如格雷厄姆所說:“在短期內,股市是一台投票機——反映了僅有資金要求而不管智力或情緒穩定性的選民登記測試,但在長期內,股市是一台稱重機。”不論是投票還是稱重,都提供了利用波動來贏利的機會。粗略地對二者作一個比較:從投資視角來說,價值投資著重於物的價值而趨勢投資著重於人的心理;從持有時間來講,價值投資者一般會長期持有而趨勢投資者則熱衷於短線操作;從實踐效果來說,二者也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一般而言,在道德層面上,人們普遍推崇價值投資而反對趨勢投資,因為趨勢投資往往是短期炒作,會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而從趨勢投資形象代言人索羅斯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投資對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然,也有人會辯解那些經濟體存在內在的問題,即使索羅斯不那么做,危機也遲早會發生)。而相比之下,對於巴菲特幾乎沒有負面的評價。所以,在主流的投資觀點中,一般會認為價值投資是“投資”,而趨勢投資是“投機”。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連生產奶粉都敢添加化學毒物,做投資就更不需要考慮什麼倫理道德。更實際的問題是: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到底哪一個收益率更高?哪一個在中國更為實用?這必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BBS上也經常為這些問題正反雙方辯論得殺氣騰騰,中國基金經理甚至發明了“趨勢交易的價值投資”這樣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辭彙——這與在中國其他的領域一樣,當我們做著“甲”這件事時,不能明說我們在做“甲”,而必須用一種“特別的乙”來表達。但我認為,對於散戶而言(這是個前提),探討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在中國的適用性與孰優孰劣不具有太大意義。
與指數賽跑
在我們開始學習投資分析方法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股價指數。
1884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首任編輯查爾斯·道發現,市場上有這么多股票,每隻股票的漲跌情況不一樣,即使同是漲跌,漲跌的幅度也大不相同。可以想像,要想全面了解股市的情況,當時的人只能一頁一頁地按PageDown來逐一查看個股信息——不對,我忘了那是1884年,即使是美國人也還沒有用上電腦,那只能是埋頭冒汗地查看報紙之類的書面檔案了。這項工作的繁瑣程度顯而易見,並且,實際上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投資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股價的整體變化情況呢?於是,查爾斯·道像一休哥一樣盤膝坐下,用兩根食指在腦袋頂上“咯嘰咯嘰”地劃呀劃,還真劃出了一個好主意。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股價指數——道·瓊斯指數誕生了。
那么指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對於普通散戶而言,不需要去了解指數什麼派氏加權之類的具體計算方法,指數最直觀的意義,是它代表了所有股票或者說是某一些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例如,深證綜合指數代表了深圳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中小企業板指數代表中小企業板所有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醫藥生物指數則代表了醫藥生物類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比較重要的指數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是上證指數。這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影響最大的指數,通常我們所說的“大盤”,便是指這個指數。它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點。上證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代表了上海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比如,2008年4月23日,上證指數收於3278.33點,上漲4.15%,我們便可以認為,當天上海股票市場整體上漲,平均的上漲幅度為4.15%。
第二個是深證成指。它的樣本是按一定標準選出的深圳市場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從1995年5月1日起開始計算,基數為1000點。
第三個是滬深300指數。雖然滬深兩個市場各自均有獨立的綜合指數和成分指數,但市場缺乏反映滬深市場整體走勢的跨市場指數,於是乎,用領導的話說,“滬深300指數應運而生”。它的樣本是從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的300隻股票,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基期點位為1000點。
如果在指數方面你想顯得更專業一點,關於指數還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是指數只能縱比,不能橫比。我們可以把不同時間的同一個指數拿來比較,從而觀察它所代表的股票的整體走勢,比如上證指數在2005年6月6日收於1034.38點,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於6092.06點,我們可以認為這兩年半上海市場的股票整體上漲了489%。但不同的指數之間不能直接拿絕對數字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指數是以一個虛擬化的基準點位為基礎來進行編制的,而這個基準點位可能大不一樣。比如,在2007年5月25日上證指數為4179.78點,而深證成指達到12681.45點,這並不意味著後者代表的股價是前者的3倍多,因為前者的基準點位為100點,而後者的基準點位為1000點(二者的基準日期也不一樣)。我曾經聽一個股民看著行情感慨:“深圳的股價可真高啊,有一萬多點了,不能買,還是買上海的吧,上海才四千多點。”當時我的一個同事正在喝水,聽到這句話,本來該進食管的液體全進了氣管,咳得兩眼像青蛙般凸出——從此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他喝水之前都要習慣性地看看周圍有沒有股民,讓我想起了非洲大草原的兔子,它們在喝水之前要立起身來環顧四周,察看附近是否有獅子。
第二是指數失真的問題。按理說指數應該是反映股市整體漲跌情況的指標,但有時卻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下跌,指數卻在上漲;或者相反,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上漲,指數卻在下跌,這便是所謂的“指數失真”。不幸的是,這一問題在我們最重要的上證指數上卻也最為嚴重。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們指數的編制採用了“加權”的方法,簡化一下,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指數的漲跌相當於由它所代表的股票來投票決定,上漲的股票就投上漲票,下跌的股票就投下跌票,但問題出在票數計算上。跟美國的民主選舉不同,指數計算的票數規則不是一人一票(即一隻股票算一票),而是每隻股票的市值作為它的投票票數。於是,市值越大的股票,它的話語權也就越大。而上海市場的大盤股股數驚人,最大的“中石油”(601857)一家股數就有1619億股,相比之下,一些小公司的股數只有幾億股。所以,如果市值最大的幾隻股票投票上漲的話,其他的股票投票反對也沒有用。——可見,有水分的民主不僅存在於政治,也存在於證券。
在我們開始學習投資分析方法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股價指數。
1884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首任編輯查爾斯·道發現,市場上有這么多股票,每隻股票的漲跌情況不一樣,即使同是漲跌,漲跌的幅度也大不相同。可以想像,要想全面了解股市的情況,當時的人只能一頁一頁地按PageDown來逐一查看個股信息——不對,我忘了那是1884年,即使是美國人也還沒有用上電腦,那只能是埋頭冒汗地查看報紙之類的書面檔案了。這項工作的繁瑣程度顯而易見,並且,實際上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投資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股價的整體變化情況呢?於是,查爾斯·道像一休哥一樣盤膝坐下,用兩根食指在腦袋頂上“咯嘰咯嘰”地劃呀劃,還真劃出了一個好主意。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股價指數——道·瓊斯指數誕生了。
那么指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對於普通散戶而言,不需要去了解指數什麼派氏加權之類的具體計算方法,指數最直觀的意義,是它代表了所有股票或者說是某一些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例如,深證綜合指數代表了深圳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中小企業板指數代表中小企業板所有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醫藥生物指數則代表了醫藥生物類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比較重要的指數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是上證指數。這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影響最大的指數,通常我們所說的“大盤”,便是指這個指數。它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點。上證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代表了上海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比如,2008年4月23日,上證指數收於3278.33點,上漲4.15%,我們便可以認為,當天上海股票市場整體上漲,平均的上漲幅度為4.15%。
第二個是深證成指。它的樣本是按一定標準選出的深圳市場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從1995年5月1日起開始計算,基數為1000點。
