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府州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代至清代州城古建築群。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城東500米的石山樑上,東南臨黃河,崖峭壁陡,地形雄險。府州古城平面呈靴狀,面積2.3萬平方米。置東、南、西、北大門和小南門、小西門共六門,原門上均設城樓,大南門、小西門外築瓮城。城垣周長2320米,牆體土夯包石頭,高7.2米。城內原有主街二條橫貫東西,另有十二條坊巷,城中部設鐘樓,東有文廟、城隍廟,西有關帝廟,南有榮河書院、千佛洞等,均為重點保護文物。城內還有明倫堂、崇聖祠、文昌祠、上帝廟、南寺、祖師壇、觀音殿、二郎廟、魁星樓、鼓樓、娘娘廟、問神廟、木牌樓及臨河的懸空寺等古建築群。府州城古建築除城垣為五代、北宋遺物外,其餘均為明清建築。雖然與府州古城的直線距離不到兩公里,但一直沒有去過,不是沒有時間,而是覺得沒多少看頭。
總認為身邊的東西沒什麼特色可言,然而,當在百無聊賴中走進這座古城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小小府州城裡竟然有三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在文廟的“明倫堂”里還陳列著兩具完整的恐龍骨架。
府州城位於晉陝蒙三角地帶,築於唐、宋年間,環城五里長,牆高八米,均為大石條砌築,環城有六座城門,其中南北和小西門外還有瓮城。城內兩條主街道貫穿東西,城中建有許多鐘樓、鼓樓、牌樓、廟宇、祠堂等,遠處眺望,狀如硯瓦。1996年與統萬城同時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州城襟山帶河,北枕長城,西瀕神木,為古代重要的軍事城堡。
史書記載
北宋慶曆二年,西夏李元昊率精兵十萬東征,企圖收復麟州、府州,在麟州苦戰一個月後,克城無望,轉而攻占府州。當時,折氏家族駐守府州,擔任團練史的折繼閔率領全城軍民利用險峻的地理優勢和堅固的防禦體系,苦戰七天七夜,打退了西夏的一次又一次進攻,英勇善戰的折家軍從此名揚天下。府州城築於唐、宋年間,環城長度2.5公里,高8米,原有東西南北及小西、小南6門。4大城門均有城樓。南北及小西門外還有瓮城。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6)在北門外獅子樑上築外城3公里多。民國年間在南門半坡建造逍遙樓。城內有主街兩條,橫貫東西,城中心建有鐘樓。城中東有文廟、城隍廟、文昌祠、魁星樓、鼓樓等;西有關帝廟、祖師壇、觀音殿等;北有上帝廟等,城內有木牌樓6座,南門外尚有娘娘廟、千佛洞、榮河書院等,東門外有龍王廟和臨河石窟懸空寺等。府州城地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北宋和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府州古城以它的悠久歷史、多彩的古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稱著於世,1993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府谷縣投巨資已將府州舊城完全修復。這座已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很有遊覽價值從翻修過的南門及其瓮城走進這座千年古城,裡面保存的古民居不是很多,沿街的許多住宅大都改修成磚混房,新老建築混雜在一起,再加上縱橫交錯的電線,顯得凌亂而不協調。只是在府州東街還可以看到陰暗狹小的過道和鹼剝而悠長的小巷,還有搖搖欲墜的殘牆斷壁以及布滿了蜘蛛網的院落門庭。在小巷裡轉悠,總是有汪汪亂叫的狗吠聲讓人心驚膽戰。每到一個院子,都須先拉開小半扇門,並且故意弄出點響聲以查看有沒有狗子看門,然後躡手躡腳地回到裡面探頭探腦地觀望。
城隍廟位於城東一隅,顯得非常僻靜。廟門緊閉,低矮而簡陋,像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大門,上面寫著“別有天地”四個字。從外圍看到裡面樹枝爬到牆頭的松柏樹和二層飛檐高挑的閣樓。雖然規模不大,但門口立著的那塊石碑卻級別不低——1996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
