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台灣導演李康生計畫在羅浮宮拍攝電影,他對 法國演員仰慕已久,想邀請他們來演出,但拍攝頻頻出狀況,期間遭遇母親病逝、拍攝受阻等重重困境,糾結於藝術創作和生活麻煩中的他內心掙扎,與片中的男女演員也有糾結,這些情況讓他心力交瘁,現實跟劇情的混淆更是造成無法收拾的荒誕後果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蕾蒂莎·科斯塔 | 明星(莎樂美) | |
李康生 | 小康導演r | |
馬修·阿馬立克 | L'homme du fourré | |
芬妮·阿爾丹 | La productrice et la reine Hérodias | |
陸弈靜 | 媽媽 | |
Samuel Ganes | Le garçon du buisson | |
Olivier Martinaud | The young father | |
François Rimbau | Régisseur | |
讓-皮埃爾·利奧德 | Antoine et le roi Hérode | |
Norman Atun | Man in the boat |
職員表
製作人 | Jacques Bidou、Marianne Dumoulin、蔡明亮、Stienette Bosklopper、Joseph Rouschop、博偉達、Michael J. Werner |
導演 | 蔡明亮 |
副導演(助理) | Matthieu Blanchard、王琮、Alice Fargier、Camille Guyot |
編劇 | 蔡明亮 |
攝影 | 廖本榕 |
剪輯 | Jacques Comets |
藝術指導 | Patrick Dechesne、Alain-Pascal Housiaux、李天爵 |
動作指導 | 菲立普·德庫弗列Philippe Decouflé |
服裝設計 | 克利斯瓊·拉夸Christian Lacroix、王佳惠、Ann Dunsford |
燈光 | 李龍禹 |
以上內容來源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臉[2009年蔡明亮執導電影] |
|
臉[2009年蔡明亮執導電影] |
|
臉[2009年蔡明亮執導電影] |
|
以上內容來源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影片的舞蹈部分“莎樂美之舞”是在一個零下五度的冰庫里拍攝,拍攝現場四周堆迭近一層樓高的大冰塊,零下低溫凍得蕾蒂莎排練時差點凍傷,但她堅持演出到蔡明亮百分百滿意為止 。
• 該片是羅浮宮第一部典藏的電影作品 。
• 蕾蒂莎在參與《臉》的拍攝工作的同時還主演舞台劇,當時她已經懷孕兩個月卻沒有告訴工作人員,蔡明亮直到坎城影展前,看見她凸起的小腹才知道原來在電影拍攝的時候,她已經懷了孕 。
• 影片開拍前,李康生為了能跟蕾蒂莎進行最直接交流積極苦練英文 。
• 蕾蒂莎·卡斯塔在開拍前大量閱讀相關文獻,充實對莎樂美的認識 。
• 在拍攝蕾蒂莎和牡鹿的一場戲時,牡鹿在現場撞破了四周擺設的鏡面玻璃,還勾破蕾蒂莎身上價值超過兩百萬台幣的衣服,甚至連平常馴養他的主人都遭受攻擊,一個晚上的場景花了三天時間才拍完 。
• 片中有一場戲需要在從來都不對外開放的拿破崙廳拍攝,戲中演員必須在裡面坐著,抽菸、吃東西,這樣才能顯得尊貴。拍完之後工作人員就開始檢討,說100年之內再也不會放任何人進來了 。
• 有一場戲要在樓上拍尚皮埃雷與芬妮,但尚皮埃雷有懼高症拒絕上樓,只好改到樓下,來回準備費時5小時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提名方 |
2009年 | 第6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提名 | 《臉》 |
2009年 | 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化妝和服裝設計獎 | 獲獎 | Ann Dunsford |
2009年 | 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藝術指導 | 獲獎 | Patrick Dechesne |
2009年 | 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臉》 |
2009年 | 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 提名 | 菲立普·德庫弗列 |
2010年 | 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造型設計 | 獲獎 | 克利斯瓊·拉夸 |
2010年 | 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美術指導 | 獲獎 | Patrick Dechesne |
參考資料: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羅浮宮決定開始典藏電影,邀請了導演蔡明亮拍攝第一部,蔡明亮以3年時間構思勘景,在羅浮宮長廊里來來回回走了三年,開始時完全迷失在數量龐大的西方繪畫和雕塑里,沒有方向,沒有焦點。每次來巴黎總被安排去逛,每次逛都想逃。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了一個人物,在那些關於宗教的繪畫裡,無處不在,以各種樣貌出現在耶穌身旁的約翰聖巴提斯,所有他最終選擇羅浮宮珍藏達文西畫作《聖施洗約翰》及聖經故事《莎樂美》為創作主題,影片由此而誕生 。