第三個是滬深300指數。雖然滬深兩個市場各自均有獨立的綜合指數和成分指數,但市場缺乏反映滬深市場整體走勢的跨市場指數,於是乎,用領導的話說,“滬深300指數應運而生”。它的樣本是從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的300隻股票,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基期點位為1000點。
如果在指數方面你想顯得更專業一點,關於指數還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是指數只能縱比,不能橫比。我們可以把不同時間的同一個指數拿來比較,從而觀察它所代表的股票的整體走勢,比如上證指數在2005年6月6日收於1034.38點,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於6092.06點,我們可以認為這兩年半上海市場的股票整體上漲了489%。但不同的指數之間不能直接拿絕對數字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指數是以一個虛擬化的基準點位為基礎來進行編制的,而這個基準點位可能大不一樣。比如,在2007年5月25日上證指數為4179.78點,而深證成指達到12681.45點,這並不意味著後者代表的股價是前者的3倍多,因為前者的基準點位為100點,而後者的基準點位為1000點(二者的基準日期也不一樣)。我曾經聽一個股民看著行情感慨:“深圳的股價可真高啊,有一萬多點了,不能買,還是買上海的吧,上海才四千多點。”當時我的一個同事正在喝水,聽到這句話,本來該進食管的液體全進了氣管,咳得兩眼像青蛙般凸出——從此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他喝水之前都要習慣性地看看周圍有沒有股民,讓我想起了非洲大草原的兔子,它們在喝水之前要立起身來環顧四周,察看附近是否有獅子。
第二是指數失真的問題。按理說指數應該是反映股市整體漲跌情況的指標,但有時卻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下跌,指數卻在上漲;或者相反,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上漲,指數卻在下跌,這便是所謂的“指數失真”。不幸的是,這一問題在我們最重要的上證指數上卻也最為嚴重。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們指數的編制採用了“加權”的方法,簡化一下,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指數的漲跌相當於由它所代表的股票來投票決定,上漲的股票就投上漲票,下跌的股票就投下跌票,但問題出在票數計算上。跟美國的民主選舉不同,指數計算的票數規則不是一人一票(即一隻股票算一票),而是每隻股票的市值作為它的投票票數。於是,市值越大的股票,它的話語權也就越大。而上海市場的大盤股股數驚人,最大的“中石油”(601857)一家股數就有1619億股,相比之下,一些小公司的股數只有幾億股。所以,如果市值最大的幾隻股票投票上漲的話,其他的股票投票反對也沒有用。——可見,有水分的民主不僅存在於政治,也存在於證券。
指數對於投資的一個重要參考意義在於:它代表了一個市場的平均收益④。還是我們上面舉的那個例子:上證指數在2005年6月6日收於1034.38點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於6092.06點,那么意味著這兩年半所有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為489%,即資產增加了接近5倍。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點讓你吃驚呢?因為我相信絕大部分看這本書的人在那段時間資產沒有增加這么多,這就是說,你跑輸了指數。由於指數代表的是平均收益,有人跑輸,那就意味著有人跑贏,而一旦跑贏指數,你的成績便超過了市場上的平均水平(通常把收益率超過指數的部分叫做“超額收益”)。因此,一般把是否跑贏指數作為一個衡量投資水平的重要標準。這相當於我們讀書考試時的排名次一樣,分數會因為考題的難度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而名次就更能說明一個人的學習水平。——我們的幸福與痛苦都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的,可憐的人類!
在我們開始學習投資分析方法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股價指數。
1884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首任編輯查爾斯·道發現,市場上有這么多股票,每隻股票的漲跌情況不一樣,即使同是漲跌,漲跌的幅度也大不相同。可以想像,要想全面了解股市的情況,當時的人只能一頁一頁地按PageDown來逐一查看個股信息——不對,我忘了那是1884年,即使是美國人也還沒有用上電腦,那只能是埋頭冒汗地查看報紙之類的書面檔案了。這項工作的繁瑣程度顯而易見,並且,實際上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投資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股價的整體變化情況呢?於是,查爾斯·道像一休哥一樣盤膝坐下,用兩根食指在腦袋頂上“咯嘰咯嘰”地劃呀劃,還真劃出了一個好主意。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股價指數——道·瓊斯指數誕生了。
那么指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對於普通散戶而言,不需要去了解指數什麼派氏加權之類的具體計算方法,指數最直觀的意義,是它代表了所有股票或者說是某一些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例如,深證綜合指數代表了深圳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中小企業板指數代表中小企業板所有股票的總體漲跌情況、醫藥生物指數則代表了醫藥生物類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比較重要的指數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是上證指數。這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影響最大的指數,通常我們所說的“大盤”,便是指這個指數。它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點。上證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代表了上海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比如,2008年4月23日,上證指數收於3278.33點,上漲4.15%,我們便可以認為,當天上海股票市場整體上漲,平均的上漲幅度為4.15%。
第二個是深證成指。它的樣本是按一定標準選出的深圳市場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從1995年5月1日起開始計算,基數為1000點。
第三個是滬深300指數。雖然滬深兩個市場各自均有獨立的綜合指數和成分指數,但市場缺乏反映滬深市場整體走勢的跨市場指數,於是乎,用領導的話說,“滬深300指數應運而生”。它的樣本是從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的300隻股票,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基期點位為1000點。
如果在指數方面你想顯得更專業一點,關於指數還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是指數只能縱比,不能橫比。我們可以把不同時間的同一個指數拿來比較,從而觀察它所代表的股票的整體走勢,比如上證指數在2005年6月6日收於1034.38點,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於6092.06點,我們可以認為這兩年半上海市場的股票整體上漲了489%。但不同的指數之間不能直接拿絕對數字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指數是以一個虛擬化的基準點位為基礎來進行編制的,而這個基準點位可能大不一樣。比如,在2007年5月25日上證指數為4179.78點,而深證成指達到12681.45點,這並不意味著後者代表的股價是前者的3倍多,因為前者的基準點位為100點,而後者的基準點位為1000點(二者的基準日期也不一樣)。我曾經聽一個股民看著行情感慨:“深圳的股價可真高啊,有一萬多點了,不能買,還是買上海的吧,上海才四千多點。”當時我的一個同事正在喝水,聽到這句話,本來該進食管的液體全進了氣管,咳得兩眼像青蛙般凸出——從此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他喝水之前都要習慣性地看看周圍有沒有股民,讓我想起了非洲大草原的兔子,它們在喝水之前要立起身來環顧四周,察看附近是否有獅子。
第二是指數失真的問題。按理說指數應該是反映股市整體漲跌情況的指標,但有時卻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下跌,指數卻在上漲;或者相反,明明大部分股票在上漲,指數卻在下跌,這便是所謂的“指數失真”。不幸的是,這一問題在我們最重要的上證指數上卻也最為嚴重。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們指數的編制採用了“加權”的方法,簡化一下,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指數的漲跌相當於由它所代表的股票來投票決定,上漲的股票就投上漲票,下跌的股票就投下跌票,但問題出在票數計算上。跟美國的民主選舉不同,指數計算的票數規則不是一人一票(即一隻股票算一票),而是每隻股票的市值作為它的投票票數。於是,市值越大的股票,它的話語權也就越大。而上海市場的大盤股股數驚人,最大的“中石油”(601857)一家股數就有1619億股,相比之下,一些小公司的股數只有幾億股。所以,如果市值最大的幾隻股票投票上漲的話,其他的股票投票反對也沒有用。——可見,有水分的民主不僅存在於政治,也存在於證券。
指數對於投資的一個重要參考意義在於:它代表了一個市場的平均收益④。還是我們上面舉的那個例子:上證指數在2005年6月6日收於1034.38點而在2007年10月16日收於6092.06點,那么意味著這兩年半所有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為489%,即資產增加了接近5倍。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點讓你吃驚呢?因為我相信絕大部分看這本書的人在那段時間資產沒有增加這么多,這就是說,你跑輸了指數。由於指數代表的是平均收益,有人跑輸,那就意味著有人跑贏,而一旦跑贏指數,你的成績便超過了市場上的平均水平(通常把收益率超過指數的部分叫做“超額收益”)。因此,一般把是否跑贏指數作為一個衡量投資水平的重要標準。這相當於我們讀書考試時的排名次一樣,分數會因為考題的難度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而名次就更能說明一個人的學習水平。——我們的幸福與痛苦都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的,可憐的人類!
