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

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訪問來自155個國家及地區數千名受訪者,將自己的生活滿意程度以1至10評分,得出幸福指數。以丹麥為首的4個北歐國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和地區”中占頭5位,原因是這些國家人民生活富足。中國大陸位列125,香港則排名81。

簡介

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 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

丹麥:7.7

丹麥王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端,東靠波羅的海,西瀕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與挪威、瑞典相望,南部毗連聯邦德國。本土由日德蘭半島和菲英、西蘭、波恩霍爾姆等 406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為 43080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為其省份的格陵蘭(面積 217.5萬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權的法羅群島(面積為1399平方公里,由21個島嶼組成)。本土人口 511萬(1985),丹麥人占96%。官方語言為丹麥語。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格陵蘭人口 52940(1985),主要是格陵蘭人。法羅群島人口4.5萬(1985),系法羅人。首都哥本哈根。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農牧漁業及食品加工業發達,在許多工業領域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近年來,政府堅持適度緊縮的財政政策,採取積極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及匯率。2000年9月28日丹全民公決否決加入歐元區後,仍堅持以“匯率掛鈎”和“利率緊隨”為主要特徵的“準歐元政策”。2004年,丹政府繼續實施稅收零增長政策,扶持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刺激市場投資與消費,國民生產總值和外貿額持續上升,國際收支與公共財政盈餘不斷擴大,通脹率保持穩定。丹在“世界經濟論壇 (WEF) ” 2005-2006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名列第四。

以高福利、高收入、高稅收、高消費為特徵。 2002 年社會福利(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等)開支為 3958.89 億克朗,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 28.4 %。 2002 年人均收入 22.18 萬克朗。 2003 年失業人數約為 17.1 萬人。全國有醫生 9400 人,病床 2.6 萬張。私人住宅擁有率 53 %,別墅擁有率 11 %,手機使用率 68 %,家庭電腦擁有率 70 %,上網率 79 %。每千人擁有醫生 2.5 名,洗衣機 740 台、電視機 575 台,小轎車 343 輛、電話 613 部、傳真機 120 部。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芬蘭:7.7

芬蘭總面積共 338,000 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 1,157 公里,東西最寬為 542芬蘭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7,888個湖泊和179,584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里。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占總面積的71%,以松和雲杉為主。可耕種面積較少,僅占8%。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芬蘭冬季寒冷,僅南部較溫和。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7月氣溫16-13℃。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水力資源豐富。有銅、鋅、金、鉻、鈷、鈦、釩等礦藏。芬蘭地處北緯60 度到70 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內,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2003年,勞動力人均收入為2.75萬歐元。2002年,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開支占當年GDP的26.4%。2003年,全國擁有醫生16633人,病床37656張,每千人擁有3.2名醫生,7.2張病床;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36輛、電話492部、行動電話909部;人均住房面積36.3平方米。

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平均增長3.7 %的速度持續發展。90年代初,經濟出現嚴重衰退。1993年開始復甦,1994年以來經濟總體上發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巨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改善就業的政策,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經濟成長保持在5%左右。1999年加入歐元,2002年1月歐元正式流通,取代芬蘭馬克。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97億歐元,比上年增長3.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6萬歐元。2003、2004、2005連續3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年度“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工業以木材(採伐、加工)和造紙為主,次為煉油、機械、造船、鋼鐵、有色冶金、紡織等。乳用畜牧業發達。耕地只占總面積的9%,大部種植飼料作物,余種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等。出口收入的40-50%為木材、木材製品、紙張和紙漿,余為金屬製品和畜產品(肉、乳品)等。進口以機器、煤、石油、金屬、運輸設備、棉花和菸草為主。對外交通重海運;內陸湖區交通重要,有運河聯繫許多湖泊,航程達6,600多公里。旅遊業發達。

森林覆蓋率高達66.7%,約2024.7萬公頃,人均占有量3.89公頃,木材儲積量20.48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銅較多,還含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700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200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1989美元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挪威:7.6

