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下村

庫下村是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轄村,位於蒼南縣南部,霞關鎮西北部,距離縣城約35公里,距離霞關鎮政府駐地約3公里。村裡的主要少數民族為回族,建有回族村。200多年前,回族的一支郭氏祖先由福建遷至霞關鎮庫下村定居,在此繁衍生息。

基本信息

鄉土民俗

唱茶戲
庫下村的唱茶戲活動頗有特色。
據傳,舊時庫下宮只供奉著郭聖王(又稱廣德尊王)。清乾隆年間,有人把南坪樹柏林村宮裡供奉的“採茶佛”偷抱到庫下宮供奉。這採茶佛愛熱鬧,喜歡聽“採茶戲”。自此,每年除夕夜,愛熱鬧的人就會乘著家家戶戶忙於吃年夜飯,悄悄躲到庫下宮,把供奉在神壇上的採茶佛抱下神壇。為保地方平安,村裡的頭人就會召集人馬,置辦茶燈、排演採茶戲給採茶佛看,使鄉人過年平添一番熱鬧。
這一習俗的程式大致如下:正月初一,早起燒頭炷香的人來到庫下宮門口連續咳嗽三聲,意為通知廟裡的佛公:我來了!進得廟門,見採茶佛坐在地上,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刻趕去告訴村裡的頭人。頭人聽罷稟報,趕到宮裡看到情況屬實,急忙拿出鐵銃裝上火藥連放三炮。村人就知道又要排採茶戲了,於是家家戶戶都會主動參與置辦茶燈的事宜。
初一上午,頭人要在村里物色2個男童和12個女童(年齡在12歲至14歲之間)做演員,當天晚上就要帶這些孩子到庫下宮學唱戲。村裡的篾匠要到山上去採伐竹子,備辦一些色布,開始扎唱採茶戲要用的竹馬。其他村民則各有安排,有的想搶頭彩,會儘早去備辦一些唱戲用的行頭,送到廟裡備用;有的會儘早去辦自家要掛的燈彩;有的開始悄悄盤算把茶戲請到自家來唱一出;也有的沒事就會到廟裡來看排戲。
經過十多天的排練,正月十三晚,茶戲排練停當,便要鳴鑼唱戲。家家戶戶門口也高高掛起兩盞彩燈,把村頭巷尾裝點得燈火輝煌。
第一齣戲在廟裡開演,首先演的是《販茶》。這是一出說教式的摺子小戲,全戲只有哥、嫂、姑三個主要角色,分起行和歸家兩段,白、唱均用京腔。說的是一家三口的當家人朱元寶(哥)去泉州販茶,一去3年方回,妻子劉三春和尚未婚配的妹妹耐不住寂寞,均有了私情。朱元寶回家發現內情,本想發作,見妻、妹均有悔過之意,便原諒了她們的過錯,為此全家又和睦相處、團圓美滿
接著,還要表演一些《大補缸》、《小補缸》、《賣布》等民間小調戲和《劉秀走南陽》、《哪吒鬧海》、《空城計》、《甘露寺》、《狸貓換太子》、《天雨花》等京劇摺子小戲。
最後演的是《採茶戲》。它類似一出小歌舞劇,載歌載舞,以舞為主,由2男6女或者2男8女分成紅綠兩隊表演。紅隊稱“頭軍”,綠隊稱“二軍”。紅隊的領隊稱“招鳳”,由男童飾演,戴頭盔,騎紅色竹馬,武生打扮,手執紅旗在前領隊,身後為6至8位身著紅衣的採茶女步行跟隨。綠隊的領隊稱“壓山”,由男童飾演,戴僕人帽,騎綠色竹馬,丑角打扮,手執綠旗在綠隊中領隊,身後為6至8位身著綠裝的採茶女步行跟隨。
表演時,“招鳳”和“壓山”在隊前呼引採茶女出場表演。在悠揚的民樂聲中,孩子們邊唱著民間小調“正月裡來”邊表演舞蹈。紅、綠兩隊不斷在舞台上相互穿插、變化佇列,表演著“南蛇游”、“小篦籬”、“大篦籬”、“田螺旋”、“鉸剪鼓”、“四柱穿”、“南蛇脫殼”等隊形陣勢。
在庫下宮裡表演結束,要按“招鳳”——紅隊採茶女——“壓山”——綠隊採茶女的序列組成隊形,進行“出壇”表演,即到村裡的各個庭院表演,甚至到各家各戶演唱。
出壇表演最長至正月十八日結束。表演結束後,當晚要舉行一個“上殿”儀式,即把採茶佛再抱上神座的儀式。
十八日晚天色近暗,庫下村的青年就會聚攏到庫下宮,自願組合成兩班隊伍,一班在宮內,一班在宮外,熄滅所有燈火,雙方分辨不清對方是誰,摸黑對抗。在宮外的一班抱著採茶佛,要把佛送上殿;在宮內的一班奮勇攔住對方,不讓他們進廟門。一進一出,推來擋去,其樂融融。約至東海潮水開始上漲時,宮內的隊伍才開始鬆勁,讓宮外的隊伍抱佛登殿,人們也在鞭炮、火銃的齊鳴聲中漸漸散去。 
庫下村過年唱採茶戲的習俗一直延續至1998年庫下宮戲台塌毀才停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