股市算命術
我們在前面講過投資的兩種主要思想: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但這只是抽象的思想,在投資實踐中應該如何具體操作呢?這就是下面要講的投資分析方法。
在股市中賺錢唯一的方法就是低買高賣,不管用什麼樣的花招,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原理。即使是“賣空”,也只是高賣低買,把順序顛倒了一下而已,實質不變。而要做到低買高賣,就需要分析股價的走勢。大體而言,主要有兩種分析方法,其一是技術分析法,其二是基本面分析法,我們這裡先講第一種。
技術分析法猛一看似乎很複雜,什麼MACD、OBV、KDJ的字元一大堆搞得像高等數學。其實說白了,它就是搗騰過去的成交數據,然後來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勢。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是不相信技術分析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缺乏有效的科學理論基礎。技術分析法的一個隱含前提是,歷史會在未來重現。前面講過,股市與物理世界不一樣,在這裡蘋果可能會跳起來,不是像數學一樣有嚴格的線性關係或者其他什麼名字的關係存在。在這個世界裡存在“規律自動失效”,我們憑什麼認為分析過去的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第二,它支持的都是短線交易。技術分析所謂的買點和賣點都是根據數據算出來或者觀察出來的,一般來說,兩個點出現的時間間隔不會太遠。很難想像一個搞技術分析的人在買點買入後,一兩年後才找到賣點。而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股價在短期內是不可預測的,技術分析玩的其實就是拋硬幣的遊戲。
第三,它在邏輯上存在矛盾。如果技術分析是普遍適用的,那么所有人都能發現買點,當買點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漲,那么還有誰會賣呢?反之,當賣點出現時,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跌,那又有誰來買呢?——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規律自動失效”。所以投資大師格雷厄姆說:“技術分析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它。”——如果真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那會是我們嗎?相反,據我所知,許多莊家可以隨心所欲做出他想要(或者說是技術分析者想要)的成交數據。比如技術分析通常認為價漲量升是股價上漲的徵兆,莊家就通過自買自賣對倒的手法來做出這樣的態勢,如果沒有人相信技術分析,那么莊家的一番苦心豈不是要白費?
近年來電腦的出現又讓技術分析翻了新花樣,搞出來了所謂的炒股軟體,但用電腦來算命不能就說算命科學化了,馬甲可以千變萬化,穿馬甲的人也就是理論基礎卻沒有變。你要是還執意地相信那些所謂的炒股軟體,我建議你根據“博弈定律”這樣思考:如果它真是正確的,那么買點出現的時候,編軟體的人想買,你及其他許多追隨者也想買,這必然會抬升股價,增加他的進貨成本;而賣點出現的時候,他想賣,你及其他追隨者肯定也不傻,這又要跟他搶奪賣盤。所以,如果你是那個編程的人,你會發明了這樣賺大錢的軟體而拿出來賣嗎?——當然,你如果非要說他心地善良想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我也無話可說。
技術分析不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用技術分析來指導炒股你根本不用關心上市公司的行業是開銀行還是搶銀行,所以從廣義上來講,凡是不關注公司基本面而將股價走勢與其他事物相聯繫的都可以劃入技術分析。前面提到的認為大盤是妙齡少女具有規律生理周期、太陽黑子與股市有密切關係的理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屬於技術分析。國外還有所謂的“裙擺理論”,認為通過女人的裙子長短可以預測股價,如此說來,色狼同志們最適宜炒股。
我們在前面講過投資的兩種主要思想: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但這只是抽象的思想,在投資實踐中應該如何具體操作呢?這就是下面要講的投資分析方法。
在股市中賺錢唯一的方法就是低買高賣,不管用什麼樣的花招,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原理。即使是“賣空”,也只是高賣低買,把順序顛倒了一下而已,實質不變。而要做到低買高賣,就需要分析股價的走勢。大體而言,主要有兩種分析方法,其一是技術分析法,其二是基本面分析法,我們這裡先講第一種。
技術分析法猛一看似乎很複雜,什麼MACD、OBV、KDJ的字元一大堆搞得像高等數學。其實說白了,它就是搗騰過去的成交數據,然後來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勢。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是不相信技術分析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缺乏有效的科學理論基礎。技術分析法的一個隱含前提是,歷史會在未來重現。前面講過,股市與物理世界不一樣,在這裡蘋果可能會跳起來,不是像數學一樣有嚴格的線性關係或者其他什麼名字的關係存在。在這個世界裡存在“規律自動失效”,我們憑什麼認為分析過去的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第二,它支持的都是短線交易。技術分析所謂的買點和賣點都是根據數據算出來或者觀察出來的,一般來說,兩個點出現的時間間隔不會太遠。很難想像一個搞技術分析的人在買點買入後,一兩年後才找到賣點。而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股價在短期內是不可預測的,技術分析玩的其實就是拋硬幣的遊戲。
第三,它在邏輯上存在矛盾。如果技術分析是普遍適用的,那么所有人都能發現買點,當買點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漲,那么還有誰會賣呢?反之,當賣點出現時,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跌,那又有誰來買呢?——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規律自動失效”。所以投資大師格雷厄姆說:“技術分析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它。”——如果真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那會是我們嗎?相反,據我所知,許多莊家可以隨心所欲做出他想要(或者說是技術分析者想要)的成交數據。比如技術分析通常認為價漲量升是股價上漲的徵兆,莊家就通過自買自賣對倒的手法來做出這樣的態勢,如果沒有人相信技術分析,那么莊家的一番苦心豈不是要白費?
