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發展史
1953年秋,華南文藝學院、中南文藝學院和廣西藝術學院的美術系、科合併後形成廣州美術學院的前身中南美術專科學校,
原校址在湖北武昌。 1958年,中南美專遷至廣州。同年8月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
1969年,廣州美術學院與廣州音樂專科學校、廣東舞蹈學校合併為廣東人民藝術學院。
1978年2月恢復廣州美術學院原有建制,開始向全國招收研究生。
1982年具備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全國首批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1987年開始招收外國及 香港、 澳門、 台灣地區留學生。
1998年,由各設計系、專業組成設計分院,於2004年更名為"設計學院"。
1999年成立美術專業大專、本科程度的自學考試輔導中心。
2002年成立繼續教育分院,於2004年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
2004年開始舉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2004年,廣東省教育廳批准廣美成為中國小美術教師培訓基地。
辦學歷程和體制沿革
1953年秋,文化部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中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巨觀布局,整合中南文藝學院(湖北)、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廣東)和廣西藝術專科學校(廣西)三地三校的美術系(科),創立了廣州美術學院的初始建制——“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校址武昌)。國務院任命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黨組書記的胡一川為校長,楊秋人、陽太陽、關山月為副校長。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南美術專科學校遷址廣州,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並於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學院國、油、版、雕、工藝等專業開始面向全國招收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全國首批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培養單位之一。2004年開始舉辦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005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華南地區唯一的藝術碩士(MFA)專業碩士學位培養試點單位。
1986年,學院獲準招收繼續教育學生;1987年獲準招收外國留學生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學生。2004年,學院被確定為“廣東省中國小美術教師培訓基地”。
2004年9月,學院本科教育全部遷入廣州大學城,從而形成“一校兩區”的辦學格局。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院先後有“中國畫”和“工業設計”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雕塑”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水彩畫”、“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構成學”和“古典國畫臨摹”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美術教育系被確定為國家教委(現教育部)試點單位。學科目錄調整之後的2003年,美術學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水彩畫”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辦學規模
辦學設施
學校現有昌崗和大學城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564畝,總建築面積36.25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有大量珍貴的藝 術類圖書、期刊及仿真印刷品、拓片和線裝珍本。現全校藏書量約44萬冊,電子圖書20.2萬冊,資料庫19個。學校擁有展線總長約2000米的3座美術館和1個面積1050平方米的雕塑展場。學校館藏有唐代以來各個朝代的藝術珍品和現當代佳作共1萬餘件。 據2014年4月官網顯示,學院校外實踐基地38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含29個專業實驗室)、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為學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有1個國家廣告產業園區——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1個省級研發中心——廣東省創意產業研發中心,3個戰略合作城市,14個校級科研院所,有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公司、廣東省廣美玉蘭軟裝藝術創意研究院、廣美例外品牌研究所等社會服務平台。 據2014年4月官網顯示,學院分別承接了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室內設計)、廣東科學中心(室內設計)、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公共空間及展館設計工程、2005年日本世博會中國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國家館、深圳改革開放史展陳、長沙巨型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等多項重大創作設計工程、2010年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徽章、體育圖示、火炬傳遞標誌、亞運會獎牌、殘運會會徽等52項設計工作。附屬學校
簡介:廣州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以下簡稱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創辦於1954年,是新中國創辦較早的八大美術學院附屬中專學校之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主管單位為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附中是經國家批准在全國和海外招生的省屬美術中專學校,學制三年,美術繪畫專業為廣東省美術中專學校重點示範專業;經省招生委員會批准,實行單獨提前組織招生考試,招收具有美術繪畫基礎的國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的青年,年齡不超過18周歲,三月報名,同時舉辦升中美術培訓班,四月考試,考試地點設在校本部,專業美術科考素描、色彩、速寫,文化科考語文、數學、英語、文科小綜合;學費以當年廣東省物價局批文為準;報考附中的優秀生享受獎學金的優惠。廣州美術學院附中主要為高等藝術院校培養高素質的後備生,每年為全國八大美術院校輸送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辦學以來,培養了一批知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一大批美術設計師和美術工作者。
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坐落於廣州市昌崗東路257號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有獨立的教學樓、學生宿舍和先進的教學設施,同時與廣州美術學院共享教學資源,辦學特色鮮明、設施配套、環境優美、藝術氛圍濃郁。
師資:有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全部為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級講師)13人、講師25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20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人,南粵優秀教師稱號5人。同時有廣州美術學院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參與教學,專任教師隊伍實力雄厚。
