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村

底村

底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5公里。村民大部分姓阮,故村名又稱底阮。阮氏,明以前從福建遷此,至今基本保持聚族而居的習慣。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八都,名陽底莊,又名安陽村。1937年屬董田鄉,1992年併入莘塍鎮。村東與董田村毗鄰,村南與莘塍、中村相連,村西與仙浹村接壤,西北面緊靠華表村。

基本信息

(圖)底村底村

基本信息

底村地處沿海平原水網地區,開闢於唐、宋時的溫瑞塘河航道以及塘河東岸的古驛道,緊挨村東縱貫南北,北至溫州市城區30公里,西南至瑞安市城區6公里,是浙南南北水陸交通要津。50年代後期溫分公路(即今104國道一段)沿村西通過,近幾年村內又修兩條公路,把村中心與國道線連線起來;村區距東海不到5公里。河流如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村民歷來精耕細作,不誤農時。40多年來,不斷推廣先進耕作技術,單產比1949年前提高1倍以上。還利用農閒時間,專做紙傘的傘骨、傘斗,手藝精湛,遠近聞名。70年代,紙傘業漸衰,被尼龍花傘代替,制傘的竹骨也被鋼骨淘汰,村民的傳統副業受到衝擊。有著400戶2000人左右的底村,平均8個人只有1畝耕地,村民生活因紙傘衰落而受到影響。

特色產業

(圖)會議會議

1978年後,一批青年人邁出田坎,走南闖北,跑供銷,做生意。根據市場信息,興起製鞋業。陳棉華等幾個青年人率先籌款辦起了家庭皮鞋廠,生產各式牛、豬皮鞋,投放市場後,頗受歡迎。不久,旅遊鞋在市場走俏,阮國權用手工方法,針釘、手錘、膠貼,生產出第一批新穎、美觀、大方的旅遊鞋,立即在市場上銷售一空。此後,村民與鞋結下了不解之緣。鞋給村民帶來了物質財富,也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鞋還把村名傳播到天南海北。
阮國權生產了第一批旅遊鞋以後,村民相互仿效,阮國權、國良、國棟三兄弟立即投產第二、第三批旅遊鞋。村黨支部因勢利導,組織村民聯合辦鞋廠。1986、1987年間,先後辦起了新風、金星等鞋廠,鞋廠的經營方式具有溫州經濟格局的特色,廠房在自己家裡,工人是自己的家屬。幾家聯合,規模可大可小,時間可長可短。一批鞋做好、銷完,結帳一次;以後或繼續聯合,或重新組合,都很靈活。全村聯辦、戶辦的製鞋廠像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竟有數百家之多。1988年鞋業產值達500萬元,占全村社會總產值的90%。以後幾年中,旅遊鞋的銷路一直旺盛不衰。銷售方式也隨之改變,由過去跑出去找銷路,變為招客商來村挑選訂購。幾乎是一批產品剛做好,客商便成交打包起運,另一批新的花色品種又推了出來,又有人搶先訂購。客商把底產的旅遊鞋取名為底鞋。
為了抓住底鞋旺銷的良好時機,村黨支部看到手搖轉盤機已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便及時引導大家更新設備。1989年春節剛過,底村就掀起了爭購自動製鞋機的熱潮。當時一台半自動製鞋機四五萬元,全自動的七八萬元。1989年2月有20台自動、半自動製鞋機,到了5月份猛增到70台,到9月份突破150台。一台自動製鞋機需要10多名注塑工人和30多名剪料縫鞋幫工人,150台機器要六七千工人。村內勞力不夠,附近村莊和山區的農民也帶著縫紉機等各種機器進村做工,大批採購客商也紛紛趕來。整個村區機聲隆隆,夜間燈火通亮,竟成了一個大工廠、大市場。同時帶動附近村鎮的交通和服務行業的發展。
1989年下半年,底鞋的投資不斷增加,產品十分走俏。村黨支部根據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底鞋推銷員們反饋的信息,看準當時旅遊鞋正從全國各大中城市逐步推向農村的勢頭,以及進口旅遊鞋雖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但是價格太高,中低檔消費者往往望而卻步的市場動態,要求各鞋廠以薄利多銷為原則,積極提高質量,增加花色品種,做到一批一個新樣子,批批出新招。根據客商的意見,針對全國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喜好,設計花色、品種,如東北人喜歡高統,中原人喜歡中統,西北人多愛大紅大綠,江南人多愛清雅素色。不同的花色,滿足不同客商的需求。底人外出時雙眼總是專盯別人穿的和店鋪賣的鞋子,看到新式的,不惜高價買過來,土生土長的設計師們便立即加以研究,改進、創新。不久,就又有一批新花樣的鞋子投放市場。外地客商每次來採購都為旅遊鞋式樣的多變而嘆服。底各個鞋廠都設立了設計室,做好超前設計工作。
1990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引導底鞋到國內、國際大市場中去拼搏,村黨支部把全村各個分散的鞋廠聯合起來辦股份制總廠,引導大家認真學習國家政策,掌握市場動態、信息。並組織村民走出村門,四處拜師取經,發動大家獻計獻策。在自願的基礎上把全村160多個鞋廠組成底鞋業股份合作總廠,共設192股,每股投資1000元。村委會投資20股,鎮企辦投資10股,各分廠投資162股。設董事長、廠長各一人。公推村黨支部書記阮權宗擔任董事長,老村長阮世新任總廠廠長。總廠對各分廠實行五統一(統一領導管理、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發證、統一商標管理、統一開票納稅);以及三分三服務(分廠自行組織生產、銷售、自負盈虧和提供信息、原料供應、市場視窗、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原則。總廠創辦兩年來,不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1992年產值超1000萬元。

文明村

底村以製鞋業為龍頭,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1992年阮元弟等辦的新鳳鞋廠從總廠分出來,再投資250萬元擴大生產範圍。另外村里還辦起了前進再生膠廠,投資100萬元,主要生產全村各鞋廠用的鞋底,使製鞋業配套成龍。還聘請中國再生膠協會理事、高級工程師陳維生擔任技術顧問。村里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業、包裝業也應運而生。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增加對農業、文教衛生和村民福利事業的投入。農業糧食畝產連年超1000公斤,成為噸糧村。工業產值的不斷增長,全村的經濟結構不斷發生質的變化,農業總收入在社會總收入中的比例不斷減少,1992年僅占3.04%,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占96%以上,成了名符其實的工業村。
底人在村長阮全的帶領下,正在逐步改造底村的村容村貌。重新規劃村區建設。村委會集資上百萬元在村中心建造一座農民公園,有兩層飛檐宮殿式的晚年宮和水邊亭台、曲橋,橋邊的的大榕樹四周,栽滿了許多花木,成了村民工余休息的樂園。1993年劃出30畝地另闢工業小區,把住宅區與廠區分開來。並投資興建1幢三層的國小教學大樓。
1989年,底村被評為浙江省級文明村以後,歷年是瑞安市聞名的文明村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