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益中學

廣益中學

梅州市梅縣區廣益中學創辦於1913年,是區一級學校,曾為北美浸信會(基督教)所辦的教會學校。

基本信息

簡介

科學館科學館
梅州市梅縣區廣益中學創辦於1913年,已有90多年歷史,曾培養了鍾惠瀾梁春廣兩位院士。是區一級學校,現有教職工120人,其中專任教師98人(高中教師46人,達本科學歷的有26人,占57%,正在函授的有12人,國中教師52人,有本科學歷的3人,正在函授本科的有5人,全部學歷達專科以上);有中學高級教師7人,中級教師45人,全校國中18個教學班,學生900多人,高中12個教學班,學生600多人,全校學生共1500多人,校園占地60多畝,校舍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專用課室30間,實驗室10間,電腦80台。
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籌資400萬元,建起了教學樓和科學館,學校教學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1997年復辦普通高中以來,連續幾年高考均取得較好成績,中考完中類名列前茅,十年來師生中無違法犯罪,教師愛崗敬業,學生積極向上,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多年被區政府評為先進單位,被區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目前學校的發展主要是受經濟制約,科學館剛落成,設備設施尚需完善,還沒有獨立學生宿舍、圖書館。但我們有信心,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積極發動各方面的力量,不斷完善學校的各項建設,加強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廣益中學辦得更好,教育教學成績再上一個新台階。

歷史沿革

萌牙期

廣益中學梅州市廣益中學

現在的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的廣益中學是廣益女子中學。 早在1904年,廣益男校已開始招生;廣益男校現在為梅縣區人民醫院寬婉醫院(泰康路口),1949年後,中國大陸撤銷男校、女校,實行男、女合校,廣益女子中學便改為廣益中學。廣益男校從此成為別人的產業。 但無論廣益男校、廣益女校,都是北美浸信會(基督教)所辦的教會學校。
1904年,廣益男校已開始招生。 至於女較,直到1911年才萌芽。起初是汲平如牧師娘米如玉女士(mvs.Linwi milren Sillin)邀請幾個婦孺到她位於挖子裡(後改名為華紫里)的家中學習認字和手工。當時甘武牧師娘(mrs.Scong Campbell)也有參與。1915年左右甘牧師夫婦的千金甘棠蔭姑娘(miss.louinc camptell)也加入了教師的行列。
女校的開辦和發展比男校落後許多年,所遭遇的難度也比辦理男校多。其原因不難理解。二十世紀初葉,婦女的地位仍然低微。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深深紮根人心。男孩子求學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的出路若非政界便是教育界,在本地做小生意或到南洋經商的也不少。女孩子的命運便是結婚生子,事奉翁姑,料理家務。此外,客家婦女還要下田耕種,負責勞力的工作,用不著知書識字。不僅如此,另方面還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牢牢地寵罩著她們。
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北美浸信會的宣教士陸續來到嘉應客屬地方。他們帶著基督教的文化背景,認為男女應該平等,女子也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她們便想辦法著手鬆土的工作。萬事起頭難,但她們並不氣餒,兩年以後,即1913年,已有十八、九位年齡程度參差不齊的婦女在這雛型的女校就讀。可惜在這最初的幾年,除了一張汲牧師娘和一位華人助理並五個女孩子的合照以外,並沒有留下什麼歷史痕跡。

成長期

比較正規的學校,約在1920年開始。那時由甘棠薩姑娘正式接棒負責開始有中學。當時學生的人數已增加到三十多位。及至1925年,更增加到150位。其中四十二位是中學生。在這時期,先後又有何毓華姑娘(miss Qnna fosten)和孫姑娘(miss Eada mason)到來幫助教學工作。何姑娘曾留下這樣的記述:“女校的光景實在令人鼓舞。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反基督教運動,嘉應州(今梅州)亦不免這種浪潮的衝擊。學校內也隱藏著一股反對的暗潮。但學校仍可以上課,不至於關門。”
1924年第一屆中學畢業生產生了。有的走到社會服務,有的留校任教,極受地方人士歡迎;更有五位往上海升讀大學,轟動一時。初步達到了創辦女校服務社會的宗旨。相信許多校友仍深深記得守在母校一座校舍大門口的“廣能施教育,益可及嬋娟”的對聯。廣益女中,可說是開了兩廣及江西女子辦學的先河。

