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義道德理論

弗洛伊德主義道德理論

因其創始人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 S.弗洛伊德而得名。它起初是一種探討精神病因和治療精神病的理論和方法,到20世紀20年代之後,它不僅成為現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而且擴展到倫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逐漸演變成現代西方倫理學中的一種心理 -倫理學說。

內容簡介

運用西方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理論解決道德問題的一種現代西方倫理學說。弗洛伊德主義,又稱“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產生於19世紀末,因其創始人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S.弗洛伊德而得名。它起初是一種探討精神病因和治療精神病的理論和方法,到20世紀20年代之後,它不僅成為現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而且擴展到倫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逐漸演變成現代西方倫理學中的一種心理 -倫理學說。
老弗洛伊德主義  弗洛伊德根據19世紀德國唯意志論者A.叔本華、F.W.尼采的倫理思想,提出決定人的行為的不是人的意識和理性,而是人的情慾;在人的整個心理過程中,“無意識”起決定作用,並以此作為解釋道德問題的起點。弗洛伊德把“個體心靈”劃分為“本我”、“自我”、“超自我”三個領域。“本我”(id,又譯為伊底)只根據“快樂原則”追求直接性慾的滿足;“自我” (ego)以“現實原則”為指導,並必須按本我的意志行事;“超自我” (surperego)即“道德化的自我”,根據“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以達到自我理想的實現。然而,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的根本動機是無意識的性慾,即“里比多”(libido),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帶有性慾色彩。在他看來,這種生來具有的心理因素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宗教產生的根源。弗洛伊德把人類最早的道德描寫成由原始人的“俄狄甫斯情結” (Oedipus Complex),即男孩戀母仇父的情感因素所引起的悔罪感和原始禁忌,後來它通過生物遺傳和親職教育的壓抑,從而形成了文明人心理的“超自我”,即父母禁忌、社會習俗、道德規範、宗教戒律的保持者。他認為,“超自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和“人類的較高尚的行動”。他把“超自我”分為“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良心負責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在他看來,性本能既是良心出現的根據,也是道德關係、道德情感的基礎,如友誼、信任、團結感、嫉妒心等都與性慾有聯繫,即便是一切社會道德,也是性目的的“升華”。他認為,人生的主要目的是由快樂原則決定的,人生的意義和最高目的是追求幸福與快樂。然而,社會道德規範壓抑性慾、破壞人的幸福。因此,在他看來,個人與社會是絕對對立的,社會是一種壓制個性的機構,而個人具有天賦的反社會性和“破壞本能”,即損人利己的生物本能。所以,他把利己主義看作是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主導原則。老弗洛伊德主義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罪惡都歸結為人的不變本性,並看作是人類社會共有的現象。因此,不論這種理論的主觀意圖如何,客觀上卻為資本主義的永恆存在提供“根據”。

相關概念

新弗洛伊德主義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產生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K.霍妮(1885~1952)、E.弗羅姆(1900~1980)、E.H.埃里克森(1902~ )等。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道德理論也建立在對無意識的理解基礎上。與老弗洛伊德主義的不同在於,它不把無意識力量完全看成是人先天固有的,而是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社會文化條件所決定,是建立在承認人的“社會性格”的基礎上的。新弗洛伊德主義者把意識的分裂和精神病直接與道德問題聯繫起來,認為人的精神病徵兆產生於不可解決的道德衝突,精神分析療法的實踐就是為了消除這種道德衝突。
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反對存在主義用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解釋道德性質,力圖尋找道德價值的客觀依據,提出應根據人的本性制定客觀有效的“人道主義倫理學”原則。弗羅姆認為,人的本性中具有兩種潛在的能力,第一位的是“愛生”的能力,第二位的是“愛死”的能力。它們表現為人的性格的兩種基本定向,即“生的定向”和“死的定向”,在現代社會裡則表現為“生產定向”和“市場定向”。在這兩者之間的抉擇是對善與惡的根本選擇。新弗洛伊德主義者認為,善就是確信生活,實現人的認識、勞動和“愛”的潛在才能;美德是對人的生存負責,人對自己本身不負責任就是惡。在他們看來,真正的道德規範是根據人的本性提出來的,個人的幸福是道德價值的唯一標準,而個人幸福,首先就是自我能力的實現。新弗洛伊德主義把實現隱藏在個人無意識內部的真正道德看作是倫理學的任務。然而,它卻把現實的社會道德看作是“假意識”。弗羅姆甚至宣稱,凡是歷史上產生的,表現著一定階級利益的任何道德體系都不是真實的。
新弗洛伊德主義者批判所有現存的社會制度,並特別指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個人道德墮落。他們把“人道主義倫理學”當作改造社會的藥方,認為藉助“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就可達到個人“頓悟”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中潛在的才能得以實現,而且只要完善個人的道德,不必觸動資本主義社會基礎,就能實現真正的人道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