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經濟

幸福經濟

幸福經濟,以幸福為導向的經營哲學。

提出

幸福經濟——從“更多”到“更好”幸福經濟——從“更多”到“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於追求“更多”及“更好”,總是想用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與“更好”已經不能畫上等號。

在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環境危機日趨嚴重的今天,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已漸漸不再適用。為此,比爾·麥吉本大膽地提出了“幸福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我們應該開闢新的經濟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加速經濟擴張;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在社區範圍之內發展經濟,而不是建立巨大的、集中的能源開發體系;我們應該鼓勵並支持郊區、村落等的自主發展,而不是無計畫地占用山林農田以建造廠房。作者在本書中為自己的觀點舉出了許多令人欣喜的實例,並提出了一系列極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缺乏幸福

錢多了,幸福少了

什麼是幸福?時下流行一種詼諧的回答這樣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的確,對於我們的上一輩來說,不愁吃穿、養活子女就是一種幸福。可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幸福卻變得遙不可及了。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現在的中國人沒有10年前快樂了。

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並沒有保證國民幸福感的持續增長。美國“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在2005—2009年間,訪問了來自155個國家及地區的數千名民眾,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評價,並對“是否有足夠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閒”等問題進行了回答。研究者據此進行“幸福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國內與幸福感相關的調查近些年也層出不窮。2010年8月10日,在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9萬參與者中,90%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46.9%的受訪者對生活滿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對生活非常不滿意。種種數據還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七大原因偷走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並非短暫的情緒體驗。”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幸福與否並不是賺錢時的快樂,花錢時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婚姻狀況以及人際關係等,這與個人對生活的認識、社會的發展也有很大關係。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彭凱平表示,經濟發展與幸福感提升形成的“幸福悖論”,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學原因。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們也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老愛比較。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缺乏信念。在經過20多年衝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不知道奉獻。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不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欲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相互不信任。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過於焦慮。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係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想幸福先要知足

“不幸福的生活會讓人生病,也會讓人壽命縮短。”美國作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貝內克指出,研究已經證實,身體健康和主觀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如果感到幸福,能減少中風、心血管疾病和過敏性反應等疾病,讓人的壽命增加7.5歲。因此,中國人一定要學會尋找幸福。

王國榮認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虛榮,要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許,你沒有華麗的大別墅,卻有溫馨整潔的家和關心愛護你的家人;也許你沒有一呼百應的權力,卻有很多和睦相處、親如手足的好友;也許你沒有奢華珠寶、萬貫家產,卻有千金買不來的健康身體。

致力於“幸福學”研究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大。因此,中國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從情感、健康、心態等方面找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圖書

簡介

《幸福經濟》,作者陳世清。在書的封面,“幸福經濟”書名的下面印有一行字:“以幸福為導向的經營哲學”。

毫無置疑,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然而,從幸福的角度思考、研究經濟學,無疑是研究經濟學的一個新視角。這本書是“綠色經濟叢書”中的一本。這套綠色經濟叢書,由四本組成。除了《幸福經濟》,還有《再生型經濟》、《和諧經濟》和《穩定型經濟》。作者試圖作出新的思考,尋求某種經濟學的全新範式。在總序中,作者說:“它們組成了以再生為基礎、以和諧為核心、以幸福為目標、以穩定為歸宿的全新的經濟學範式。”

如果說,這套綠色經濟叢書是在探索“全新的經濟學範式”,那么,《幸福經濟》就是“全新的經濟學範式”的重要構成。“讓幸福成為經濟的指標”,這是《幸福經濟》的重要基點。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作者在前言中說:“幸福應該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一樣成為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幸福經濟”雖然還沒有納入經濟學教科書,但準確衡量幸福感的標準可能在企業和政府中已經得到廣泛套用。他指出:“目前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讓幸福成為全面的生活質量指標。”並進一步論述到,“只要人與社會、與他人、與自身都和諧了,才有幸福。首先要從企業做起,有幸福的人才有幸福的企業,有幸福的企業才有幸福的經濟,有幸福的經濟才有經濟的切實增長。”

作者按照“首先要從企業做起”的想法,“幸福經濟”的思考主要放在企業這個層面,即讓“職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的理念,落實在企業文化的各個方面,“使企業成為幸福企業”。眾所周知,企業的中心是生產經營。但是,如何經營企業?在新的形勢下,“幸福經濟”不失為企業經營的一種新的選擇。用事例說話並適當作出概括,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這本書沒有研究一般幸福經濟理論,而是通過綜合企業大量事例說明幸福經濟。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整本書從10個方面論述“幸福經濟”:最高層的需要——創新是幸福的源泉;凡是生存的就是合理的——生存是幸福的基礎;逆水中的人與企業——發展是幸福的主導;時刻準備著——安全是幸福的保證;我想有個家——歸屬是幸福的前提;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健康是幸福的起點;讓企業充滿愛——愛是幸福的核心;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公平是幸福的靈魂;和諧不僅在琴上——和諧是幸福的關鍵;皆大歡喜——雙贏是幸福的歸宿。應當說,在企業中如何體現幸福經濟,這些概括,既恰如其分,又全面系統。在每個方面中,又開列出若干小問題,以某個企業的事例來反映。企業事例很多,但沒有堆砌感,而是從不同側面說明問題。讀企業一個個典型案例,回過頭來再看那些“幸福”的標題,感到它們有如畫龍點睛。

內容

這是作者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原創的管理學體系——《綠色經濟叢書》中的一本。

知識經濟,使社會經濟化、經濟社會化,社會成為經濟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經濟學聯繫生產力研究生產關係、聯繫上層建築研究經濟基礎”的提法早已過時。經濟學就是研究社會作為經濟有機體的發展規律。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規律就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就是社會發展規律。經濟學成為綜合學科,各門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都只不過是經濟學的分支。對經濟學的全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有比較才有鑑別,我們可以通過同傳統經濟學範式的比較,來揭示經濟學全新範式的內涵,明確經濟學全新範式的外延。

作者

陳世清:他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擅長跨學科研究而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曾出版《經濟領域的哥白尼革命》等三十多部書,並公開發表數十篇經濟學、管理學、哲學論文,論文多次轉載並多次獲獎,他是五度空間理論、對稱哲學、對稱邏輯、對稱經濟學、再生經濟學、和諧經濟學、對稱管理學、人類二次創業理論知識運營學、創業經濟學、名牌經濟學、共有制等經濟理論的創始人,致力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做出創新性成果,被稱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