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大天池

廬山大天池

位於廬山西北的天池山頂,池呈長方形,池水碧悠,光靈如玉。池原為天池寺內放生池。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東晉僧人慧持創立,舊名峰頂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太祖賜名“天池護國寺”。明成祖敕“天池萬壽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禪寺”遂為匡廬首剎,後寺廢。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名文殊台,台為石木結構,兩層。下層為石室五楹,有門窗,可充住室。上為手頂,即稱為台。登台眺望,山巒突起,群峰相連,遠波明滅,極富野趣。是觀察佛光的最佳處。台東一亭,名“斗姆亭”,又稱“老母亭”。始建於明代。石混凝土結構,圓形攢尖頂。橫額有“相望祖庭”篡刻。立柱上有隸書對聯“琳宇剩劾灰法蒙莊嚴留佛座,瓣香臨危澗新亭結構護仙盒”。

廬山大天池廬山大天池

概述

登上廬山西部海拔900餘米的天池山頂,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門澗,東瞻佛手岩,西眺白雲峰。

詳細內容

二水縈迴,四山豁朗。此處原建有天池寺,現已廢。但原寺前呈長方形的水池,仍碧水悠悠,光靈如玉。 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文殊台。現存之台為石木水泥混合結構,石室五楹,上有平台。登台眺望,山戀突起,群峰相連,遠波明來,極富野趣。尤其是月色朦朧之夜,閒坐檯上,眼前深谷中經常會出現點點如同燈光般的亮點, 由少漸多,時大時小,時聚時多,時隱時現,閃閃爍爍,人稱“佛燈”。宋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就曾於一個月暗星稀的夜晚,臥此台上,看到了這樣的奇異景象,並以詩記之:“老夫高臥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 天池山脊上聳立著一座寶塔,塔四周布滿了漫山遍野的青松。微風起時,松濤起伏,它頗似一桿乘風破浪的船桅,蕩漾在翠波碧浪之上。塔為一閣式石塔,五層六面,高20餘米,始建於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現塔系公元1927年,唐生智募資易地重建。塔內藏有銀佛像、宋幣及水晶珠子等文物。 和塔平列于山脊的另一棟外觀粗壯、輪廓呈現圓形、傘頂的佛殿,名圓佛殿。塔西有一石質方台,名天心台,為林森所建。台下有碩大臥石,平滑如鏡,上鐫“照江崖”字樣。 龍首崖之險、凌虛閣之雲、文殊台之佛光,堪稱大天池“三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