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數學的銜接要合理科學

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才系統工程的第一個環節。學前班與國小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們在環境設定、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我國,幼稚園的教育(包括學前班)是以遊戲為主要形式,學校教育則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要形式,並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

從兒童身心發展上看,從學前進入國小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兒童保留了幼兒的某些特徵,又擁有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徵。因此,如何使學前班的兒童入國小而能較快地適應國小數學的學習,使之過渡銜接的合理、科學,確實是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調查、實驗,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小銜接談一點認識。

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中包括:l~20以內的基數、序數、鄰數、單雙數、數的組成;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100以內數的認識、加法、減法、乘法的初步認識;套用題教學等。學前班教學內容包括分類、排序、量的比較;l~20數的認識;鄰數、序數、單雙數;10以內數的組成;加減運算,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口頭套用題教學;認識幾何形體;時鐘;等分;認識人民幣等等。從教材內容來看,幼小教材存在著數學知識重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兒童對知識失去了新鮮感,使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為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國小數學的能力發展和初入學時的數學能力水平有密切關係。初入學時,對數學概念,對數的關係進行合理的運算,那么他們入國小後對整數中的多位數,對小數和分數,對於自覺地運用數的關係和運算法則進行計算,都表現出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須搞好兩個方面的過渡。

1.直觀的圖示運算向抽象的數學運算的過渡。

在分類與計算教學中,先教師引導,後兒童獨立操作,先易後難;通過分類訓練,幫助兒童構建一個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分與合的思維結構。掌握分類關係的同時,初步滲透連續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邏輯排除的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兒童進行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初步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實物分類操作、圖示分類操作、數的分解組成操作。數的計算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建立數的分解組成與相應的計算之間雙向聯繫。

2.從圖畫表示的套用題到文字敘述的套用題過渡。

在套用題教學中,幫助幼兒在教師的實物演示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說出計算式和解答結果,按照教師演示實例,口頭仿編相似題材內容的套用題,進一步仿編不同題材內容的套用題,培養幼兒從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編套用題的能力。訓練一式多題的口編套用題,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圖畫表示的套用題發展到有圖有文字的套用題,再發展到文字敘述的套用題的過渡。

為了幫助兒童入學以後掃除學習新知識的障礙,較好的過渡和適應對國小數學的學習,應給他們做好“搭橋”、“鋪路”的工作。在幼稚園數學的基礎上略有提高,面向國小,突出銜接。因此,切切實實地做好數學教學的幼小銜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