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廬江堂何氏世系一
一世祖:允公,字子信。系韓國王室貴族,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安王被俘。允公攜妻兒逃跑至安徽省廬江縣。擺渡時,遇秦吏詰問姓氏,指河為姓,幸免於難。為何姓始祖。生二子:長子隆、次子冉。二世祖:隆公,字子孟。秦滅韓後隨允公外逃。
三世祖:騭公,字雍佰 生子:信。
四世祖:信公,字亞仲。漢惠帝四年庚戌歲(公元前191年)舉孝廉。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因參與誅呂有功封縣尹。汗文帝時封車騎都尉,後升為河江太守。妣王氏封都夫人。生二子:長王鹹,次庶。
五世祖:庶公,字自修。生於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妣王氏,繼妣趙氏,生五子:贊、成、大、業、是。兄弟五人均為郡吏。
六世祖:成公,字佰爰。生於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漢文帝丙子歲(公元前165年),十七歲舉賢良,擢升博士員。漢景帝丁亥歲(公元前154年)拜江都王相。漢武帝建元四年甲辰歲(公元前137年)拜治粟都尉。死後贈安都侯。妣左氏,繼妣張氏,生一子:果。
七世祖:果公,字長盂。漢武帝元光丁未歲(公元前134年)策授博士。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車騎將軍。漢昭帝四年(公元前83年)拜太中大夫,封平陽侯。妣肖氏,繼妣張氏,生三子:金乾、承乾、比干。
八世祖:比干公,字少卿。漢武帝時任廷尉,辦案公道,濟活者數以千計,獄無冤囚,深受民眾擁護,後遷丹陽都尉。妣張氏,繼妣黃氏,共生十子:玉、金、欣、壽、逸、尚、元、詔、統、武。
九世祖:壽公,比干公第四子。漢宣帝時(公元前73年-前49年間)任大司農,蜀都太守。生子:武、顯、競、戩。
十世祖:顯公,壽公次子。任京輔都尉,居蜀郡郫縣。生子:鄢。
十一世:鄢公。漢光祿大夫。居陝西平陽。生子:寵。
十二世:寵公。濟南都尉,漢光武帝建成十三年(公元37年)進爵平始侯。生子:敞。
十三世:敞公,字文高。曾任侍御史,漢章帝時為汝南太守、尚書,漢和帝時為御史大夫,五官中郎將。敞公為官清廉,不畏橫勢,敢諫爭。東漢和帝時(公元89年)幼主臨朝,敞公敢於匡正綱紀,京師稱其正。生子:豹。
十四世:豹公。東漢時任少府,遷任城之樊邑(今山東省濟守縣內)生一子:休。
十五世:休公,字邵公。生於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東漢靈帝時為諫議大夫。精研《六經》、作《春秋解詁》、注《孝經》、《論語》、又以《春秋》校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又與其師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世稱《公羊》為《何氏學》。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逝世,終年五十四歲。生二子:晏、昌。
十六世:昌公(三國時人,事跡不詳)生子:楨。
十七世:楨公,字元千。魏明帝太和(公元227年-232年)初征授尚書,入晉為光祿大夫,幽州刺史,由任城遷居潛山(今安徽省潛山縣)生三子:惲、勖、龕。
十八世:惲公。晉武帝時(公元265-290年),官至豫州刺史丞相,生二子:睿、曾。
十九世:睿公。晉朝時安豐太守,生子:充、準。充為驃騎將軍,累遷尚書令,輔幼王正色,諡文穆。
二十世:準公,字幼道。妣吳氏,其女為東晉穆帝(公元345-361年)皇后。準公不應仕,唯修佛塔,誦經念佛。追贈光祿大夫,封晉興侯。生三子:淡,放,澄。
二十一世:琰 公,妣黃氏。曾任南康太守。生二子:元度、叔度。
二十二世:叔度公:妣袁氏。曾任大常卿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生子:佟之
二十三世:佟之公;妣郭氏。官任驃騎司馬遷兵部尚書左丞。生子三:昌寓、朝隱、朝晦。
二十四世:昌寓公。官任吏部尚書,生子:敬蓉。
二十五世壕慈毓?e?釷稀9偃衛舨可惺椋??櫻褐???SPAN lang=EN-US>
