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仁化縣麻塘村

廣東省仁化縣麻塘村

麻塘村是一個較大的自然村位於廣東省最北的仁化縣丹霞街道辦,離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世界紅石公園)18公里。麻塘村西部近鄰仁化縣董塘鎮,北鄰赤石徑水庫。全村具有8個村小組,姓氏分別為譚、劉、許、李、馮、曾、梁、黃、鄭、等等其中譚氏最多歷史最悠久。麻塘譚氏劉氏歷史可追究至宋朝宋真宗年間,以譚伯倉為始祖的八朝後裔繁多且人才出眾多數為祖國棟樑為祖國的強大做出來偉大的貢獻。

行政區劃

據明代仁化縣誌 記載麻塘屬平山都西鄰石塘都十里。中華民國(1912-1949)仁化縣麻塘,獅井,高宅,郎田等地組成的以麻塘為行政中心的獅麻鄉鎮。1985年-至今麻塘村。

經濟概況

村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93畝,山林面積約6419畝,下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13人。村委會西北部緊接赤石徑水庫,水利資源豐富,盛產優質油粘米和四大家魚,是有名的漁米之鄉;2016年農村人均純收入6900元。

麻塘村經濟基礎較薄弱,沒有工業,村民經濟來源少,除務農外,主要靠青壯年外出務工賺錢。村集體收入少,是省級貧困村委會。麻塘村人民熱情好客,吃苦耐勞,民風純樸,人民安居樂業,是仁化有名的平安村和農機安全村。

歷史文化

烏石橋(在今麻塘河上)成化年間平山都民李繁譚世用等建譚承昭重修。

皈橋(在今麻塘河農場)成化年間平山都民譚彥淳建男全用重修。

百甲橋(在今獅井八甲村)正德年間平山都民譚金用等重修。

下園橋(在今獅井下園村)成化年間平山都民譚彥淳等建。

皈依寺(在今麻塘農場解放後拆建麻塘農場行政大樓)洪武年間創成化年間耆民譚彥淳蒙康譚恴譚奇鈺等重修,皈依寺遺址為兩株百年木棉樹其左右兩側。

風景名勝

仁化縣古樹群保護樟樹古群,保護地點仁化麻塘村,數量80株其中80%均為上百年壽命,範圍分部四至:東至譚寶森家邊南至福祖廟西至譚寶坤家邊北至譚富寶家邊,2014年10月劃入仁化縣重點古樹保護對象。
仁化縣譚氏大宗祠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年歷史,每逢春節,清明都會有不遠萬里的譚氏後裔前來拜祖。

著名人物

宋朝人物

譚伯倉宋朝戶部尚書,伯倉後裔省內有仁化,英德,樂昌,始興,四會,高明,開平等。全國分部有香港,澳門,四川,湖南,安徽,江西,廣西譚氏祖公。

伯倉次子譚朝用宋朝進士麻塘譚氏公,部分後裔北朝宋遷至樂昌五汪平富等。

伯倉次子譚朝政宋朝進士麻塘譚氏祖公,原來葬於麻塘龍麻塘山上後被次子連夜遷至樂昌。

智宗公譚朝政次子,麻塘譚氏開基始祖現安葬於麻塘龍麻塘山。


例貢

譚鏜嘉靖四年援例入監。

譚關應嘉靖二十五一年貢任浦城縣縣丞。

譚見龍應嘉靖十五年貢任閩縣主簿。

譚用應嘉靖二年貢任福建福清縣主簿。

譚曜應嘉靖六年貢任湖廣遠安知縣。

譚仁才應正德元年貢任台州府照磨。

譚玉應正德七年貢任廣西永安州知州。

譚尚周正德二十年貢任貴州案察司照磨。

譚紋應成化十二年貢。

譚政應成化二十年貢任江西案察司。

譚昭應景泰四年任湖廣案察司。

譚舉應天順一年貢。

譚雲應天順八年貢。

譚悳應正統三年貢任江西玉山縣縣丞。

譚琦應正統七年貢任廣西柳城縣縣丞。

譚鐔應正統十三年貢任廣西。

清朝時期

巴渝神君譚懋學康熙三十四年進士,康熙五十年任巴縣知縣。

父譚兆燕子譚廣倫夫子登科。

譚兆燕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殿試金榜,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