茁壯期

及一位婦女,人家稱她為王先生娘。她是一個寡婦,帶著兩個女兒艱苦度日,但她頗有見識,思想開通。當廣益女校招收學生時,她毫不遲疑將兩個女兒送去上學。她們就是後來知名度高的王純懿女士(miss stella wang)和王純精校長(miss Lillian wang)。
王家姊妹聰明伶俐,成績出眾,從國小一直讀到中學畢業。後來更赴福建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升讀大學。一九二九年,純懿女士大學畢業以後回到梅州。那時公眾人士對女子受教育的看法已有改變,甚至認為廣益女中最好由一位華人女子做校長,於是水到渠成,一致推舉純懿女士(大家尊稱他為純懿先生)擔任校長職。兩年以後妹妹純精女士亦畢業回來,剛好純懿先生打算赴美國進修碩士課程,校長一職由純精女士(大家尊稱他為純精先生)接任,一做便是十幾年。純懿先生回國後則應聘在她母校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教。
王純精先生執掌校長以後,各方面更上軌道。她多才多藝,個性活潑,學識淵博,能彈善唱,又能操好幾種方言,精通文理各科。在實驗室內親自製作各種動植物標本和許多實驗用的顯微鏡片等。她終身沒有結婚,秉承基督教的精神有教無類,服務社會。
1930年代中期,學校經歷一段艱苦的日子。1934年至1935年,由於政治情況不穩定,註冊人數急跌,由150人降至100人左右。1936年,又因經濟問題,學校的師資和設施等沒有達到省政府教育廳的標準,為了縮小開支,不得已停辦中學,註冊人數再次降為60人。
期間,有兩年之久王校長在燕京大學進修碩士課程。校務由張碧玉校友(miss Ruth Chang)代理。張姑娘除了日校以外,更兼辦夜校,使鄰近鄉村的婦女在完成一天辛勞的工作以後可以來上課,即客家話俗稱“打夜學”。此時,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號召全國各地注意日常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刷新。張姑娘亦回響這種運動,編排學生分隊到鄰近鄉村宣傳新生活的意義和重要。
1939年,汲平如牧師夫婦的女兒汲儒真姑娘(miss Qlice Silfsin)在美國學成以後回來她的出生地梅州加入宣教士的行列,使廣益女中注入新血。她精明能幹,教學認真,不計辛勞,成為王校長的好同工,好助手。
王純精校長進修回來以後,正式向省教育廳申請註冊。她停辦初級國小,重新開辦中學,逐年加班,終於達到了六年整全的中學。
在這幾年間,學校不斷籌款,準備擴建校舍。校友們和地方人士都盡力捐助。等到籌足一定的數目,便開始施工。王校長與她母親輪流監工,同學們則在課餘幫忙鋤地、挑沙、擔瓦等工作。經過幾許努力,1941年,新校舍終於建成。二樓為禮堂,樓下則用作辦公室和課室。新校舍落成典禮請到當時兩廣(廣東廣西)的教育總督學蒞臨致詞。到會嘉賓約有八百人之多,極一時之盛。
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本侵華,以後節節進攻,戰事日益擴大。幾年後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時期,人心惶惶,幣制貶值,物資缺乏,生活維難,南洋錢中斷,許多家庭不得不叫女兒停學。另一方面,日軍進逼,許多地區淪陷,梅州為山區,倖免日軍占領。於是,沿海難民如潮湧至。其中有些家境比較好的家庭將女兒送來女中求學。於是,七、八年來,學生人數一直維持110人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