師資力量
學院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其中有著名美術家、設計家、美術史論家及美術教育家 胡一川、 關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陳金章、潘鶴、遲軻、郭紹綱、楊之光、尹國良、尹定邦、蔡克振等教授70多名,副教授130多名,講師160多名。歷任院長鬍一川、高永堅、郭紹綱、梁明誠、張治安,現任院長黎明。教師隊伍中,聚集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藝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中國各美術與設計專業學會理事等一批優秀人才。 其中在職專業教師28人,包括教授5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12人、講師8人,助教2人;另返聘教授1人,外聘教師12人;行政人員3人。有學生人數為本科生311人,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81人,研究生52人,藝術碩士8人,研修班及高修班44人。歷任系主任有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梁世雄、陳振國、王大鵬教授。 學校教師獲得過包括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全國體育美展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國書法蘭亭獎一等獎在內的數百項省級以上科研創作獎。院系專業
學校現有中國畫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美術教育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8個學院和1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本科教育設有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影視攝影與製作、藝術教育、文物與博物館學、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建築學、風景園林等25個專業,52個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有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1個專業學位點(藝術碩士)。
學校的“美術學”、“設計學”為省級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美術理論與批評為省級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繪畫”、“工業設計”、“雕塑”是教育部確定的國家級特色專業,“工業設計”是教育部確定的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美術學”等4個專業是省級特色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等2個專業是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水彩畫、雕塑創作、創作(油畫)、設計基礎——創意表達、廣告創意等5門課程被評為“十一五”省級精品課程,“廣告創意的社會責任”被評為“十二五”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空間設計形態基礎”等7門課程被列為“十二五”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範圍。
學術科研
研究機構
學院於1986年成立美術研究所,所屬美術研究室共8個:嶺南畫派研究室;設計學研究室;美術教育研究室;美術學研究室;關山月研究室;黎雄才研究室;胡一川研究室;書法篆刻研究室。
現有校外實踐基地38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含29個專業實驗室)、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為我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現有1個國家廣告產業園區——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1個省級研發中心——廣東省創意產業研發中心,3個戰略合作城市,14個校級科研院所,有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公司、廣東省廣美玉蘭軟裝藝術創意研究院、廣美‧例外品牌研究所等社會平台,
學術成果
我校教師獲得過包括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全國體育美展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國書法蘭亭獎一等獎在內的數百項省級以上科研創作獎,獲得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全國教育科學教育部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在內的多項高層次科研項目。
精品課程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院先後有"中國畫"和"工業設計"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雕塑"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水彩畫"、"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構成學"和"古典國畫臨摹"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美術教育系被確定為國家教委(現教育部)試點單位。學科目錄調整之後的2003年,美術學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水彩畫"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研究生教育有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1個專業學位點(藝術碩士)。學校的“美術學”為省級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藝術設計”、“繪畫”、“工業設計”、“雕塑”是教育部確定的國家級特色專業,“美術學”等5個專業是省級特色專業,水彩畫、雕塑創作、創作(油畫)、設計基礎——創意表達、廣告創意等5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學術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教育和學術交流。迄今為止,我校已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比利時、瑞士、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及港澳台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藝術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學校有計畫地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交流和學習,選派優秀教師出國進修、交流或從事學術研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美術設計展覽,聘請來自以上國家及港澳台地區專家來我校執教、講學和開展項目合作。
自1987年以來,學院招收培養了來自美國、秘魯、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巴西、義大利、波蘭、北愛爾蘭、荷蘭、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高棉、泰國、印度尼西亞、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四大洲18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近300名各類外國和港澳台學生。自2000年以來,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駐廣州使領館的文化教育部門開展合作。相繼舉辦了設計展覽、學術研討會、大學生設計競賽,並邀請海外學者教授來穗講學、選派師生以研修或交換生方式出國學習等交流合作活動,並與這些國家的相關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夥伴關係。
