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中山路,是一條橫跨廣州市東西向的主幹大馬路,毗鄰廣州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北京路,今天的北京路和中山路曾是唐代廣州主幹道,至今中山路大東門和西門口還保留著古廣州的東、西兩個城門口的遺址。
簡介
中山路,原名惠愛街,在明清時期已經是貫通大東門(越秀路口)到正西門(人民路口)之間的一條主要街道,沿街分布有廣州主要的官署衙門,如清代的布政司、巡撫部院、廣東都司等。1919年(民國8年),惠愛街拓寬改建為近代馬路,兩側興建騎樓,定名為惠愛東、惠愛中、惠愛西路。1940年代後期,原中山公路東段(東山口至楊箕)易名為中山一路,百子路、大東路、惠愛東、中、西三路和正西門以西的新路則分別被命名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1960年代,為配合珠江大橋通車,建成了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現在的中山路(東起中山一路,西至中山八路)
。
歷史
廣州的中山路象中國許多城市的傳統商業街一樣,飽經歷史的滄桑變革。根據歷史記載,越秀區是古城商都發祥地,中山四、五、六路一帶是廣州最早的商貿區。在繁盛時期,這裡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號店鋪。放眼遠望,兩旁騎樓店鋪招牌密密麻麻,老店鱗次櫛比,一派繁華商都的氣象。歷經歲月的洗禮,這裡的老字號,一度成為了廣州的代名詞。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山四、五路仍有20多家名聲遠播海外的老字號,包括建於乾隆初年的致美齋醬園,道光五年的三多軒,鹹豐末年的新以泰,光緒年間的孔旺記、滄洲腊味店、惠如樓、妙奇香,還有大學鞋店、艷芳照相館、李占記鐘錶店、新大新百貨公司、新陶芳大酒家、一樂也理髮店、華北飯店等在全國都頗有名氣的老字號。中山路上的商鋪、食肆隨著南越王國、秦、漢等朝代至今那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更新,商業歷史悠久,傳統商業、手工業豐富。
早在兩千年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廣州(過去稱番禺),攻占三年,終於一統嶺南。不久秦二世昏庸無能,終將江山送到劉邦的手中。當時任秦朝南海郡尉、統掌嶺南的趙陀侍機而動,實施民族政策,於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國。南越國存在93年,共歷五主。南越國宮署就是當年南越國五代君主居住的宮殿。御花園就是他們閒暇遊樂、舞f歌台之所。
中山路在清代是通衢大街,橫貫城廂東西以"惠愛"為名,由西門口至大東門分為十約。1919年開築道路,定名為惠愛東、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長2.491公里。1921年向東開闢大東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築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兩路共長1.735公里。後再向東修築至楊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長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為砂石或泥,1923年後陸續改為瀝青路面。西門口以西也修築了一段,因抗日戰爭停工,路面破爛不堪,被市民稱為"爛馬路"
。
建國後,中山七路西門口至高基段幾經改造及開闢、擴展,後又繼續擴延至荔灣北路,全路長1.56公里;再向西修築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長2.3公里,寬26米,於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擴寬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進行擴寬,快車道改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塊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廣九鐵路東山口至梅東路段的舊路基上建成一條平行的道路,併入中山一路,作為由西往東單向行駛。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執信路口至東川路口,長566米路段,將原來寬14米擴寬至36米的"三塊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總投資324萬元。1995年至1998年隨著捷運一號線在中山路的站場和上蓋物業的建設與開發,同時對路面進行擴寬,1999年3月前將該工程路面恢復。1998年內環路中山一路段開工,隨後中山一路進行擴寬,其中梅東路至楊箕段於1999年5月擴建完工,並建成長210米,寬16米的綠化分隔帶,成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麗新景點