近年來電腦的出現又讓技術分析翻了新花樣,搞出來了所謂的炒股軟體,但用電腦來算命不能就說算命科學化了,馬甲可以千變萬化,穿馬甲的人也就是理論基礎卻沒有變。你要是還執意地相信那些所謂的炒股軟體,我建議你根據“博弈定律”這樣思考:如果它真是正確的,那么買點出現的時候,編軟體的人想買,你及其他許多追隨者也想買,這必然會抬升股價,增加他的進貨成本;而賣點出現的時候,他想賣,你及其他追隨者肯定也不傻,這又要跟他搶奪賣盤。所以,如果你是那個編程的人,你會發明了這樣賺大錢的軟體而拿出來賣嗎?——當然,你如果非要說他心地善良想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我也無話可說。
技術分析不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用技術分析來指導炒股你根本不用關心上市公司的行業是開銀行還是搶銀行,所以從廣義上來講,凡是不關注公司基本面而將股價走勢與其他事物相聯繫的都可以劃入技術分析。前面提到的認為大盤是妙齡少女具有規律生理周期、太陽黑子與股市有密切關係的理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屬於技術分析。國外還有所謂的“裙擺理論”,認為通過女人的裙子長短可以預測股價,如此說來,色狼同志們最適宜炒股。
再從實踐來看,歷史上不存在使用技術分析能持續獲得成功的例子。例如,20世紀80年代,影響最大的技術分析者是一個名叫羅伯特·普萊徹特的毛頭小子。這位兄台人生極其精彩,在耶魯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又到一個樂隊敲了四年的鼓,令人驚訝的是,他後來居然應聘到了美林證券做技術分析師。我們不得不對他的應聘技巧表示嘆服,因為實在想不出美林證券這種著名證券公司為什麼會聘任一個打鼓的?如果是在中國,面試官還有可能將“打鼓”誤聽為“炒股”,而在英語中這兩個短語的發音又大相逕庭。普萊徹特受艾略特的影響很大,接受並發揚了他的“波浪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股市存在著可以預測的如同波浪一樣波動的投資者心理,而投資者心理的波動會推動市場相應地潮起潮落。不知道艾略特是否曾經邊坐船邊炒股,否則怎么會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客觀地說,普萊徹特最初的幾次預測極其準確,他仿佛從時間隧道里看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牛市,那時追隨他的同志都發了大財。但所有的技術分析者都有一個毛病,一旦成名之後就要敗名。1987年之後,他的“波浪理論”完全失效,他預測的波峰實際上都是波谷,徹底錯過了90年代的大牛市。發現自己的理論不管用了之後,他又採取了技術分析者常用的那套算命式的語言技巧,比如他後來預測會說“股市下跌10%的可能性是五五開”——連說“四六開”的信心都沒有了。
雖然技術分析的歷史實踐也確實證明了它的業績一般,但在市場上始終不乏追隨者,尤其在中國似乎冬粉更多,這可能與中國股民喜歡短線交易有關係。你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技術分析真的與拋硬幣沒有兩樣的話,那么它為什麼還會在市場上長期存在呢?這也許需要弗雷澤⑤來給我們解釋:可能因為人類總有點神秘主義的情結,相信存在神秘、超自然的規律。比如現在我們在公園等處還能看見有人留著花白鬍子眯著眼睛,在他面前拿幾個石頭壓著一塊油膩膩的破布,上書“看相算命”幾個大字——他們跟技術分析者雖然在本質上差不多,但卻驕傲地擁有更為悠久的歷史。
我建議你不用花精力去學習技術分析,但有幾個技術分析的基本指標我們還是需要了解,雖然這些指標不能預測未來,卻有助於我們了解現在與過去。
首先要了解四個價格: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我們只說最實用的內容,不去考慮什麼集合競價、連續競價等競價機制。簡單地講,開盤價就是一隻股票在一天中的第一個成交價格,而收盤價是一天中的最後一個成交價格。至於最高價與最低價就明白得都不用我解釋了。
第二是成交量,也就是一隻股票的買賣股數(單邊計算)。成交量代表了一隻股票的交易活躍程度,這個對證券公司尤為重要,因為它一般是按成交量到股民的腰包里掏錢收手續費的。
第三是K線圖。K線圖又被稱為蠟燭圖,據說起源於18世紀日本的米市,當時日本的米商用來表示米價的變動,後因其標畫方法具有獨到之處,因而在股市及期市中被廣泛套用。現在一般的行情軟體上顯示的都是日K線圖,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以一個交易日為考察周期。日K線圖以考察的交易日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繪製而成,其結構可分為上影線、下影線及中間實體三部分,中間的矩形稱為實體,影線在實體上方的細線叫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線。當收盤價高於開盤價時,實體部分一般繪成紅色,稱為“陽線”;當收盤價低於開盤價時,實體部分一般繪成綠色,稱為“陰線”。每根K線上都標識了四個價格信息:上影線的上方端點表示最高價,下影線的下方端點表示最低價;如果是陽線,實體的上方邊線為收盤價,下方邊線為開盤價;而如果是陰線,則實體的上方邊線為開盤價,下方邊線為收盤價(見圖1)。
此外,也還有其他考察周期的K線圖,比如長的有周K線、月K線,而短的有小時K線、分鐘K線。顧名思義,它們與日K線相比,區別在於考察周期不同,而繪製原理一樣。這裡特別要說明一下的是,中國股民已經習慣了紅色代表上漲而綠色代表下跌,其實在國際慣例中,恰好相反。——是不是有點吃驚?當初在中國證券市場建設初期是誰與國際慣例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已不可考,但理由我們都可以猜得到:在我們的文化里,紅色代表喜慶,比如婚禮叫做“紅喜事”。而綠色,想想“綠帽子”就知道綠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什麼地位了……不過,至少在交通信號燈上,我們還沒有執拗地強調中國特色,否則不知多少外國友人到中國來要“闖綠燈”了。關於技術分析的指標,我認為了解以上三個就足夠了,而且再次說明,學習這些指標無益於我們預測未來,只是方便我們了解過去而已。至於其他的什麼“均線”“內盤”“外盤”和OBV等英文縮寫字母之類的“屠龍術”就讓技術分析者自己去把玩好了,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另外一種分析方法。
我們在前面講過投資的兩種主要思想: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但這只是抽象的思想,在投資實踐中應該如何具體操作呢?這就是下面要講的投資分析方法。
在股市中賺錢唯一的方法就是低買高賣,不管用什麼樣的花招,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原理。即使是“賣空”,也只是高賣低買,把順序顛倒了一下而已,實質不變。而要做到低買高賣,就需要分析股價的走勢。大體而言,主要有兩種分析方法,其一是技術分析法,其二是基本面分析法,我們這裡先講第一種。
技術分析法猛一看似乎很複雜,什麼MACD、OBV、KDJ的字元一大堆搞得像高等數學。其實說白了,它就是搗騰過去的成交數據,然後來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勢。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是不相信技術分析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缺乏有效的科學理論基礎。技術分析法的一個隱含前提是,歷史會在未來重現。前面講過,股市與物理世界不一樣,在這裡蘋果可能會跳起來,不是像數學一樣有嚴格的線性關係或者其他什麼名字的關係存在。在這個世界裡存在“規律自動失效”,我們憑什麼認為分析過去的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第二,它支持的都是短線交易。技術分析所謂的買點和賣點都是根據數據算出來或者觀察出來的,一般來說,兩個點出現的時間間隔不會太遠。很難想像一個搞技術分析的人在買點買入後,一兩年後才找到賣點。而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股價在短期內是不可預測的,技術分析玩的其實就是拋硬幣的遊戲。
第三,它在邏輯上存在矛盾。如果技術分析是普遍適用的,那么所有人都能發現買點,當買點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漲,那么還有誰會賣呢?反之,當賣點出現時,所有人都知道這隻股票會跌,那又有誰來買呢?——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規律自動失效”。所以投資大師格雷厄姆說:“技術分析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它。”——如果真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那會是我們嗎?相反,據我所知,許多莊家可以隨心所欲做出他想要(或者說是技術分析者想要)的成交數據。比如技術分析通常認為價漲量升是股價上漲的徵兆,莊家就通過自買自賣對倒的手法來做出這樣的態勢,如果沒有人相信技術分析,那么莊家的一番苦心豈不是要白費?
