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763.7畝(其中:田3326畝,地2437.7畝),人均耕地1.13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8584.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00.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8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50畝,其中養殖面積15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017戶通自來水,有282戶飲用井水,有5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1349戶通電,有12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1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41%、89.2%和89.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1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7戶(分別占總數的45.25%和23.36%)。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7輛,機車15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326畝,有效灌溉率為57.7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326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4戶;建有小水窖158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61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4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14萬元,占總收入的58.85%;畜牧業收入224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53頭,肉牛155頭,肉羊1035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17%;林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3.83%;第二、三產業收入366萬元,占總收入的21.24%;工資性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2.32%。農民人均純收入141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第一、二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人(占勞動力的1.55%)。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6.7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核桃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畜牧業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0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5763.7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0元),一事一議籌勞0元(勞均0元)。年末集體總收入0.3萬元,有固定資產6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尚未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和財務公開。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57戶,共鄉村人口5098人,其中男性2584人,女性2514人。其中農業人口5098人,勞動力3314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白族為主(是漢族、彝族、白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276人,彝族1773人,白族49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792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4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3個,下設4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51人,少數民族黨員69人,其中男黨員37人、女黨員32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委員等組成,下設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3個,共有團員99。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條件型貧困:交通信息不暢通,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2、結構型貧困:二、三產業發展滯後,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過大,占17%。3、素質型貧困:全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4、村集體債務多:各類建設中負債累計伍拾萬元。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穩糧提煙、興林增畜、重教強基、輸出賺回、穩定和諧:計畫發展核桃5000畝,引進優良種豬100頭,引進優良種羊167隻,發展黑山羊1000隻,肉牛改良1200頭,購基礎母牛100頭,發展肉黃牛4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