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廉讓橋
簡要概述廉讓橋坐落在黟縣縣城北郊柏山村邊,俗稱九洞橋。
廉讓橋橫跨漳河,橋寬3米, 長50餘米,有八座橋墩,九個橋洞,橋墩與橋洞之多,可以算得上是黟縣古橋之最。
廉讓橋的氣勢算不上宏偉,建造也算不上精美,而它卻有著一個非常真實、動人的故事。
柏山村的范蔚文,是晚清黟縣有名的商人,他幼年家境貧寒,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撫養兒子,范蔚文的母親歷盡千親萬苦,雖然纏著小腳,每天都要經過村口長長的木橋去村外種菜。
一次,范蔚文的母親在顫顫巍巍的木橋上為一位挑擔的農民讓路時崴了腳,痛苦地坐在橋上淚流滿面,范蔚文聞訊趕來抱住母親放聲大哭,不料母親卻忍住疼痛,堅毅地站了起來讓兒子止住哭,並一字一句地告訴他:“兒啊,你給我記住,徜若你以後發跡了,便拿錢來這修一座石橋,方便過往行人,也不枉為娘今天吃苦受累。”
范蔚文當時只有十歲,卻牢牢記住了母親的話,後來為實踐對母親的承諾,他投巨資將當年的木橋改建成現今的九孔石橋,並取名為“廉讓橋”。
范蔚文雖為富商,卻終生儉樸,惟對家鄉的公益事業,不惜投資。他創辦學校,施糧施藥給窮苦百姓。深得家鄉父老的推崇。
如今,站立在這廉讓橋上,我們在對范蔚文深表欽佩的同時,對那位忍住疼痛堅毅地站立起來的母親更是高山仰止,沒有她那堅毅的一站,就不會有一個愛天下所有窮苦人的兒子。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廉讓橋
簡要概述廉讓橋位於湖北省宣恩縣中間河集鎮東南,橫跨東南向西北流匯入忠建河的洗硯溪上,為一座雙孔石拱橋,橋面長21米,寬3.4米,兩頭是2.4米長的7步石階梯,兩邊是40厘米寬的護欄,內嵌石碑,東南面橋側安著降伏惡水的石雕龍頭,橋兩端連陡峭的鳳凰山和龍頭山。由清末名儒姚復旦領首建於光緒四年。
姚復旦(1824―1897年),字曉亭,中間河人,清鹹豐年間府學貢生。清同治二年版《宣恩縣誌》載有姚復旦詩文。
洗硯溪源自大臥龍,上游名龍潭河。因姚公曾在此洗硯而呼為洗硯溪。為何叫廉讓橋?在民國三十三年元月刻立的《重修廉讓橋序》中有載:“峭壁懸崖,荊棘滿地,凶山惡水,波濤掀天,此洗硯溪也。昔有姚公曉亭建立石橋,以廉讓名之者也。夫水而曰讓,其凶可想也;泉而曰廉,其貧莫知也;蓋取范柏年之遺意,而繼廉讓之高風耳……避塵居土×××撰。”此外,碑刻有白雲居士等作的詩三首。
宣恩縣民族博物館老館長陳紹義在1986年進行文物調查時,記錄有《廉讓橋序》,書者田永松,內述史實可資考證。現錄如下:邑沿東百里為吾鄉忠建河,有溪曰洗硯,其源自大臥龍,逶迤而注之河,溪雖小,亦一要津也。先是姚生曉亭之尊翁,好善樂施,與羅君照廷糾近鄰諸君子,共建板橋,歷四十年。至戊寅歲,為河流所圮,涉者病之。生固樂善是也,由是約諸首士同興善舉,餘子侄輩亦間為贊襄力焉。生每集資,地無近處,必踵其門勸之,靡不慷慨樂輸,信之有素也。凡所醵共一千餘金,要受工鑿山造舟運石,閱兩年而石橋成。
廉讓橋在洞坪電站庫區內,橋的實用價值隨著大壩逐漸增高而一天天消亡,橋身會長眠於水底。在開發庫區旅遊業時,姚公曉亭師生們將為此地人文資源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