學院院已與美國加里福尼亞長灘州立大學、日本女子美術大學、英國鄧迪大學、德國柏林魏森斯藝術設計學院、奧地利林茲藝術與工業設計大學簽署了合作協定書,即將與法國阿維尼翁藝術學院和法國南部藝術大學聯盟以及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簽署合作交流協定。
學院一直堅持對中外學生實施趨同管理,同時對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識水平的外國學生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能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學院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專業創作,不少同學專業成績斐然,在各類競賽中獲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如學院2001屆一名馬來西亞的留學生的畢業作品,被評為“優秀畢業生作品”並送京展出。自95年以來,外國留學生工作辦公室每年都組織舉辦一次“外國學生作品展”,在校的外國學生紛紛積極參加,學生自己策劃展覽,使展覽辦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海外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州美術學院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國際知名的培養美術、設計類高級複合型專門人才的高等美術學府。
學校領導
姓名 職務 陳潮光 黨委書記、副教授 黎明 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 李月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黃啟明 黨委副書記、教授 趙健 副院長、教授 吳衛光 副院長、教授 王躍生 副院長 全森 副校級幹部、教授
姓名 | 職務 |
陳潮光 | 黨委書記、副教授 |
黎明 | 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 |
李月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黃啟明 | 黨委副書記、教授 |
趙健 | 副院長、教授 |
吳衛光 | 副院長、教授 |
王躍生 | 副院長 |
全森 | 副校級幹部、教授 |
學術淵源
學術淵源與傳承學術淵源與傳承
就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史言之,在粵從事過美術教育的藝術家都歷史地成為了學院的學術淵源和學術資源:高劍父、李鐵夫、馮鋼百
、 方人定、 丁衍庸、 倪貽德、 李金髮、 陳之佛、 馬采、 關良、 龐薰琹、 胡根天、 李樺、 賴少其、 鄧白、 黃少強、 黃君璧、 趙浩公、 盧振寰、 王益論、 趙蘊修、 黃篤維等。學院創建之初,是以廣東、湖北和廣西三地的美術教師、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美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一批優秀畢業生為師資主體。骨幹教師中既有接受過魯迅先生教誨的“一八藝社”成員胡一川等,又有20世紀三十年代倡導現代主義美術的“決瀾社”成員楊秋人和陽太陽,以及強調“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的嶺南畫派傳人關山月、黎雄才等。群賢薈萃的師資主體,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氣氛,使整個學院呈現出艱苦樸素、勤奮學習、嚴謹治學、結合實際、蒸蒸日上的氣象。
1953年,具有延安“魯藝”革命傳統精神的胡一川院長,強調走“文藝為工農兵,為政治”的實踐路線,因而形成這一時期學院的辦學特色;其成就集中體現在建國初期學院創作的一大批有影響的美術作品,以及1964年“廣州美術學院進京作品展”之中。1983年,學院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角度出發,提出“設計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學科發展道路,進而奠定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院在全國美術院校現代設計教育中先行者的位置。1985年,學院全力推動美術教育專業在學院的發展,主張美術教育“多能”加“一專”的培養模式,從而獲得了學院在藝術院校辦美術教育專業的“教育部試點”資格。1992年,學院明確了“美術、設計、教育、史論”四大模組的學科專業新格局,和“以教學、科研和創作為中心,以校園建設和校產開發為兩翼”的辦學方略。2000年,學院適逢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時期,積極拓展辦學空間,並探討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2004年,學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提出重點建設美術傳統學科,突出發展設計特色學科,深化美術教育探索,開拓新興交叉學科,走“外延拓展”與“內涵建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這些辦學方針和思想的提出,無不歷史地詮釋了不同歷史時代對美術與設計教育的社會要求,同時也清晰地說明廣州美術學院在各個歷史時期美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文脈。
人傑地靈、名家輩出
建校52年來,學院名師薈萃。其中有學院創始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胡一川,著名版畫家黃新波,美術教育家楊秋人、陽太陽,中國畫大
師關山月、黎雄才, 水彩畫大師王肇民,雕塑大師潘鶴,美術史論家遲軻、 陳少豐。還有名師郭紹綱、 姜今、徐堅白、楊之光、 陳曉南、 張信讓、高永堅、譚暢、 金景山、蔡克振、 胡鉅湛、鄭爽、梁明誠、尹定邦、黎明、趙健等。學院52年裡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美術與設計精英:林墉、湯小銘、陳衍寧、伍啟中、王玉珏、陳建中、塗志偉、司徒綿、黃中羊、王序、韓子定、王粵飛、余希洋、王習之、劉洋等。
作為全國八所專業美術院校之一,寓美術、設計、美術教育和美術史論於一體、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由眾多名家組成教學實體的廣州美術學院,已經成為華南地區美術與設計教育的重鎮;她為廣東乃至全國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美術學報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報》創刊於1979年。是廣東省高校中較早執行教育部檔案的規定出版的刊物之一。《美術 學報》(ARTJOURNAL)一直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由院學術委員會責成學報編輯部主管。《美術學報》前5期無責任人署名。從1986年總第6期開始至今歷任主編有遲軻教授、尹國良副院長、潘行健副院長、黎明副院長、張治安院長、趙健副院長。從1993年開始至今由譚天教授任常務副主編。裝幀設計為標準16開。季刊,每期20元,全年共80元。《美術學報》立足廣州美術學院,面向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和廣大美術工作者,以研究學院美術為主,以介紹社會美術為輔,是集中體現廣東美術教學、創作、科研水平的刊物,其中“美術創作”、“設計藝術”和“新中國美術研究”等欄目較有特色。主要登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幾十專業的學術論文和圖片。對美術、設計、史論的實踐和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是廣東省介紹美術作品,印製彩色插頁最多的學報。全部為彩色圖版,共80P,用進口雙面銅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達到很高的專業水準,是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極好的學術參考資料。1997年榮獲首屆全國高等院校裝幀藝術評比一等獎;1999年榮獲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整體設計獎;1999年在廣東省高校優秀學報評比中榮獲三等獎。2000年榮獲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書籍裝幀藝術評獎封面設計金獎。2002年榮獲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書籍裝幀藝術評獎整體設計金獎。2004年9月,《美術學報》(2004年)的裝幀作品榮獲第五屆中國大學裝幀藝術評獎整體封面設計金獎。2004年12月,《美術學報》榮獲“第一屆全國藝術·美術院校學報年會”評選的“全國藝術·美術院校學報年會獎·最佳封面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