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2米;小枝無毛,皮孔不明顯。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8厘米,寬1.8-3厘米,先端銳尖,稀短漸尖,基部漸狹成楔形,全緣,欖綠褐色,表面有光澤,背面色較淡,中脈在表面凹陷,在背面隆起,側脈18-20對,在表面明顯,在背面隆起,至葉邊緣網結,網脈明顯;葉柄長8-10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軸長4-5厘米,被短柔毛;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有睫毛,脫落;小苞片2,著生於花梗近中部;花梗長2-3毫米,被微柔毛;花萼杯狀,直徑2-3毫米,疏被柔毛,裂片近圓形,具睫毛;花冠短鐘形,被毛;雄蕊10枚,不伸出花冠外,花絲無毛,花葯基部近囊狀;花柱長約2毫米。蒴果扁球形,頂部凹陷,高約14毫米,直徑約18毫米,外果皮木質化;每室有種子12-14枚;種子近卵圓形,壓扁,長約2毫米,寬約2毫米,具縱條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約600米以上的山地。
分布範圍
分布廣西、廣東、貴州、雲南。
主要價值
【功 效】:散瘀消腫,通經活絡。
【主 治】:用於跌打損傷,金傷,閃挫傷以及各種外傷所致疼痛,手足拘攣,瘀血腫痛等症。
【性味歸經】:甘、苦、澀,涼。肝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廣東陽春縣民間反映葉和根有毒[A-8]。小鼠腹腔注射20g/kg葉的水提取物,1—2分鐘後活動減少、共濟失調、翻正反射消失、死亡;腹腔注射9.9g/kg莖的水提取物,2分鐘後扭體、弓背、活動減少、後肢無力、癱瘓狀,40分鐘後呼吸困難、衰竭死亡。小鼠腹腔注射1.9g/kg莖和葉的乙醇提取物,安靜伏地,10分鐘後後肢無力、爬行困難;20分鐘後失去運動能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衰竭,2小時內死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杜鵑花科·綟木亞科植物
綟木亞科,杜鵑花科的一個亞科。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中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