二十六世:之元公。南北朝時,歷事南朝的“梁”,“陳”二朝,幼好學,有才思,梁武帝肖衍曾予召見,後任楊州議從事史,轉主簿,信義令,安西刑獄參軍,景候亂時,任南梁州刺吏,北巴西太守。梁敬帝冊為司空府咨議參軍,領記室,後為中書侍朗,陳朝宣帝大建八年(公元576年)為陳中府功曹參軍。後遷咨議參軍。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軍攻陷京城建康,之元公乃移居常州之晉陵縣(今江蘇省武進縣)居住。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家中逝世。生子:伯典。
二十七世:伯典公。居晉陵;(今江蘇武進縣板鄉何墅村),生子:煥、炯。
二十八世:煥公。以母疾疾棄官。時值隋末亂世,客居閬川(今四川)唐時由國子起家,官至刺吏。生子:原粹。
二十九世:原粹公。客閬川;從虞世南學成而歸,值母喪結廬守墓,極盡人之孝。人稱“何氏世孝”。生子:昌期、昌運、昌浩。
三十世:昌期公。寄籍山陽。 唐玄宗時以武功拜千牛衛將軍,與杜甫交善,有《游將軍山林》之作。生子:邕、凱。
三十一世:邕公。以母賜第居長安,應詔入大學。唐肅宗時任少府與杜甫友善。種榿樹數百株於和川官邸,不二、三年成林,時值歲歉,薪貴如桂,米貴如珠,而邕獨無虞,生子:蕃。
三十二世:蕃公。和川人,尊母至孝,每歲一歸省親,不許間二。朝居大學士,生子:堅。
三十三世:堅公。與韓愈友善。生子:弘恭、弘俊、弘倫。
三十四世:弘倫公。生子:繼源。
三十五世:繼源公。字清煌。妣黃氏。生於唐憲宗天佑丁亥年(公元807年)歿於唐武宗會昌甲子年(844)生子:堅文。
三十六世:堅文公,即千十郎。妣朱氏,生四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
三十七世:堅文之子大郎。諱稟。字伯一郎。科名一郎。賜進士文林郎。任神福建寧化縣尹。原籍江南廬州府廬江縣。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壬子歲三月十九日。歿於宋太宗淳化三年辰歲(公元992年)享壽一百零一歲。原葬岩前,後葬冷洋。
妣顏氏,生於唐昭宗在順辛亥年(公元891)四月初八,歿於北宋太宗大平三年戊寅歲(公元928年)十月十三日。同夫葬。生子二,福郎、二郎。
繼黃氏。稱大娘,誥封宜人。生於乾寧元年(公元894)十月初九。歿於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十二月十八日,享壽一百零二歲。葬岩朝湖塘。遷葬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羅裙鋪地形。生子五:三郎、四郎、五郎、六郎、八郎。(註:福建武平縣象洞何氏族譜(九六年版)載:黃氏祖妣卒於宋太宗大平興國四年,享壽86年。葬在武平岩前磊埔鄉,回龍岸艮山兼醜。原墓碑:廬江何氏墓。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重修,墓碑是:廬江何母黃氏墓。清康熙壬子歲冬月再修。當地人的孝證應更可信。因此以下黃母所生子女均採信該譜所載內容,與我們的老譜有所出入)。
繼鄧氏,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乙卯歲(公元895)八月十八日,歿於後周太祖顯德甲寅年(公元954年)六十三,與夫同葬。生子三:長七郎、次九郎、三十郎。
廬江堂何氏世系二
三十八世:大郎長子三郎。生於後梁乾化二年壬申歲即公元912年。遷居長汀縣河田開基。妣曾、李郭氏,生子:友忠、友全、七郎。大郎次子四郎。生於後梁乾化四年甲戌歲即公元914年。遷居赤岸開基。妣羅、劉、黃氏。生子:二十郎。
大郎三子五郎。生於後梁德三年癸未歲即公元923年。歿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歲(1007年)遷乳洋劉坑。妣鍾氏三郎,誥贈淑德孺人。生子六:長子九郎(夭)。次子十郎,字昌黎、諱先,乙卯生,任贛州推官,子孫在贛州廣昌、會昌、於都等處。三子十一郎,子孫散居廣東程鄉(今梅縣區)松源。四子十三郎,遷居江西吉安白鷺洲,子孫分居湖南桂陽縣。五子十六郎,字萬盛,子孫分住廣東大埔、興寧、 梅縣區、蕉嶺、松源、福建上杭、武平等處。六子十七郎,字蘭圩,子孫徒翁及上杭來蘇,墓在武不冷洋。
大郎四子六郎。生於唐天成元年丙戌歲即公元926年,遷居廣東海豐。妣黃氏,生子五: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