很多人一想起挪威,馬上想到這是個福利國家,或者乾脆就叫天堂國家。確實,與北歐的丹麥、瑞典、芬蘭相似,挪威有著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號稱“從搖籃到墳墓”,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國家都會照顧到,比如小孩一出生就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出生費,牛奶費從出生到十六歲都有,嬰兒還給配嬰兒車,上學都免費,國家給每個家庭配備醫生。這還只是福利的一部分,其整個福利體系相當龐大,以至於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種制度。真是名副其實的福利國家。但是我要說明的是這掩蓋不了不幸的事實。這個國家雖然富足,人們雖然依舊歌舞生平,依然享受生活,但是這個國家整體上來說卻是死氣沉沉,缺乏活力。社會福利正成為這個國家前進的巨大包袱,而且是個易拿起難放下的包袱,社會福利正在摧毀這個國家。正象溫室里長大的花受不了自然的風催雨打,過分溺愛的小孩子長不大一樣,從小生活在社會福利中,從小生活在社會公正中的人也受不了現代社會的殘酷競爭。這個國家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彬彬有禮,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象隱士。這個國家過分強調社會公平,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但是,經濟上說,公平和效率是不能皆得的,要公平必然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所以這個國家缺乏效率也是必然的。

教育1998年起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大多數為公立,中央負責高等教育,地方負責中等和初等教育。1999年教育經費約占政府開支的13.6%。1998/99學年度各類在校學生總數約98萬,教師7.8萬。有高等院校82所,學生18.4萬。奧斯陸大學,1813年成立,有學生3.5萬,是挪威最大的綜合性大學。此外還有卑爾根大學、挪威科技大學、特羅姆瑟大學、挪威商學院、挪威農學院等著名高等學府。

在挪威,基本學制為6-3-2制,即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2年。國小及國中教育都在基礎學校中進行,沒有明顯的界限。高等教育中,攻讀各級學位並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一般學士學位為4年,要求學習2-3個學科;碩士學位一般為2年,要求集中學習一個學科;博士學位無時間限制,必須將一篇具有研究成果的論文提交給專門委員會,通過答辯後才可獲得博士學位。挪威高校的授課語言為挪威語,一年分2學期,即1月15日到6月15日和8月20日到12月20日。挪威高校一般要求外國學生在申請本科課程時,應具有與本國高中畢業證書水平相當的學歷,還須具有較好的挪威語或其它斯堪的納維亞語言水平。

北歐政府十分重視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北歐國家早在十九世紀初便實行了義務制教育。與世界上別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北歐國家實行從幼兒教育、義務制教育直至大學教育的終身免費教育制度,這得益於北歐國家高度發達的經濟。在近50年以來,高等教育在北歐得到了極大的普及,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資料顯示北歐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45%以上,這使得該地區成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區之一。與我國的學位制度一樣,北歐大學的學位通常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士學位的學制一般為3-4年,有的專業如醫學則學習時間長達8年。學生大學畢業後,即可獲得相應學士學位。然後學生可以繼續修讀碩士學位,碩士學位一般需要兩年的時間。學生碩士畢業後,即可獲得攻讀博士學位的資格。博士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並獨立寫出論文,答辯通過後,便可獲得博士學位。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荷蘭:7.6

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864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荷蘭國土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線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乾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採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餘,還能出口。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原料和銷售市場主要依靠國外。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生產現代化,乳、肉產品供應國內有餘,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裡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 航運業和漁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糧食(小麥)和飼料依靠進口。海運和內河航運發達,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海岸外小島、古城、運河風光和花卉種植業吸引國外旅客。每年旅遊者達260餘萬。

社會保障體系較完整,居民福利水平較高。 2009年人均國民收入 45,820歐元,2001全年國民消費總支出為2129.05億歐元。貧富差距不明顯,2000年生活舒適的家庭占53%,收支大體相等的占38%,生活困難的9%。2000年家庭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如下: 汽車72%, 彩電99%, 錄像機79%, 冰櫃71%, 洗衣機95%洗衣烘乾機53%, 機車8%, 腳踏車200%, 電話100%, 家用電腦64%。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哥斯大黎加:7.6

“中美洲的小瑞士”——哥斯大黎加,哥斯大黎加位於中美洲,北接尼加拉瓜,南接巴拿馬,東臨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哥斯大黎加總面積5.1萬平方公里,面積雖小,但哥國國民非常注重環保和節約,擁有50多個國家公園,現在哥國已經成為公眾人物度假的樂園,並素有“美國的後花園之稱”。 哥政府承諾將在2021年,將碳排放降為零!這樣的環境將是每一個地球人都夢想的居住樂土!

