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建甌光餅
相傳明朝的時候日本倭寇經常偷襲我國沿海縣市,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又加上小股流竄剿滅不易,百姓身受其害,紛紛起來抗擊倭寇,以當時的戚繼光領導的武裝席捲東南沿海,打擊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矮寇大舉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入閩殲敵,大獲全勝。當戚軍南行前,為使行軍迅速,以麵粉製成圓餅,中打一孔,串掛在戰士身上,作為行軍乾糧。八閩人民為了紀念戚公的豐功偉績,競相仿製稱之為“光餅”,相沿成習,成為建甌人喜愛的食品。
建甌簡介
建甌市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總面積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萬畝,耕地49.2萬畝;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217個村、27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2.7萬,其中農業人口42.5萬;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畲、苗等10個少數民族,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46億元。
歷史沿革
建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文字記載和1800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自公元196年以漢獻帝年號設立建安縣,是福建省第一個以皇帝年號命名的縣;歷為閩地漢置第一郡、唐置第一州、宋置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幾度相當於福建的“省會”。五代時,又一度成為閩國帝都。唐開元二十一年從“福州”和“建州”各取首字設定“福建經略使司”,“福建”域名由此而來。1913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1992年10月撤縣設市。建甌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1154名進士、3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福建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陸游、辛棄疾、李綱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讚譽。
旅遊資源
建甌山川秀美,古蹟繁多,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聚武夷風光於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有福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佛教聖地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誌性建築“五鳳樓”(鼓樓),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苑御焙遺址和東嶽廟,有全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有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4處古城門。不僅大,而且漂亮。
社會事業
先後榮獲全國科技、文化、教育、體育先進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一級達標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為第一批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市)。素質教育深入推進,高考各項指標及本專科上線人數位於南平市前列。城鄉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建甌挑幡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甌唱曲子”、“建甌弓魚”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各類文化場館21個,1座室內體育館、2條400米標準塑膠跑道。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21個,初級衛生保健全部達到基本普及標準,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立。人口與計生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出生率為16.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5‰。