府州城築於唐、宋年間,環城長度2.5公里,高8米,原有東西南北及小西、小南6門。4大城門均有城樓。南北及小西門外還有瓮城。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6)在北門外獅子樑上築外城3公里多。民國年間在南門半坡建造逍遙樓。城內有主街兩條,橫貫東西,城中心建有鐘樓。城中東有文廟、城隍廟、文昌祠、魁星樓、鼓樓等;西有關帝廟、祖師壇、觀音殿等;北有上帝廟等,城內有木牌樓6座,南門外尚有娘娘廟、千佛洞、榮河書院等,東門外有龍王廟和臨河石窟懸空寺等。府州城地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北宋和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府州古城以它的悠久歷史、多彩的古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稱著於世,1993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府谷縣投巨資已將府州舊城完全修復。這座已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很有遊覽價值!文廟
府谷文廟位於舊縣城黃河岸邊山頂上,始建於明朝洪武14年,即1381年。清乾隆34年,即1769年和光緒年間都續修過。文廟以大成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大成殿面闊五間,17.3米,九脊廡殿頂,飛檐挑角,琉璃瓦覆頂。殿門正中上方懸掛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巨匾。大成殿左右各有東西對稱配殿七間。現存碑石一通,碑記兩塊。近年維修時,全廟進行彩繪,泥塑孔子及其門人和後賢朱熹等坐像17尊。廟前增設漢白玉石護欄,廣植花木,愈顯富麗壯觀。院南為戟門,還有泮池,上有石橋。橋前是欞星門,兩邊各有角樓烘托。文廟後有文物展覽館,出土完整的犀牛骨架,很有價值。文廟最南端有面臨黃河的大型照壁,遊人站在此處東望山西,山川景物盡收眼底,腳下黃河奔流不息,很能引發一番遐想。府谷文廟是榆林市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聖殿,人文內涵十分豐富。1981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府谷最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
七星廟
七星廟又叫昊天宮,在孤山堡城北門外兩華里處。原廟宇的建築時代和規模,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據民間流傳,始建年代是唐朝貞觀年間,明朝萬曆5年重修,重修後的七星廟建築規模縮小,建築工藝為明代風格。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大殿、前庭兩處主體建築。大殿屋頂為九脊歇山式,進深約9米,寬10米,高13米,廟牆以磚砌成,內牆底部四周直立,後變為八面收縮,一磚蓋頂,無梁無柱,所以俗稱“無梁殿”。從外表看,七星廟與普通廟宇的建築風格大致相同,但內部結構奇特,風格別致,施工時精心修葺,融入西北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成為研究我國民族建築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前院廳殿面闊8米,進深25米,高約7米,建築風格基本同正殿。七星廟聞名遐邇,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中。七星廟之所以馳名,還因為它寄託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鎮守麟州的楊家將和鎮守府州的折家軍,在地方勢力割據中,不免發生爭鬥。有一次小將楊繼業與女將折賽花對陣,交戰數十回合仍不分勝負。眼看天色近晚,折賽花佯敗策馬而逃,楊繼業年輕好勝緊追不捨。折賽花躲進七星廟殿內,楊繼業進殿擒拿,不料折賽花從門後閃出,將楊繼業掀倒在地,捆了起來。這時夜深天黑,不辨道路,只得等待天亮再歸營寨。折賽花早聽說楊繼業英武超群,楊繼業早知折賽花才貌出眾,雙方愛慕之心早已萌生,今日交戰後相遇七星廟,真是天遂人願,相見恨晚。於是折賽花為楊繼業鬆綁,二人跪拜神像,訂下百年之好。從此,楊折兩家罷了干戈,為保衛邊關立下了汗馬功勞。民間流傳的古典戲《十塘關》就是表演的這齣戰場成親的傳奇。民眾出於對兩位英雄的敬仰,世世代代保護著這座古廟。民國年間曾印製過七星廟的年畫,中日合拍的電視系列片《黃河》拍攝有七星廟的鏡頭。1981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縣政府撥專款重修。1993年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