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亮

廖明亮,(1913-1989),福建省長汀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副司令員,是河北省保定市警備區第一干休所離休幹部。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5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廖明亮(1913-1989),福建省長汀縣人。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紅軍醫院醫務人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隨八路軍115師赴華北抗日戰場,任八路軍後方醫院二所醫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隨後進入五台山抗日根據地,任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即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醫生,參與了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的籌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副司令員,是河北省保定市警備區第一干休所離休幹部。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5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1937年11月7日,由聶榮臻任司令員的晉察冀軍區成立,所屬部隊立即深入敵後,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由於戰鬥頻繁,傷亡增加,耿鎮醫務所收容的傷員從120名很快增至400多人,同時對駐地民眾一律實行免費醫療,醫療任務十分繁重,原來的規模已不能滿足收容診療工作的需要,急需擴大編制。
同年11月7日,也就是與晉察冀軍區成立的同一天,在耿鎮醫務所的基礎上,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宣告成立。醫院仍座落在山西省五台縣耿鎮。軍區任命廖明亮為院長,劉小康為政委,林金亮為醫務科長。下屬一、二兩個休養所,第一休養所設在耿鎮,第二休養所設在松岩口村。1938年2月在五台縣河西村增設第三休養所,此時院部亦由耿鎮遷移到松岩口。後來又成立了第四、第五休養所。至此,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擁有5個休養所,編制70多名工作人員,收容傷病員最多時達1632人。
在抗戰初期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的成立,使抗日軍民有了基本的醫療保障,標誌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衛勤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成立(1937年)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在周恩來、賀龍等同志領導下,舉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中國共產黨從此有了自己領導的人民軍隊。同年 9月9日,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創建了中國第一支工農革命軍,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後又建立了中央蘇區。經過4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紅軍發展到8.6萬人。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一方面軍)和後來的紅軍二、四方面軍被迫離開根據地,開始前所未聞的兩萬五千里艱苦長征。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在紅軍長征隊伍中,有來自江西、四川等地的劉小康、林金亮和廖明亮、謝銳利、馬易時、董興譜等12名紅軍醫務人員,成為後來成立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前身)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同年8月底,劉小康、廖明亮和林金亮等12名紅軍醫務人員,隨同八路軍115師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一所聞名中外的八路軍模範醫院將從這裡誕生。
——勝利完成長征開赴抗日前線(193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