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團山村地處雲南省建水縣,位於建水城西13公里的西莊壩子邊沿的瀘江河南岸,323國道附近,與石屏縣相接,距離石屏縣城41公里,個(箇舊),碧(碧色寨)石(石屏)鐵路從村口穿過。
歷史由來
雲南的漢族無論在當地居住了多少代,總被人問及祖上從何而來,團山村也不例外。聽說早年團山村並不存在,直到明洪武年間,江西鄱陽縣一位名叫張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臨安(建水),看中了縣城外土地肥沃、風俗醇美的張寶石寨,於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孫,方成為巨族。
張福的到來一定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觀念,使他們紛紛走出家門,在外為官、經商、開礦,依靠不斷的創業實現資金的積累,最終修築了一個個殷實的宅院,怡然自得地構建出一個與世無爭的小城池。
民居特色
建水團山村歷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團山至今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紀滇南鄉村的特色風貌與社會人文環境,村中現存的古建築由傳統的漢族青磚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漢彝結合的瓦檐土掌房三類建築組成。被稱為“擁有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而入選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名錄。
團山民居的布局和裝飾與江南民居有相似之處。所有建築一律坐西朝東,屋面為青瓦,白灰粉飾外牆,青磚作牆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大門多在主體建築一側,通過形狀不一的過道,到達主體院落,有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平面布局包攬了雲南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馬轉角樓"等主要形式。
著名的張家農園是張氏後人張漢庭的私人住宅,為團山民居的主要代表,房屋建於清光緒31年,由一組一進院、一組二進院和花園祠堂組成。前院是花廳,院內鋪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後院是長輩生活起居的正房。花園祠堂在大門左邊,庭院寬敞,中間有水池,祠堂坐落在十幾級台階的高台上,莊嚴典雅。如今祠堂的功能已變成了國小校的教室,祠堂的敞廊是孩子們課餘嬉戲的好地方,陳年的祠堂里洋溢著生氣。
團山民居各戶人家的宅院築得緊湊舒適,尤以梁棹窗欞間的精細木雕著稱。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動物姿態、植物紋樣、幾何圖形,都根據各種形體採取不同的雕鑿方法,穿漏與浮雕相結合,面面俱到,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那份氣派,埋藏著主人家發財之後對"儒雅"的崇尚。
除木雕、磚雕、石雕外,彩繪書畫也是裝飾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楹聯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樓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繪書畫,足以顯示主人家書香世第的文化氣息。
這些詩詞楹聯大多是勸善說教之文:"大啟萬年新世界,恪遵百忍舊家聲","內言不出外言不入,周旋中規折旋中矩",字裡行間,蘊藏著一種從容的人生態度。鐘鳴鼎食的家族並不期望子孫碌碌無為地寄生。幾百年來,張家16世一直以"百忍"作為家訓,家風良好,子孫中好學上進的人很多。整個家族還以寬闊的胸襟造福於當地,捐資鋪設村街路面,營造寨門,修繕廟宇,開鑿大井解決飲源,以及建設"民安橋"等。
團山村現保存完好的漢族傳統民居和古建築有21座,它們都已經被編了門牌號,成為無數戶人家共同擁有的家園。團山村的後人們就在這令人羨慕的老宅內過著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歸來,因為這些燕子也把它們的家築在了雕龍畫鳳的檐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