人民生活 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1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52元。年末單位從業人員228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8%。年末全市各類保險人數13.28萬人次。
(註:文中涉及指標數字統計公報中有的以2009統計公報為準,統計公報沒有的以部門提供數字為準)
光餅
簡介
相傳原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部隊的乾糧。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因名光餅。經歷500多年的演變,傳統品種有光餅、烏糖餅、光肉餅、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起酥霉肉餅、老爹餅、經魁餅等近10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光餅、光肉餅、芝麻肉餅等3種所在地 。
光餅的主要原料是麵粉,加入適量楠草(鹼水)和鹽水,待面發透後,用手工揉細、製成餅截,再用木捶研成餅坯,直徑約6~8公分,中心打一個川(洞),俗稱“只錢打只川”,意指一塊光餅只賣一隻銅錢。然後將餅坯貼在爐壁上,用炭火培熟。“光餅夾肉”為當地的特色小吃,常常出現在農村的酒席上,為人們所喜愛。
焙光餅的爐是用一個特大的陶缸砌制的。有高爐和矮爐之分。高爐要先製作一個木架,用磚塊砌爐底,然後將陶缸倒蓋其上,前面約一人高處開個爐門,以便裝炭火和貼餅、取餅。矮爐的陶缸較小,也不要木架,只將爐體置地面上。城裡的餅店多用高爐焙,故名高爐餅。鄉下光餅多用矮爐焙,故名矮爐餅。高爐容量大,火力均勻向上,焙得快。矮爐容量小,炭火是用鐵籃子裝著放下去,火力由中向四周輻射,所以焙得慢。餅店一般視銷量分別建爐。
焙餅工藝十分講究。炭要選用竹炭、火要燒得旺,火力要用紙扇煽均勻,並注意觀察火候。當光餅快培熟時,要在炭火上灑上一點硫黃粉,並降低火勢,迅速用鐵鏟、鐵盤伸入爐壁將餅鏟下。這樣培熟的光餅,餅面金黃、色澤均勻而無焦痕,餅邊色白,故譽為“金面銀邊”.吃起來口感香綿。如果餅面一邊黃一邊白或焙焦了,則為次品,俗稱“白脯餅”,既不好看,口感也差,甚至有苦焦味。
光肉餅,即將豬肥肉切成骰仔塊大小,輕鹽拌勻,加上蔥花,包在光餅坯內,中心打二個洞,意即一塊賣兩個銅錢。培熟時餅面金黃髮亮,有鹹香味。 芝麻肉餅,即在光肉餅的面上沾上一層事先用水泡過並用木槌敲打去殼的白芝麻,培熟時,餅面凸起,有芝麻香味。
姜蔥餅,與光肉餅做法一樣,只是不用豬肉,改以姜米、蔥花代替,故名姜蔥餅,適合吃齋的人需要。 蝦肉餅,則是以蝦肉代替豬肉的芝麻肉餅,既不油膩,又具海鮮味。
起酥霉肉餅,是將豬油揉進麵粉里的芝麻肉餅,香酥可口。
烏糖餅,是將烏糖(紅糖)調水揉進麵粉里的光講。有香甜味,小孩特別喜愛。
老爹餅,是在光餅坯上將餅邊刻成花瓣,培熟時好像一朵茶葵花。因花工大,平時不常做。過去一般在古歷三月二十六日東嶽廟會或端午節時應景製作,供迎神賽會時掛在出遊的高低無常(俗名“老爹”)身上,故名老爹餅。
建甌光餅香味口、價格低廉,既可當點心,又可作乾糧。還有人將光餅用利刀切成二半,中間夾幾片白片肉、蔥寸或夾皮蛋,或夾炒醬菜,又別具風味。更有人將光講切成小三角塊,用油炸過再加上豬大腸或鴨焟同炒,又是獨具地方風味的美味佳肴。當地常言說:“大腸、鴨焟炒光餅,好吃都沒成”。因此,建甌籍海內外遊子返鄉,都喜歡帶上一串光餅,用以饋贈親友。有一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來建甌,品嘗了建甌光餅後讚不絕口。臨走時還帶幾塊光餅回去讓總理品嘗。
近年來,房村口農民發揚傳統工藝,利用地處205國道南武公路沿線的地理優勢,沿街設定光餅店。過往旅客都要在此駐足購買光餅。形成了光餅一條街的新景觀。建甌光餅也隨著南來北往的旅客而更加名揚遐邇。
做法
先將麵粉發酵,和好面,加適量食鹽及小蘇打,然後將面用手工揉細、製成餅截,再用木棰碾成餅坯。通常餅坯為直徑5.5厘米至7.5厘米,厚度約一厘米,坯中間戳一個小洞,若餅面有加蔥或肉的,則戳兩個洞。
建甌光餅通常用高爐烤制,傳統焙餅的爐立於木架之上,磚塊砌底,再用開一爐門大小口子的大陶缸倒置其上加工而成。焙餅時把餅坯貼在爐內壁左、右面及頂上,炭火猛烤至餅將熟時,餅師又用潑水將爐火火勢壓弱,瞬間水蒸氣充斥爐間,一次烤餅可達百個之多。店家還備有用桐油過面的特製紙扇煽爐,一邊觀察餅被烤的程度,一邊調整火候。烤出的光餅面色金黃周邊銀白,香味獨特、口感甚佳,令人回味無窮。 建甌光餅曾經衍變出烏糖餅、光肉餅、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起酥霉肉餅、老爹餅、經魁餅等近10個品種。但時過境遷,現在市場上見到的只有光餅、肉餅、芝麻肉餅等3種餅了。極具風味的光餅店遍及城鄉大街小巷,400多年來仍久盛不衰。
故事
建甌光餅的由來相傳在遠古世代,呂洞賓見凡人有不遵老的現象。就親自下凡私仿民情,在民間鬧市開設餅店,其原料全是山泥作的。凡人看見餅就來買。而呂洞賓見有人來買餅,就問你餅買給誰吃?不論男女老少都是一個口氣說:給兒子買、給老婆買、孫子買。就這樣問了十多,山快用了一大半,這事被一個神仙知道了,就變了一個凡間孝子,到餅店買餅,呂洞賓見有人來買餅,就問來人說:你餅買給誰吃?那孝子說,我買給父母親吃。這時呂洞賓對孝子說:你是個孝子我要渡你成仙。那神仙對呂洞賓說:你回頭看看,那山被你做餅,已經給用了一大半了。那時人們只叫餅。現在一般人在餅店買餅時,還是這樣地問道:這餅怎么賣? 後來,在明代末時,戚繼光為追趕倭寇在我國沿海侵擾,把餅做成中心有個眼,用索串好掛在兵士脖子當乾糧吃。這樣就省去了住地用餐時間使倭寇沒有住地做飯的時間,打敗了倭寇,取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的戰功,就把這個餅叫作“光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