近年來電腦的出現又讓技術分析翻了新花樣,搞出來了所謂的炒股軟體,但用電腦來算命不能就說算命科學化了,馬甲可以千變萬化,穿馬甲的人也就是理論基礎卻沒有變。你要是還執意地相信那些所謂的炒股軟體,我建議你根據“博弈定律”這樣思考:如果它真是正確的,那么買點出現的時候,編軟體的人想買,你及其他許多追隨者也想買,這必然會抬升股價,增加他的進貨成本;而賣點出現的時候,他想賣,你及其他追隨者肯定也不傻,這又要跟他搶奪賣盤。所以,如果你是那個編程的人,你會發明了這樣賺大錢的軟體而拿出來賣嗎?——當然,你如果非要說他心地善良想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我也無話可說。
技術分析不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用技術分析來指導炒股你根本不用關心上市公司的行業是開銀行還是搶銀行,所以從廣義上來講,凡是不關注公司基本面而將股價走勢與其他事物相聯繫的都可以劃入技術分析。前面提到的認為大盤是妙齡少女具有規律生理周期、太陽黑子與股市有密切關係的理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屬於技術分析。國外還有所謂的“裙擺理論”,認為通過女人的裙子長短可以預測股價,如此說來,色狼同志們最適宜炒股。
再從實踐來看,歷史上不存在使用技術分析能持續獲得成功的例子。例如,20世紀80年代,影響最大的技術分析者是一個名叫羅伯特·普萊徹特的毛頭小子。這位兄台人生極其精彩,在耶魯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又到一個樂隊敲了四年的鼓,令人驚訝的是,他後來居然應聘到了美林證券做技術分析師。我們不得不對他的應聘技巧表示嘆服,因為實在想不出美林證券這種著名證券公司為什麼會聘任一個打鼓的?如果是在中國,面試官還有可能將“打鼓”誤聽為“炒股”,而在英語中這兩個短語的發音又大相逕庭。普萊徹特受艾略特的影響很大,接受並發揚了他的“波浪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股市存在著可以預測的如同波浪一樣波動的投資者心理,而投資者心理的波動會推動市場相應地潮起潮落。不知道艾略特是否曾經邊坐船邊炒股,否則怎么會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客觀地說,普萊徹特最初的幾次預測極其準確,他仿佛從時間隧道里看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牛市,那時追隨他的同志都發了大財。但所有的技術分析者都有一個毛病,一旦成名之後就要敗名。1987年之後,他的“波浪理論”完全失效,他預測的波峰實際上都是波谷,徹底錯過了90年代的大牛市。發現自己的理論不管用了之後,他又採取了技術分析者常用的那套算命式的語言技巧,比如他後來預測會說“股市下跌10%的可能性是五五開”——連說“四六開”的信心都沒有了。
雖然技術分析的歷史實踐也確實證明了它的業績一般,但在市場上始終不乏追隨者,尤其在中國似乎冬粉更多,這可能與中國股民喜歡短線交易有關係。你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技術分析真的與拋硬幣沒有兩樣的話,那么它為什麼還會在市場上長期存在呢?這也許需要弗雷澤⑤來給我們解釋:可能因為人類總有點神秘主義的情結,相信存在神秘、超自然的規律。比如現在我們在公園等處還能看見有人留著花白鬍子眯著眼睛,在他面前拿幾個石頭壓著一塊油膩膩的破布,上書“看相算命”幾個大字——他們跟技術分析者雖然在本質上差不多,但卻驕傲地擁有更為悠久的歷史。
我建議你不用花精力去學習技術分析,但有幾個技術分析的基本指標我們還是需要了解,雖然這些指標不能預測未來,卻有助於我們了解現在與過去。
首先要了解四個價格: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我們只說最實用的內容,不去考慮什麼集合競價、連續競價等競價機制。簡單地講,開盤價就是一隻股票在一天中的第一個成交價格,而收盤價是一天中的最後一個成交價格。至於最高價與最低價就明白得都不用我解釋了。
第二是成交量,也就是一隻股票的買賣股數(單邊計算)。成交量代表了一隻股票的交易活躍程度,這個對證券公司尤為重要,因為它一般是按成交量到股民的腰包里掏錢收手續費的。
第三是K線圖。K線圖又被稱為蠟燭圖,據說起源於18世紀日本的米市,當時日本的米商用來表示米價的變動,後因其標畫方法具有獨到之處,因而在股市及期市中被廣泛套用。現在一般的行情軟體上顯示的都是日K線圖,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以一個交易日為考察周期。日K線圖以考察的交易日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繪製而成,其結構可分為上影線、下影線及中間實體三部分,中間的矩形稱為實體,影線在實體上方的細線叫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線。當收盤價高於開盤價時,實體部分一般繪成紅色,稱為“陽線”;當收盤價低於開盤價時,實體部分一般繪成綠色,稱為“陰線”。每根K線上都標識了四個價格信息:上影線的上方端點表示最高價,下影線的下方端點表示最低價;如果是陽線,實體的上方邊線為收盤價,下方邊線為開盤價;而如果是陰線,則實體的上方邊線為開盤價,下方邊線為收盤價(見圖1)。
此外,也還有其他考察周期的K線圖,比如長的有周K線、月K線,而短的有小時K線、分鐘K線。顧名思義,它們與日K線相比,區別在於考察周期不同,而繪製原理一樣。這裡特別要說明一下的是,中國股民已經習慣了紅色代表上漲而綠色代表下跌,其實在國際慣例中,恰好相反。——是不是有點吃驚?當初在中國證券市場建設初期是誰與國際慣例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已不可考,但理由我們都可以猜得到:在我們的文化里,紅色代表喜慶,比如婚禮叫做“紅喜事”。而綠色,想想“綠帽子”就知道綠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什麼地位了……不過,至少在交通信號燈上,我們還沒有執拗地強調中國特色,否則不知多少外國友人到中國來要“闖綠燈”了。關於技術分析的指標,我認為了解以上三個就足夠了,而且再次說明,學習這些指標無益於我們預測未來,只是方便我們了解過去而已。至於其他的什麼“均線”“內盤”“外盤”和OBV等英文縮寫字母之類的“屠龍術”就讓技術分析者自己去把玩好了,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另外一種分析方法。
股市天氣預報
前面講過,股價在短期內無法預測,而長期內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分析股票的價值就可以找到股價在長期內的趨勢?正是如此,採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投資分析的就是基本面分析法。
由於股票的價值由其未來的利潤而決定,基本面分析法的著手點便是研究公司在未來的贏利情況、計算其價值,然後將價值與價格進行比較,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
這個原理並不複雜,看完了上面的方法,數學成績好的同志可能現在已經熱血沸騰了:算出現值再拿來與價格對比,連微積分都沒有用上,太容易了!——在你挽袖子準備大算一場之前,我不得不來潑盆冷水:基本面分析與數學能力基本沒有關係,股神巴菲特就曾說過,他用過的最高級的數學知識也不過就是比率而已。
基本面分析的重點不在數學演算價值,而在於預測贏利。前面講過,要計算現值,我們必須要知道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即使你有再深厚的數學功底,也不可能爬進時間隧道找到這些數據。所以,價值投資的核心是預測上市公司的贏利,而要做到這樣的預測,必須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與其所在的行業有相當深刻的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的證券研究人員大都按行業來分工,而所謂“複合型人才”在研究機構特別受歡迎,比如如果你本科學醫而碩士學金融,來做醫藥行業的研究便是左右逢源。