。
1998年9月2日,廣州中山四路兒童公園的隔壁,原市文化局、後是拆遷工地門前,張貼著廣州市人民政府的一張通告,宣告這一帶共4.8萬平方米的範圍是“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今後未經批准不得動土。
地理位置
全長9公里,分8段,由東到西依次命名為中山一路至八路,全長約7公里。東起楊箕橋,與中山一路立交相聯,其中中山一路至農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東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北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灣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與珠江大橋相連通。沿線相互平交的道路達27條,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橋,是東西橫貫市區中心最繁華的重要道路
,是廣州市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兩旁商鋪林立,附近有北京路商業步行區及新大新、廣州百貨大廈等大商廈,還有南越王宮署、秦造船台、南漢御花園、大佛寺、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陳家祠等歷史遺址,是市民購物、旅遊的必經之地,具有極高的商業文化價值。
舊中山路道路狹窄,路邊房屋低矮陳舊,不但難於適應廣州市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州的城市形象。廣州市在中山路建設了捷運一號工程,使中山路成為路面上和地底下的通途,汽車、電車和捷運在地面上下並駕齊驅,交通方便極了
。
廣州中山路商業街
沿著中山四路、五路、六路往西面走,接二連三的是東興順購物中心、威利斯廣場、浚泰商業城。在中山三路和較場西路交匯點建了一個設備完善、規模宏大的中華廣場。在中山五路的五月花廣場是針對年輕人消費,集吃、喝、玩於一身的“一站式銀座商場”。
中山路還散發著書香。位於中山四路42號的廣州圖書館於1982年1月2日開館,是廣州市政府主辦的公益性文化設施,是一座集學習閱讀、信息交流、展覽講座等綜合文化功能和數位化網路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公共圖書館。位於廣州中山四路與文德路交界的長興里3號的萬木草堂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著名學堂,進行了全面的修繕,修繕一新的萬木草堂免費重新向公眾開放。廣州市政府還擬將中山五路大小馬站這片舊城區內唯一尚存的成片古書院群納入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對這批書院進行復建、改造和開發,將其建設為展示嶺南建築、文化的旅遊景點。
人民公園的捷運出口綠地廣場擴展至中山路,建起像鳥巢似的上蓋,裡面有購物商場。主設計人、高級建築師袁山介紹,捷運二號線建成後,與一號線在此交匯,這裡的人流量將達每日10萬人次至之多,成為廣州市人流壓力最大的捷運出入口。為及時疏散人流,臨中山五路一側將設兩個捷運出入口,廣場還將設小坡度的下沉式廣場,由北京路商業步行街來的人流可由此換乘公車和捷運。有關部門還在廣場下規劃建設一大型地下多功能商業城,突出高檔次、多功能的經營特色,將該地下商業城建設成為一個吸引遊客遊覽購物的標誌性景點,與亞洲捷運第一站――公園前站相互輝映。通過利用在建的捷運二號線和公園前站的一號線交匯所匯集的巨大人流優勢,對人民公園廣場地下商場的開發建設,促進鄰近的中山路、北京路、起義路商業的繁榮發展。
市政府擴建中山路後,中山一路拓寬至50米,兩邊行車道各12米,兩邊的人行道各5米:中山三路至中山七路拓寬至38米,兩邊行車道各12米,兩邊的人行道各7米。現在,中山路的行車時速將由現在的20公里提高到30公里,日均車流量10.8萬輛。為確保中山路沿線的商業價值,方便行人來往,在20米以上寬的路口全部設定過街行人橫道線,路口中間劈為過街行人安全島,為方便殘疾人來往,路口人行橫道線處還設定專門的斜坡。
今日的中山路不僅商業繁華,還變得寬闊通暢,裝扮得更加美麗,成為旅遊購物的好去處。整修一新的人行道全部鋪上高檔彩色耐磨磚、進口瀝青鋪就的黑色行車道將使路面噪音減少,夏季也不再有強烈的反光。馬路旁的綠樹濃蔭,給喧鬧的都市、古老的中山路帶來大自然的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