演員甄選
導演蔡明亮一開始欽點的女主角是張曼玉,導演構思角色的時候都是以張曼玉的臉作為構思,在張曼玉因劇本問題辭演後,蘇菲·瑪索、伊莎貝拉·阿佳妮等都表達了意願出演,在法國模特蕾蒂莎·卡斯塔經紀人強力爭取多次試鏡後,蔡明亮認為她的臉是觀眾可以親近的臉 ,他將古典、聖經的莎樂美改為時尚的莎樂美 ,並最終便敲定了由蕾蒂莎·卡斯塔擔任女主角 。
片中有一頭牡鹿演員來自全法國專業的動物表演訓練師的農莊,蔡明亮早在開拍前兩個月,就千里迢迢開了兩個小時車前往莊園“試鏡”牡鹿,到正式拍攝時現場更備有四名壯漢隨時“伺候”,好讓牡鹿可以隨時在鏡頭前擺出導演希望的姿態、動作、神情以及走位 。
2008年11月底,馬修·阿馬立克在巴黎巧遇蔡明亮,彼此一見如故,蔡明亮特地為馬修·阿馬立克在片中增加角色神秘客 。
片名起源
片構想源於畫師達·文西的作品《聖施洗約翰》,一幅藏於羅浮宮的畫取材自基督教的《聖經》中布道者聖約翰為耶穌洗禮的故事 。
服裝造型
劇組邀請了法國服裝設計師克利斯瓊拉夸跨刀擔任服裝設計指導,為了顯示兼具古典與時尚的角色形象,他不僅精心打造了總價超過千萬元的高級訂製服裝,還以身兼法蘭西劇院服裝藝術總監的身分,親自向劇院外借許多精緻的戲服提供《臉》拍攝 。
拍攝過程
影片於2008年11月10日在巴黎羅浮宮開機 ,蔡明亮於羅浮宮內拍攝《臉》完全沒有付場租,全片超過三分之二於羅浮宮及杜樂莉花園取景,全館三千員工同時全體動員,進行跨單位協調、勘景,館方還特派駐館消防員擔任嚮導,避免在偌大的館內展區及密道內迷路。羅浮宮內場景的拍攝期為期二個半月。2009年2月,蔡明亮返回台北,開始剪接拍好部分及勘景、準備在台拍攝工作 ;2月17日,劇組開始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搭景拍攝台北市主場景,其中淹水及下雨場景動用自來水事業處、水利工程處單位50餘人,調撥抽水機、運水車等約20輛工程車和600噸水支援,淹水戲拍完後,《臉》也宣告殺青 。
製作發行
早期宣傳
2009年2月2日,該片參加柏林影展市場展海報率先曝光 。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汯古霖電影有限公司 | 中國台灣 |
JBA Productions | 法國 |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法國 |
Circe Films | 荷蘭 |
Eurimages | 法國 |
上映日期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2009年10月2日 | 中國台灣 | 2009年9月 | 加拿大 |
2009年5月23日 | 法國 | 2009年11月4日 | 法國 |
2009年7月25日 | 波蘭 | 2009年11月11日 | 比利時 |
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視覺效果而言,蔡明亮導演製造了一些令人難忘的畫面,特別是由廖朋軍拍攝的一個全部由香菸和火機的光構成的情景。音響是由Roberto Van Eijden和Jean Mallet完成,他們很好的編排了充滿塔蒂式效果的管弦樂 。影片雖然充滿了蔡明亮慣用的敘事方法,並邀請了一大批法國演員,但構思拙劣,過於自我放縱,在沉重的音樂劇片段、被誤導的法語表演中失去了講述能力。由於影片不斷在大量的舞蹈場景以及由利奧德,娜塔莉-貝伊、菜鳥讓娜-莫羅完成的幕後的滑稽動作中轉換,所以無法形成一個內在的主線,或者提供足夠的提示用以支持情節 (新浪網評) 。
《臉》依然充滿了蔡明亮式的晦澀鏡頭,中西文化的差異也讓觀眾難以理解隱藏在鏡頭裡含義 。影片看似很吸引觀眾,實際上很難與觀眾的思維方式相對口( 網易娛樂評) 。
《臉》很難被普通觀眾理解,敘事的緩慢和過於細節的鏡頭也考驗著觀眾的耐心( 新聞晨報評) 。
相較於蔡明亮以前的作品,《臉》更缺乏情感表述,更加脫離現實,這讓不熟悉蔡明亮的人對整部影片感到困惑( 《每日熒幕》評) 。
《臉》這個主題和電影毫無關係。相反的,這部電影也完全反應不出任何導演的電影風格。影片是由一個外國導演的想像中的博物館來表現法國電影,他在法國用莎樂美神話一樣的調調粗糙地拍了部電影,其中沒有看到任何亮點,沒有明確的對白,在畫面後面有一些無聲的對白和喃喃細語。在一片視覺混亂中,飄忽不定的情節,從頭到尾都是缺點。但是蕾蒂莎·卡斯塔在裡面演得很成功,可以說是她演得最好的一部片子。電影的編曲倒是也很有新意,算是蔡明亮所有電影中曲調比較歡快的一部( 搜狐娛樂評) 。
《臉》完全反映不出任何蔡明亮的電影風格,他用“在電影裡再嵌入一部電影”的手法,來表現對法國電影的敬意;如果非要去探究這部電影的主題,可以說它是由一個外國導演想像中的博物館來表現法國電影( 法國《聯合報》評) 。
《臉》是一部有著鮮明蔡明亮電影印記的作品,是一本蔡明亮贈給羅浮宮的簽名紀念冊。影片中上演的戲劇與現實中導演喪母的真實經歷交織,講述的都是同一種寂寞,一種紮根在蔡明亮創作生命土壤的深深的寂寞( 羊城晚報評) 。
該片中,蔡明亮繼續其冷冽的劇場風格,更大膽更具野心地把導演與演員、把蔡明亮與李康生、戲中的台灣導演與女模、利昂與法國新浪潮、杜魯福與芬妮·亞當的關係,有條不紊地結合出一個層次豐富的敘事體,將蔡明亮的電影創作推向另一個圓熟階段( 香港亞洲電影節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