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1895-1905 年曾任教師,後進入莫斯科大學,1910 年畢業於該校歷史語言系,留校工作後先任 G.切爾班諾夫的助教,後擔任講師,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工作。他在 1923-1930 年和 1938-1940 年兩次任莫斯科心理研究所主任,1921 年他組建了第二莫斯科大學(後改為列寧師範學院)教育系。1923 年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研究院院士、副院長和主席團委員,1944-1950 年間擔任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前蘇聯為了獎勵他對發展心理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授予他兩枚列寧勳章和一枚勞動紅旗勳章。
觀點
科爾尼洛夫的心理學基本觀點集中體現在他的《從心理學觀點看人的反應理論》一書中。在這部代表作中,他發展了“反應心理學”的概念,而不是由V.M.貝克特雷失提出的簡單眼射學。反應指生物體所有的反應動作,不只是單一器官的反射。在科爾尼洛失看來,反應的本質是生物社會性的,包括生物體的所有現象,從最簡單的反應到人類行為的最複雜形式。他從理論上將心理學與生理學進行了區別,認為生理學處理人的簡單眼應但忽視社會關係,而心理學則是從生物社會性角度研究人的反應。此外,科爾尼洛夫還試圖把心理學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綜合起來。
科爾尼洛夫是前蘇聯最早創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心理學的心理學家之一,但他的反應理論卻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諸多具體理論(包括機械和能量的主張)的一個折衷性結合。他強調把反應套用於生物學和社會現象,認為人類具有和動物一樣多的本能,但是人類的本能為社會性習得的反應所掩飾。為此,他受到許多批評。他將格式塔心理學發展為馬克思心理學(Marxist psychology)的觀點曾對L.維果斯基的心理學研究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