由於基本面分析需要對公司、行業乃至巨觀經濟有相當全面深刻的了解,我們不是專業人士,不可能具有它所要求的背景知識,這裡只講一種最簡單的基本面分析法——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等於股價除以每股贏利⑥。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講,股價相當於我們付出的成本,所以是越低越好;而每股贏利可以看成是我們的收益,那便是越高越妙。因此,根據國小數學知識,一隻股票的市盈率越低,這隻股票的投資價值就越大。為了方便理解,你可以把市盈率當作回收投資的年數,而它的倒數看成收益率(假設前提是贏利不變且不考慮稅收問題)。比如,如果一隻股票的市盈率為20,那么意味著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潤全部拿來分紅,你買入的股票在20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而年收益率便為5%。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達1000多,也就是投資回收期要1000多年。換句話說,相當於你在宋朝的祖先買了這隻股票,傳到你這裡才算收回了投資。而一些更誇張的股票市盈率上萬,那可能要周口店的“北京人”傳到承辦奧運會的“北京人”才收得回投資了。
市盈率分析是最簡化的一個分析方法,通常來說,不能單依靠它來作為投資決策的標準,原因很簡單,它反映的是過去而不是未來的情況。市盈率計算公式中的每股贏利一般是用去年的數據,這說明它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歷史情況。而我們知道,根據“價值定律”,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依據是未來的利潤。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可能為50,似乎很高,但如果它利潤增長非常快,假設在第二年增長了2倍的話,那么其市盈率便可以下降到20以下;相反,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為15似乎正常,但第二年其利潤急劇下降了75%,則其市盈率又會急增至60。因此,投資家費雪說:“要判斷一隻股票是便宜還是標價過高,真正重要的參考依據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而是它幾年以後的市盈率。”所以,一些朝陽行業、快速增長的公司其市盈率偏高,但這不一定表示它股價高於價值;而夕陽行業、贏利下滑的公司,其市盈率較低,也並不能說明它就具有了安全邊際。
正因為基本面分析的科學性以及它通過了一些投資家實踐的驗證,現在許多的機構投資者都宣稱自己是“基本面分析師”,忠誠得似乎是在紅旗下宣誓的新黨員。那么,基本面分析的整體成績如何呢?它對我們這樣的散戶是否適用?我不得不遺憾地說:對於散戶,價值投資的基本面分析法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前面講過,股價在短期內無法預測,而長期內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分析股票的價值就可以找到股價在長期內的趨勢?正是如此,採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投資分析的就是基本面分析法。
由於股票的價值由其未來的利潤而決定,基本面分析法的著手點便是研究公司在未來的贏利情況、計算其價值,然後將價值與價格進行比較,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
這個原理並不複雜,看完了上面的方法,數學成績好的同志可能現在已經熱血沸騰了:算出現值再拿來與價格對比,連微積分都沒有用上,太容易了!——在你挽袖子準備大算一場之前,我不得不來潑盆冷水:基本面分析與數學能力基本沒有關係,股神巴菲特就曾說過,他用過的最高級的數學知識也不過就是比率而已。
基本面分析的重點不在數學演算價值,而在於預測贏利。前面講過,要計算現值,我們必須要知道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即使你有再深厚的數學功底,也不可能爬進時間隧道找到這些數據。所以,價值投資的核心是預測上市公司的贏利,而要做到這樣的預測,必須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與其所在的行業有相當深刻的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的證券研究人員大都按行業來分工,而所謂“複合型人才”在研究機構特別受歡迎,比如如果你本科學醫而碩士學金融,來做醫藥行業的研究便是左右逢源。
由於基本面分析需要對公司、行業乃至巨觀經濟有相當全面深刻的了解,我們不是專業人士,不可能具有它所要求的背景知識,這裡只講一種最簡單的基本面分析法——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等於股價除以每股贏利⑥。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講,股價相當於我們付出的成本,所以是越低越好;而每股贏利可以看成是我們的收益,那便是越高越妙。因此,根據國小數學知識,一隻股票的市盈率越低,這隻股票的投資價值就越大。為了方便理解,你可以把市盈率當作回收投資的年數,而它的倒數看成收益率(假設前提是贏利不變且不考慮稅收問題)。比如,如果一隻股票的市盈率為20,那么意味著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潤全部拿來分紅,你買入的股票在20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而年收益率便為5%。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達1000多,也就是投資回收期要1000多年。換句話說,相當於你在宋朝的祖先買了這隻股票,傳到你這裡才算收回了投資。而一些更誇張的股票市盈率上萬,那可能要周口店的“北京人”傳到承辦奧運會的“北京人”才收得回投資了。
市盈率分析是最簡化的一個分析方法,通常來說,不能單依靠它來作為投資決策的標準,原因很簡單,它反映的是過去而不是未來的情況。市盈率計算公式中的每股贏利一般是用去年的數據,這說明它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歷史情況。而我們知道,根據“價值定律”,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依據是未來的利潤。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可能為50,似乎很高,但如果它利潤增長非常快,假設在第二年增長了2倍的話,那么其市盈率便可以下降到20以下;相反,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為15似乎正常,但第二年其利潤急劇下降了75%,則其市盈率又會急增至60。因此,投資家費雪說:“要判斷一隻股票是便宜還是標價過高,真正重要的參考依據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而是它幾年以後的市盈率。”所以,一些朝陽行業、快速增長的公司其市盈率偏高,但這不一定表示它股價高於價值;而夕陽行業、贏利下滑的公司,其市盈率較低,也並不能說明它就具有了安全邊際。
正因為基本面分析的科學性以及它通過了一些投資家實踐的驗證,現在許多的機構投資者都宣稱自己是“基本面分析師”,忠誠得似乎是在紅旗下宣誓的新黨員。那么,基本面分析的整體成績如何呢?它對我們這樣的散戶是否適用?我不得不遺憾地說:對於散戶,價值投資的基本面分析法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首先,基本面分析需要相當的背景知識,一般散戶不具備這個條件。前面提到,進行基本面分析需要對上市公司、行業乃至巨觀經濟的情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果你連什麼是“存貸利差”“資產負債管理”都搞不清楚的話,你能對銀行業的發展作出判斷嗎?更不要提對某一家具體銀行的前景進行分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許多人認為其他領域需要專業知識,比如開家軟體公司你至少得會點什麼Java之類的語言吧?但一到炒股,大部分人好像都感覺連智障也可以玩,更不要提什麼專業知識了。是的,要進入這個市場很容易,拿出幾百元就可以開始買賣了,但是在這個市場上賺錢的人有多少呢?這好比長了兩隻手的人都能打幾下桌球,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可能拿到比賽冠軍嗎?
