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採光和照明設計

建築採光和照明設計

採光設計旨在提升用戶的舒適度和幸福感。人們會以多種方式對光線做出反應,通過認識和感受(而非光度值)來體驗光線。所以,優秀的設計方案是微妙的、多面的。採光設計需要考慮到人體對採光的依賴、營造歡愉和樂趣、創造出“空間”,以及建築物對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為了建造出在自然界中可持續的建築物,以人為本是至關重要的。本書是一本多學科權威著作,向建築師、照明專家以及從事採光設計工作的所有人提供了從事最基本工作的所有必需的工具。本書以實用採光設計為中心,說明了人類需求、對可持續性要求的新見解是怎樣導致採光設計實踐發生根本轉變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建築採光和照明設計》是一本多學科權威著作,向建築師、照明專家以及從事採光設計工作的所有人提供了從事最基本工作的所有必需的工具。《建築採光和照明設計》以實用採光設計為中心,說明了人類需求、對可持續性要求的新見解是怎樣導致採光設計實踐發生根本轉變的。

作者簡介

彼得·特雷金扎(Peter Tregenza)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建築學院名譽教授。作為一名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痴迷於採光的美麗和複雜性逾40年,在多個國家教授、研究該主題。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客座教授,曾先後在英國、北美、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中國的建築學院/學校工作。他曾參與國際照明委員會(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的研究工作,尤其是CIE/WMO國際日光測量項目和歐盟的研究活動。他發表了多篇關於採光的研究論文,還與大衛·羅(David Loe)合著了The Design of Lighting(《照明設計》)一書。
麥可·威爾遜(Michael Wilson)是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建築與環境學院(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的首席研究員。他於1987—2010年擔任低能源建築研究室(the Low Energy Architecture Research Unit)主任。他推進了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超過25個關於採光、聲學和能源的研究、宣傳及示範項目。特別地,他協作了一項關於太陽跟蹤系統的研究,並協作完成了多個關於採光的互動教學軟體包項目。他曾在英國、歐洲大陸、南美和南非講學。

序言

本書使用說明
本書介紹了自然光及其在建築物中的使用。本書涵蓋了陽光和漫射天光;還討論了電子照明設計,因為最具可持續性的方案通常在白晝都同時採用自然光照和電子照明。本書將日光與氣候關聯在一起,因而也與可持續的建築物關聯在一起,因為這些建築物的設計與其所在場所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
本書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概述最近幾年來在採光方面新出現的一些創意。其二是給從業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一些最新工具。
採光這個主題橫跨多個職業和學科。關於建築、城市設計、環境物理和心理學的著作都以採光為特徵之一。如果您從事的工作與財產法或保健有關,那么您將對這個話題抱有職業性的興趣。如果您是一位研究人員,您的專業背景可能需要包括大氣物理、社會科學、工程或任何其他幾個學科。
遺憾的是,共同的興趣並不意味著共同的途徑。關於採光,您需要知道的內容取決於您的背景和意圖。您能最舒適地宣傳該主題的形式也是如此:您最喜歡使用圖表來工作嗎?或者使用邏輯書寫?或數學公式?
我們試圖以如下方式來組織本書:讓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讀者都能理解本書,並使本書可用於各個技術層級。我們還提供了一種便於參照資料來源的結構,通過該結構努力使對該主題的介紹易讀好懂。
本書分三部分:
1正文。前10章介紹了主要觀點。從設計到研究,這些章節依序下來,涵蓋內容廣泛。首先介紹採光設計的目的和標準;接著,光線的行為,以及氣候和可持續性的概念;然後,窗戶的物理特性;最後,採光的理論模型。每一個章節內的主題都以如下方式撰寫:如果需要,您可以深入閱讀該章節;如果不需要,可以跳過。第11章《注意事項及參考文獻》評述了正文,提供本書材料的來源,告訴讀者可以從哪兒找到更詳細的信息。
2工作表。工作表是獨立文檔,針對設計人員的日常所需。它們總結歸納了正文的主要觀點,逐步說明了如何分析某個場所的日光、怎樣預估某個建築物或照明方案的效能如何,以及怎樣評估現有建築物的照明品質。包括提供計算公式及圖形工具所需信息的數據表。
3算法和公式。一系列公式,面向研究人員或軟體開發人員,用來構造照明的數學模型。包括將自然光處理為太陽光束的一系列變換,從高空大氣的分子散射到房間內的混合相互反射。本部分始於一連串符號,終於一系列參考文獻來源。
您會發現本書中貫穿著兩個主旋律。其一是日光的多變性本質。地球上每一塊地方都有其自身獨有的視覺氣候。日光因季節、全球方位、大陸、海洋而不同。在赤道上,黑夜和白晝幾乎等長,6月和12月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可是在極地區域,夏季一天24小時都是白晝,冬季一天24小時都是黑夜。在無雲的乾燥地區,不同時間、地點的天空亮度改變很小,而多雲地區的天空亮度則可能因時間、地點而發生迅速、混亂的變化。
但是,如此這般空間的、暫時性的多變性並非缺點或不利因素。恰恰相反,它是生活的基礎。它控制著動植物的季節性成長,以及它們的日常行為。它影響著動植物的形態、材質和顏色。它也影響著人類的心理層面(通常不為我們所知),以及我們的認知和情感行為。我們可以從室內我們周圍的日光變化中推斷出我們是身處城市還是鄉村、處於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氣候、現時天氣如何、當地人們都有哪些戶外活動。日光的變化並不是隨機的,對於我們來說,日光攜帶的信息如同其能量一樣重要。
本書的第二個主旋律是:採光設計應當以人為本。採光是可持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採光設計可能鍛造出某個地點在某個功用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物。但如果建築物只是適宜於氣候,尚不足以說它具備可持續性;使用建築物的人對其滿意度也是至關重要的。
採光設計的焦點在於用戶的舒適度和幸福感,這就意味著建造的建築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們以多種方式對光線做出反應,通過認識和感受(而非光度值)來體驗光線。所以,優秀的設計方案是微妙的、多面的。採光設計需要考慮到人體對採光的依賴、製造歡愉和樂趣、創造出“空間”,以及建築物對其周圍環境的影響。
本書實際上是本技術專著,不過我們希望本書不僅能提供知識,還能觸發您的創造性想像力,因為設計和研究同時需要這兩個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