首都聖荷西人口40萬,包括周邊人口在內約100萬,位於中央盆地,年均溫度20度,相當舒適宜人,聖荷西市郊周圍有火山景觀及展現歐式的小房屋,典雅別致。另外,該市還以美女眾多而聞名!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萬水千山走遍中》把哥斯大黎加形容為“中美洲的花園”。

哥斯大黎加全國地形由三大山脈形成,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氣候沒有四季之分而有雨季和旱季之別,3月至11月為雨季,12月為旱季,四季如春,平均溫度如下:最高27.7攝氏度,最低15.6攝氏度,年平均21攝氏度。

哥斯大黎加的時差比我國的北京標準時間晚14個小時,如:北京晚上8點等於哥國當天早上6點鐘。目前哥國的人口超過了400萬人,華人約4萬人,白人與拉丁人占總人數97.5%,印第安人約占1.5%。哥國的語言以西班牙文和英文為主,都市地區英語較為普遍。哥國實行宗教自由,天主教占大部分。

哥斯大黎加從1848年8月完全獨立,至今已經實行了一百多年的民主政治,民主主義的思想成為哥國重要的治國理念,因此政局非常穩定,哥國民主之基礎在哥國憲法上表現無遺,概括起來可歸為三要素,即國民之平等自由,不記名投票之自由選舉及禁止軍事武力,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哥國政府在1984年廢除軍隊,成為中立國,而將經費用於全民的醫療保險,婦女兒童福利、教育和國內的基本建設,因此使哥國的社會福利辦得比較好,可媲美加拿大,北歐等先進國家。曾經有哥國的大小醫院門可羅雀,開工不足,年年虧損最後不得不改為公園。由此可見哥國相對優越的生活社會環境。哥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醫療旅遊國。由於距美國.加拿大較近(4小時飛機路程),近年來發展更快,環境氣候又非常宜居,所以歐美的許多中產富裕階層,越來越多的在哥國購地置業。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加拿大:7.5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西北部鄰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北與格陵蘭(丹)隔戴維斯海峽遙遙相望,南接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達北極圈。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東部氣溫稍低,南部氣候適中,西部氣候溫和濕潤,北部為寒帶苔原氣候。中西部最高氣溫達40℃以上,北部最低氣溫低至-60℃。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南部與美國接壤,國境線長達8892公里。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是西方七大工業國家和世界十大貿易國之一。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達。加拿大重工業的代表有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 以製造高級交通工具如噴氣飛機,高速列車為主);而高科技的代表有ATI技術公司(ATI Technologies, 顯示晶片二巨頭之一),動態研究(Rearch In Motion/RIM, 黑梅手機),CANDU核反應堆,Canadarm(加拿大太空臂,用於美國航天飛船上)等。資源工業和農業亦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鬱金香節以貿易立國,對外資、外貿依賴很大,經濟上受美國影響較深。2003年,受瘋牛病、非典型性肺炎和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加經濟全年增長率僅為1.7%。高債務、高失業率仍是制約加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加社會保險體系涵蓋廣泛,包括失業保險和失業救濟、醫療保險、養老金、家庭津貼和殘疾津貼等多項內容,由聯邦、省和市3級政府分類負擔和管理。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4萬加元(約合27429美元)。2/3的家庭有私人住宅,77%的家庭有至少一輛汽車。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瑞士:7.5

