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建陽鎮國小

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 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建湖縣建陽鎮國小是一所農村鄉鎮國小,校園占地面積27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101平方米,現有26個班級,1300多名學生,120多名教職工。學校地處建陽古鎮,秀夫故里,花香草綠,環境宜人。
學校致力追求“規範化、優質化、特色化、現代化”的辦學目標,堅持以“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名校”的治校方略,堅持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先後被命名為“鹽城市德育先進學校”、“鹽城市文明單位”、“鹽城市特色學校”、“鹽城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鹽城市教研先進單位”、“鹽城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鹽城市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課題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禮儀教育實驗基地、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等。
全面貫徹《江蘇省中國小管理規範》,拓寬管理渠道,注重“三個結合”,在教學管理手段上,堅持“三化”,在管理內容上實施“三大工程”,被評為建湖縣規範管理先進校,2008、2009、2010年度連續被評為建湖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教學思路

學校立足“生本教育”,秉承“以人為本,以愛為源,為學生成長奠基,為教師發展鋪路,為學校發展改革”的辦學理念,圍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條主線,用先進的文化激勵人、塑造人、感染人,用科學的理念引導人、啟發人、陶冶人。全面推進課程體系最佳化、師生髮展評價、德育領域拓寬、“全效課堂”打造、校本教研提升五大工程,努力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學生揚起生命風帆的港灣,成為學生溫暖快樂的港灣,成為學生多彩激情的港灣,讓所有的孩子發揮他們的所有潛能並能變成一個會學習的人。
目前,學校正沿著“生本教育”理論的指引,行走在尋“未來教育”之根的道路上。著力營造一個飄逸著濃郁書香的校園,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自由、和諧、情智共生的希望之園。

辦學宗旨

創造高貴而幸福的人生田中的教育,即人生教育——就是把為每一個田中師生創造高貴而幸福的人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高揚“教育——開啟智慧、養育精神、燦爛生命”的信念之旗:
1、教育是消除愚昧、貧窮與黑暗的偉大事業,值得終身為之奮鬥。
2、教育要遵從人道、澄明人性、亮美人心、陶鑄人格、滋養人生。
3.學校應成為精神的家園,書籍的王國。
堅守教育信念,讓學子因教育生出人性的芽,長出人情的葉,樹起人格的骨,開放靈魂的花,結好人生的果。

辦學特色

藝術教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教師編排的節目年年在各級比賽獲獎。經常代表市參加全省中小學生文藝調演,其中,舞蹈《祝壽》獲得文化部等13個部委的聯合表彰,獲得優秀節目獎。少兒京劇《智斗》獲得江蘇省中國小戲曲調演一等獎。歌伴舞《海娃的歌》獲得省一等獎。《三峽的孩子愛三峽》獲得省首屆校園新歌大賽一等獎。話劇《流淚的康乃馨》獲得全國“四進社區”文藝調演一等獎。校合唱團多次獲得省合唱比賽一等獎。每年我校的學生在各級各類藝術比賽中獲獎都在600人以上。參加省、市、區各類文藝演出每年都在十場以上。近幾年來,我校積極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現在已經成為全市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化雙語學校。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國小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