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漁業生態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

1、養殖水域環境容量、污染調控與環境修復技術研究 3、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 5、漁業環境污染與水產病害發生關係及防治技術研究

廣東省漁業生態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針對我省漁業生態環境面臨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加強我省漁業生態環境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立足國內外學科發展前沿,綜合套用各相關學科高新技術,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珍稀水生生物保護、環境污染效應、及環境污染調控的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為實現我省漁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保證。主要研究方向:
1、養殖水域環境容量、污染調控與環境修復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典型淺海網箱養殖漁場與養殖池塘環境污染機制,提出漁場環境風險評價指標和評估模式;研究增養殖水域環境容量、養殖容量、污染調控及修復技術;研究和開發有益微生物為主的漁業生態環境調節劑和健康水產養殖產品,並投入生產及建立推廣示範區;研究人工魚礁技術;初步研究增養殖水域富營養化與赤潮發生的關係。
2、環境污染對漁業資源和養殖種類的影響研究
重點研究重要漁場(包括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生態環境變化、水產種質資源和漁業資源變化及主要生物資源種類變化,初步掌握影響漁業資源興衰的主要環境污染因素及其來源;研究某些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漁用藥物對主要水產經濟種類的影響效應,掌握污染物對水產經濟種類各生長發育階段產生影響的閾值濃度、急性致死濃度和安全濃度,掌握其在水產經濟種類體中殘存的半衰期及生物學半保留期,為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水產品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3、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
研究、改進和充實漁業水環境、沉積環境和生物環境常規監測技術,建立規範的漁業環境常規監測技術體系;研究漁業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漁業環境生態風險評價指標與綜合評價模式;研究GIS技術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的套用及開發漁業生態環境地理信息資料庫;完善和建立貝類毒素PSP、DSP、ASP和西加毒素的HPLC檢測技術,並套用於赤潮監測。
4、漁業生物多樣性及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的研究與保護
研究南海區漁業生物多樣性及優勢種組成的變化趨勢;對於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漁業資源種群進行遺傳多樣性評價;研究中華白海豚和小型鯨豚類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和分布狀況,重點研究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與分布的變化、人類活動對其行為的影響等。
5、漁業環境污染與水產病害發生關係及防治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環境污染與養殖海水魚類細菌病及病毒病、養殖對蝦病毒病、養殖鮑魚病害及其它經濟貝類病害發生的關係;研究養殖蝦類病毒病的垂直傳播及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魚類和貝類病害快速診斷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