第二是對上市公司未來贏利的預測相當困難。雖然我們散戶不具備專業知識,但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此感到自卑,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士雖然EPS⑦、ROE⑧之類的符號能搞出來一大堆,也不是就拿到了童話中的水晶球,可以窺視未來。預測未來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隨機事件的影響、巨觀經濟的變化、上市公司原始數據有誤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預測的正確性。可以說,價值的計算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但可惜的是,真正掌握這門技術的人是鳳毛麟角,不但非專業人士做不好,專業人士也“專業”不到哪裡去。可以這么說,基本面分析猶如股市的天氣預報,雖然其原理是科學的,但由於人類知識的局限,仍不可能對上市公司贏利作出精確的預測。並且與天氣預報類似,基本面分析也是時間越近預測的準確性越高、時間越遠則準確性大大降低。而顯然,對於投資決策而言,近期的情況本來就相對明了,只有遠期的預測才更為重要。
第三點,我認為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價值投資觀念的普及。根據“博弈定律”,當價值投資被市場認可之後,絕大部分投資者會按照這套理論來進行操作,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理論上,不會再有價格偏離價值的情況出現,因為一旦價格低於價值,價值投資者就會大量買入,一直到股價上升到等於價值;而價格高於價值時,他們又會大量賣出,直到二者相等。從而,價值投資者將找不到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對象。一個類似的情況是,機率論比賭博晚出現長達數百年之久,機率論專家伊恩·哈金研究了機率論出現之前的賭博情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當時,誰只要有少量的機率論知識,他也能在一周之內贏得整個高盧。”但現在呢?雖然我讀本科時機率論考了97分,但上次在澳門葡京賭場遊玩,我也沒敢牛皮哄哄地拿出我的機率論成績單來叫印度保全給我開間VIP房。實際上,我只是躲在角落裡玩兩港幣一次的角子機,而我的機率論知識並沒有幫我賺到錢,我跟絕大部分的賭徒一樣,為澳門的GDP作出了一點自己微薄的貢獻——顯然,角子機的設計者本身已經套用了機率論的知識,賭徒不可能再依靠這些知識贏過角子機。當然,不存在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對象只是理論上的情況,在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例如人們對“價值”的認識並不統一、因為情緒原因而不能理性地作出投資判斷等,市場上還是總會有投資機會存在,但具有“安全邊際”的股票會越來越少,“安全邊際”的幅度會越來越小。從而,只有價值投資的絕頂高手才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而一般人即使運用了價值投資的方法,也很難跑贏指數。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拿最主流的基本面分析者——基金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投資業績與同期的指數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從長期業績來看,基金的投資業績敗給了指數(見表1)。儘管基金在某些短暫的時期內可能擁有非常好的投資業績,但總體來說這種優異表現並沒有始終如一的連續性,而且投資者也無法預測基金在未來的表現會如何。
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也頗不情願地得出結論,人們再也不能依靠基本面分析來獲得出色的投資回報了。他在去世前不久說:“我現在已不再倡導為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而運用精細複雜的基本面分析技術了。以前,比如40年前我和托德合著的《證券分析》首次出版的時候,進行細緻的基礎分析還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時過境遷,情況已今非昔比了……(現在)我懷疑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分析基本面信息能夠選出足夠好的股票是否值得……”在我的理解里,格雷厄姆這番話的實質就是在“規律自動失效”的股市里價值投資雖然具有科學基礎,但隨著它的流行,市場會變得越來越有效率,採用價值投資法也只能獲得平均收益,而不能獲得超額收益。另一位高手彼得·林奇從麥哲倫基金退休後也承認說,積極管理型的基金並不會跑贏指數。
你可能還會想到:巴菲特呢?對於巴菲特而言,超額收益當然是顯而易見可以獲得的,在與指數的賽跑中,巴菲特遠遠地把指數甩在了後面,距離大得指數連他的屁股都看不見。然而,巴菲特在2008年6月宣布,他將設一“賭局”,押註標準普爾500指數將戰勝一個包括數隻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與巴菲特打賭的是一家名為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對沖基金,賭博有效期為10年,即在2017年見分曉,賭注為32萬美元。巴菲特也認為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戰勝不了指數——這說明什麼呢?我認為,他的意思就是說,他跑得過指數,但其他人跑不過。也就是說,他雖然能獲得超額收益,但其他人得不到。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們也可以來湊熱鬧打個賭,我也賭對沖基金將敗給指數。——你說什麼?10年太長了,能不能改為1個月?唉,我對中國股民的這種心態已經見怪不驚了。要知道,如果這場賭博的期限越長,巴菲特取勝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能是巴老年事已高,否則按他的性格,他應該是想賭個20、30年的。如果只是1個月,那就是真正的“賭博”了。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可能會提這樣的一個問題:講了半天,技術分析一點沒用,基本面分析有點用卻不能獲得超額收益,那么,在股市上到底能不能獲得超額收益呢?如果能,有什麼方法?Goodquestion!接下來我們就來講這個問題。
前面講過,股價在短期內無法預測,而長期內會向價值回歸。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分析股票的價值就可以找到股價在長期內的趨勢?正是如此,採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投資分析的就是基本面分析法。
由於股票的價值由其未來的利潤而決定,基本面分析法的著手點便是研究公司在未來的贏利情況、計算其價值,然後將價值與價格進行比較,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便買入,而當價格達到或超過價值時賣出。
這個原理並不複雜,看完了上面的方法,數學成績好的同志可能現在已經熱血沸騰了:算出現值再拿來與價格對比,連微積分都沒有用上,太容易了!——在你挽袖子準備大算一場之前,我不得不來潑盆冷水:基本面分析與數學能力基本沒有關係,股神巴菲特就曾說過,他用過的最高級的數學知識也不過就是比率而已。
基本面分析的重點不在數學演算價值,而在於預測贏利。前面講過,要計算現值,我們必須要知道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即使你有再深厚的數學功底,也不可能爬進時間隧道找到這些數據。所以,價值投資的核心是預測上市公司的贏利,而要做到這樣的預測,必須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與其所在的行業有相當深刻的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的證券研究人員大都按行業來分工,而所謂“複合型人才”在研究機構特別受歡迎,比如如果你本科學醫而碩士學金融,來做醫藥行業的研究便是左右逢源。
由於基本面分析需要對公司、行業乃至巨觀經濟有相當全面深刻的了解,我們不是專業人士,不可能具有它所要求的背景知識,這裡只講一種最簡單的基本面分析法——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等於股價除以每股贏利⑥。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講,股價相當於我們付出的成本,所以是越低越好;而每股贏利可以看成是我們的收益,那便是越高越妙。因此,根據國小數學知識,一隻股票的市盈率越低,這隻股票的投資價值就越大。為了方便理解,你可以把市盈率當作回收投資的年數,而它的倒數看成收益率(假設前提是贏利不變且不考慮稅收問題)。比如,如果一隻股票的市盈率為20,那么意味著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潤全部拿來分紅,你買入的股票在20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而年收益率便為5%。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達1000多,也就是投資回收期要1000多年。換句話說,相當於你在宋朝的祖先買了這隻股票,傳到你這裡才算收回了投資。而一些更誇張的股票市盈率上萬,那可能要周口店的“北京人”傳到承辦奧運會的“北京人”才收得回投資了。
