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幼兒教育財政政策的研究,對豐富和發展我國幼兒教育管理學科、開拓幼兒教育經濟學和幼兒教育政策學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完善我國幼兒教育管理體制和財政投入體制也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然而這在國內幼兒教育學界基本上是一個全新的、有待開發的研究領域。本研究試圖回答幼兒教育財政學的3個核心問題:政府是否需要財政投入幼兒教育;政府如何財政投入幼兒教育;政府如何宏觀調整幼兒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和做出科學的財政投入決策。《幼兒教育財政投入與政策》共7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介紹了研究的問題、視角和設計;第二部分回顧了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和政策的發展歷史,指出了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建設方面的成就與不足,並進行了歸因分析;第三部分從幼兒教育的外在性、幼兒教育市場的不完善性和公共財政的角度,論證了政府財政投入幼兒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四部分評估了我國5年來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體水平(並將之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論證了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公平與效率的基本準則,並重點對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公平性進行實證分析;第五部分探討了政府對幼兒教育的供方——幼稚園的財政投入機制;第六部分分析了我國提供幼兒教育需方——幼兒財政補助的必要性,並提出了具體資助建議;第七部分對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體制進行了重構,提出了改進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決策過程的政策建議,並統籌兼顧,整體設計了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政策體系。
本研究是一項跨學科的研究,利用了教育財政學、教育政策和法學、兒童福利學、幼兒教育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的背景知識,採用了文獻法、比較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座談和訪談法、案例分析法等6種研究方法。全書基本採用公共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
本研究得出,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還處於低級階段,政府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投入規模偏小,同時幼兒教育對政府的財政依賴性強;財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育部門辦幼稚園和少數機關園以及扶強而不助弱的特點;財政投入的地域之間、幼稚園之間和幼兒之間嚴重不公平;只有針對幼兒教育的供方即幼稚園的財政投入體制,而沒有針對需方即幼兒的財政資助;財政投入形式和目標單一,主要採用撥款形式支付在編教師的工資;財政經費使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財政投入決策和管理不夠科學、民主,也缺乏制度的規範。
本研究建議,在當前和未來若干年中,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水平應略有提升,同時要挖掘民間資本的潛力,但不能改變以政府的財政性經費為主導的格局;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應在保障基本財政供給的前提下,實施補償性援助,擴大幼兒教育財政經費的惠及範圍,扶持弱者;建立上下貫通、橫向聯合的幼兒教育財政投入和管理體制,提高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度;充分發揮有限的幼兒教育財政經費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以市場和社會為基礎、以幼兒入學為導向的幼兒教育財政投入體系和政策體系。
編輯推薦
在國內幼兒教育學界基本上是一個全新的、有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幼兒教育財政投入與政策》試圖回答幼兒教育財政學的三個核心問題:政府是否需要財政投入幼兒教育;政府如何財政投入幼兒教育;政府如何宏關調整幼兒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和做出科學的財政投入決策,其研究的成果,對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都有較強的借鑑意義。
目錄
序
第一章 研究的問題、視角與設計
一、問題的由來及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兒教育
(二)財政、幼兒教育財政、政策與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三、文獻述評
(一)中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和政策的研究
(二)國外幼兒教育財政投入和政策的研究
四、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五、研究的視角
(一)教育制度
(二)財政制度
(三)兒童福利制度
六、研究的設計
(一)本研究的基本內容
(二)研究方法、樣本及數據說明
(三)研究的步驟和進程
第二章 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政策的歷史演變和現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一)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二)老解放區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一)計畫經濟條件下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二)經濟轉型後的幼兒教育財政政策
第三章 政府財政干預幼兒教育的合理性
一、幼兒教育的正外在性--政府財政投入幼兒教育的理由之一
(一)幼兒教育的兒童個體效益
(二)幼兒教育對兒童母親和家庭的效益
(三)幼兒教育的社會效益
二、幼兒教育市場的缺陷--政府財政投入幼兒教育的理由之二
(一)幼兒教育市場的諸多缺陷
(二)政府財政干預幼兒教育市場的分析模型
三、公共財政的建構--政府財政投入幼兒教育的理由之三
(一)幼兒教育是準公共產品
(二)法治財政應包含幼兒教育
(三)“幼兒教育社會化”仍需政府財政投入幼兒教育
第四章 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水平和基本準則
一、幼兒教育的財政投入水平
(一)影響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二)確定幼兒教育財政投入水平的基本方法
(三)我國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實證分析與國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