大郎五子八郎。字章萬。生於後唐長興三年壬辰歲即公元932年。遷居廣東河源,妣李氏,生二子:三七郎、四七郎。
大郎之女仙姑。生於後晉高祖元福二年丁酉歲(公元937年)十月十四卯時。誕前三日,滿屋異香,彌月而不散。孩提時質根聰猛,性卻醇孝,趨圍問安外,惟靜坐岩中,以參無竊。不飲酒,不菇葷,辟南岩修貞養性,知過去未來之事。當時人不知共名,稱為仙姑。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歲(公元1086年),仙姑一百五十歲,坐化於乳洋劉坑大郎公世孫六一郎家終壽。臨死之時沐浴整衣,道服端坐,含笑自若。而半空中有鼓樂聲,如引導者焉,袢雲繚繞玄鶴飛翔。姑題詩騎箕歸閬苑乘轉清虛,愧質雖難待,精魂只自知,葬乳洋乾湖塘龜形肩井穴。
註:本地老譜在大郎公欄還載大郎另五子即:顏氏所生大福郎、二郎,鄧氏所生七郎、九郎、十郎。武平象洞何氏族譜無記載,大郎公遺囑詩亦未提及此五子。且按老譜所記其出生年份疑點甚多。如大福郎(即一郎)出生於923年,比五郎還後一年。七郎(康定庚辰年)和九郎(嘉歷丁亥年)的出生年號經查無此帝號。疑為後人誤記。但老譜已載,亦抄錄於下,供後人考證。
大郎之子大福郎。字萬明。生於太平癸未歲(即公元923年),徒江西信豐黃田岡。妣劉氏。同夫葬白石崗龍形。
大郎之子二郎。字章茂。生於康熙丙午歲即公元926年,遷程鄉(今梅縣區)。
大郎之子七郎。字名海。生於康定庚辰年。葬永定樟坑尾龜形。分派信豐源石背。
大郎之子九郎。字朝洪。生於嘉歷丁亥年。分派潮州南左廊,又往信豐石背、南康牛梘頭。
大郎之子十郎。字昌黎。葬岩前坑口燕子形。分派岩前象洞司。配夏氏。
三十九世:五郎之子十六郎。諱義元,字萬盛,號景行。生於北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子歲(公元966年),歿於鹹淳辛未年十月十三日。葬於象洞園山生蛇掛樹形。妣潘氏三娘,生於北宋大祖乾德五年丁卯歲(公元967年),歿於北宋仁宗慶曆八年戊子歲(公元1048年),葬於乾南寨背大丘角筠竹山。生子二:長念八郎,字桂榮,住大浦里村。次三十郎。繼李氏,生於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歲(公元990年)。歿於北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已歲(公元1065年)。葬同夫墳。生子三:長念七郎,字桂遙,住廣東大浦縣,遷興寧;次十八郎,字桂進;三念四郎,字陽羨。
四十世:十六郎之子三十郎。諱先聲,字桂宗,號念三郎,生於北宋真宗景得元年甲辰歲(公元1004年)。任司官。原葬冷洋坑。遷葬上杭來蘇鄉中都下坑仙人按劍形壬山丙向。妣王氏十三娘,生於宋真宗祥符七年甲寅歲(公元1014年),葬峰背大龜趕小龜形。繼潘氏二娘,與王氏共墳。二妣生子六:長六一郎,字秀標;次六二郎,字秀林,分派定南天華司;三、六五郎,字秀龍,分派吉安府萬安縣;四、五七郎,字龍,分派江西省袁州府。五、五六郎,字秀揚,分派湖北;六、五四郎,字秀梅,徒泰和竹頭高。
四十一世:三十郎之子六一郎。諱進朝,字秀標。生於北宋仁宗天聖四年丙寅歲(公元1026年)正月初四。妣范氏、繼吳氏、繼賴氏。
范氏生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歲(公元1032年)。歿於北宋神宗元豐八年乙丑歲(公元1085年),同夫葬。生子三:長伯一郎,徒嘉應州(今梅州)程鄉縣(今梅縣區)分布松源、上杭廬豐、橫崗定塔等處。次伯四郎,字章伸,遷象洞何坊,洋貝水寨子歧嶺下;三伯九郎,留居上杭中都蛟騰六十地。
公妣在何仙姑逝世後,於宋哲宗元佑元年遷上杭中都蛟騰村六十地棗林,成為上杭開基祖。葬於上杭羅坑。永樂十年遷葬下坑仙人按劍壬山丙向。
四十二世:六一郎之子伯一郎。諱發伯,字章萬。生於北宋仁宗至和乙未年(公元1055年)二月十八日。由上杭來蘇遷廣東潮州程鄉(今梅縣區)松源。葬平園寨背大坑邊蛇形。妣雷氏、曾氏;生九子:
千一郎:字先琪,居松源,其一孫遷翁源。
千二郎:字先瑞,復居上杭廬豐棉村。子孫有遷長樂、翁源。有裔孫何崇乾僑居美國伊利偌斯州。
千三郎:字先珍,分派龍南縣羅圍,又遷上杭棉村。
千四郎:字先佩,分派吉安龍泉烏泥坑。子孫又分居梅州鎮平(今蕉嶺)、湯坑新村陂角,松源中崗。
千五郎:字先珠,分居南康何西坑。
千六郎:字先琳,分居鎮平(今蕉嶺)後開派湖廣等,其中何煥喜等居台灣桃園縣。
千七郎:字先玢,復居上杭廬豐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