市盈率分析是最簡化的一個分析方法,通常來說,不能單依靠它來作為投資決策的標準,原因很簡單,它反映的是過去而不是未來的情況。市盈率計算公式中的每股贏利一般是用去年的數據,這說明它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歷史情況。而我們知道,根據“價值定律”,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依據是未來的利潤。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可能為50,似乎很高,但如果它利潤增長非常快,假設在第二年增長了2倍的話,那么其市盈率便可以下降到20以下;相反,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現在為15似乎正常,但第二年其利潤急劇下降了75%,則其市盈率又會急增至60。因此,投資家費雪說:“要判斷一隻股票是便宜還是標價過高,真正重要的參考依據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而是它幾年以後的市盈率。”所以,一些朝陽行業、快速增長的公司其市盈率偏高,但這不一定表示它股價高於價值;而夕陽行業、贏利下滑的公司,其市盈率較低,也並不能說明它就具有了安全邊際。
正因為基本面分析的科學性以及它通過了一些投資家實踐的驗證,現在許多的機構投資者都宣稱自己是“基本面分析師”,忠誠得似乎是在紅旗下宣誓的新黨員。那么,基本面分析的整體成績如何呢?它對我們這樣的散戶是否適用?我不得不遺憾地說:對於散戶,價值投資的基本面分析法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首先,基本面分析需要相當的背景知識,一般散戶不具備這個條件。前面提到,進行基本面分析需要對上市公司、行業乃至巨觀經濟的情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果你連什麼是“存貸利差”“資產負債管理”都搞不清楚的話,你能對銀行業的發展作出判斷嗎?更不要提對某一家具體銀行的前景進行分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許多人認為其他領域需要專業知識,比如開家軟體公司你至少得會點什麼Java之類的語言吧?但一到炒股,大部分人好像都感覺連智障也可以玩,更不要提什麼專業知識了。是的,要進入這個市場很容易,拿出幾百元就可以開始買賣了,但是在這個市場上賺錢的人有多少呢?這好比長了兩隻手的人都能打幾下桌球,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可能拿到比賽冠軍嗎?
第二是對上市公司未來贏利的預測相當困難。雖然我們散戶不具備專業知識,但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此感到自卑,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士雖然EPS⑦、ROE⑧之類的符號能搞出來一大堆,也不是就拿到了童話中的水晶球,可以窺視未來。預測未來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隨機事件的影響、巨觀經濟的變化、上市公司原始數據有誤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預測的正確性。可以說,價值的計算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但可惜的是,真正掌握這門技術的人是鳳毛麟角,不但非專業人士做不好,專業人士也“專業”不到哪裡去。可以這么說,基本面分析猶如股市的天氣預報,雖然其原理是科學的,但由於人類知識的局限,仍不可能對上市公司贏利作出精確的預測。並且與天氣預報類似,基本面分析也是時間越近預測的準確性越高、時間越遠則準確性大大降低。而顯然,對於投資決策而言,近期的情況本來就相對明了,只有遠期的預測才更為重要。
第三點,我認為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價值投資觀念的普及。根據“博弈定律”,當價值投資被市場認可之後,絕大部分投資者會按照這套理論來進行操作,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理論上,不會再有價格偏離價值的情況出現,因為一旦價格低於價值,價值投資者就會大量買入,一直到股價上升到等於價值;而價格高於價值時,他們又會大量賣出,直到二者相等。從而,價值投資者將找不到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對象。一個類似的情況是,機率論比賭博晚出現長達數百年之久,機率論專家伊恩·哈金研究了機率論出現之前的賭博情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當時,誰只要有少量的機率論知識,他也能在一周之內贏得整個高盧。”但現在呢?雖然我讀本科時機率論考了97分,但上次在澳門葡京賭場遊玩,我也沒敢牛皮哄哄地拿出我的機率論成績單來叫印度保全給我開間VIP房。實際上,我只是躲在角落裡玩兩港幣一次的角子機,而我的機率論知識並沒有幫我賺到錢,我跟絕大部分的賭徒一樣,為澳門的GDP作出了一點自己微薄的貢獻——顯然,角子機的設計者本身已經套用了機率論的知識,賭徒不可能再依靠這些知識贏過角子機。當然,不存在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對象只是理論上的情況,在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例如人們對“價值”的認識並不統一、因為情緒原因而不能理性地作出投資判斷等,市場上還是總會有投資機會存在,但具有“安全邊際”的股票會越來越少,“安全邊際”的幅度會越來越小。從而,只有價值投資的絕頂高手才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而一般人即使運用了價值投資的方法,也很難跑贏指數。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拿最主流的基本面分析者——基金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投資業績與同期的指數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從長期業績來看,基金的投資業績敗給了指數(見表1)。儘管基金在某些短暫的時期內可能擁有非常好的投資業績,但總體來說這種優異表現並沒有始終如一的連續性,而且投資者也無法預測基金在未來的表現會如何。
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也頗不情願地得出結論,人們再也不能依靠基本面分析來獲得出色的投資回報了。他在去世前不久說:“我現在已不再倡導為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而運用精細複雜的基本面分析技術了。以前,比如40年前我和托德合著的《證券分析》首次出版的時候,進行細緻的基礎分析還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時過境遷,情況已今非昔比了……(現在)我懷疑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分析基本面信息能夠選出足夠好的股票是否值得……”在我的理解里,格雷厄姆這番話的實質就是在“規律自動失效”的股市里價值投資雖然具有科學基礎,但隨著它的流行,市場會變得越來越有效率,採用價值投資法也只能獲得平均收益,而不能獲得超額收益。另一位高手彼得·林奇從麥哲倫基金退休後也承認說,積極管理型的基金並不會跑贏指數。
你可能還會想到:巴菲特呢?對於巴菲特而言,超額收益當然是顯而易見可以獲得的,在與指數的賽跑中,巴菲特遠遠地把指數甩在了後面,距離大得指數連他的屁股都看不見。然而,巴菲特在2008年6月宣布,他將設一“賭局”,押註標準普爾500指數將戰勝一個包括數隻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與巴菲特打賭的是一家名為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對沖基金,賭博有效期為10年,即在2017年見分曉,賭注為32萬美元。巴菲特也認為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戰勝不了指數——這說明什麼呢?我認為,他的意思就是說,他跑得過指數,但其他人跑不過。也就是說,他雖然能獲得超額收益,但其他人得不到。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們也可以來湊熱鬧打個賭,我也賭對沖基金將敗給指數。——你說什麼?10年太長了,能不能改為1個月?唉,我對中國股民的這種心態已經見怪不驚了。要知道,如果這場賭博的期限越長,巴菲特取勝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能是巴老年事已高,否則按他的性格,他應該是想賭個20、30年的。如果只是1個月,那就是真正的“賭博”了。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可能會提這樣的一個問題:講了半天,技術分析一點沒用,基本面分析有點用卻不能獲得超額收益,那么,在股市上到底能不能獲得超額收益呢?如果能,有什麼方法?Goodquestion!接下來我們就來講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