瑞士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或歸類於西歐)的聯邦制國家(雖沿用舊稱“瑞士邦聯”,但在1848年改憲後已實行聯邦制),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列支敦斯登接壤。瑞士也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歷史上一直保持政治與軍事上的中立,但瑞士同時也參與國際事務,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瑞士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如果你是個超級富豪,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定居,你會選擇哪裡?結果是,大多數富豪都推崇瑞士。倫敦富人諮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創造的流動富人定居指數(Mobile Wealthy Residency Index)顯示,瑞士排名第一,隨後是倫敦和新加坡。抱歉了,紐約和舊金山。儘管稅項因素顯然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該指數列出了決定定居何處的11條標準,其中包括“經濟和法律穩定”、“法律考慮因素”、“孩子的教育”、“周邊地區”、“文化/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發達程度”以及“職業和商機”等等。Scorpio表示,對流動富豪來說,瑞士幾乎符合他們所有人的一切要求。在大多數“最宜居地區”排名中,排名榜首的都是沒人真正想去定居的地方。而且這些日子,瑞士實際上並不是富人的心儀之所,因為美國-瑞士帳戶的持有者都在擔心因為逃稅問題而面臨牢獄之災。但Scorpio表示,瑞士之所以能榮膺榜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倫敦的下滑。看起來英國人對富人打擊的太過了(加稅),因此富人在倫敦覺得很不舒心。

Scorpio表示,政府的立場引發了流動富人及其顧問們的不信任和不確定感。他們肯定覺得在當前環境下受到了貶低,遭到了過度審查。瑞士也有自己的階級嫉妒。瑞士的避稅措施和百萬富翁項目(獲稱“富人區”)在瑞士人中引發了爭論,他們認為這個國家在迎合富人方面已經做得過分了。不過,和英國或美國相比,瑞士仍然是避稅百萬富翁的夢想。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紐西蘭:7.4

紐西蘭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國。面積約26.8萬平方公里。首都為惠靈頓,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紐西蘭是一個現代、繁榮的已開發國家。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038.73億美元(2006年,世界第53名);人均29,698美元(世界第27名);人類發展指數為0.943(高,世界第19名,有所上升)。

畜牧業是紐西蘭經濟的基礎,紐西蘭農牧產品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50%,羊肉、奶製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紐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最高峰庫克山和塔斯曼冰川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礦藏主要有煤、金、鐵礦、天然氣,還有銀、錳、鎢、磷酸鹽、石油等,但儲量不大。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為1700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810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0%,其中630萬公頃為天然林,180萬公頃為人造林,主要產品有原木、圓木、木漿、紙及木板等。漁產豐富。工業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製品、毛毯、食品、釀酒、皮革、菸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農業高度機械化。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糧食不能自給,需從澳大利亞進口。畜牧業發達,是紐西蘭經濟的基礎。畜牧業用地為135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乳製品與肉類是新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總產量的25%。

紐西蘭漁產豐富,是世界第四大專屬經濟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除了主要產業食物加工業(肉類與乳品)與工業之外,紐西蘭的食物加工技術、電訊、塑膠、紡織、林木製品、電子、登山用品與服飾等方面的競爭力也越來越來強。近年來,特殊生活風格用品的業者,如帆船,也在急速增長。紐西蘭的股票指數NZX上各式各樣的公司,正反映了這些產業。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瑞典:7.3

瑞典王國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南部。面積約45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7624千米。人口918.3萬,90%居住在南部和中部。瑞典人約占90%,還有芬蘭人、薩米人。9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通用瑞典語。從1397年起是受丹麥控制的卡爾馬聯盟成員。

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採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藥保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

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平高的特點。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膠、化纖、藥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奧地利:7.3

奧地利意為“東方的國家”。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採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採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採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採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實行全國社會保險和救濟制度,主要有醫療、失業、退休和事故四大類保險。2001年工人月平均淨工資1701歐元,職員月平均淨工資2090歐元。2000年每千人擁有小汽車688.5輛,電視機970台,電冰櫃980台,電話870部。2000年全國共有專業醫生17445人。醫院312家,病床72008張。

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一項最新數據分析,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直接。

澳大利亞:7.3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鬱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澳大利亞著名的大堡礁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裡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無拘無束: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

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明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周末的繁榮:澳大利亞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亞工作,工資一般是每周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周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亞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係,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周末了。

調查結果

根據排名,頭5個幸福地依次為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荷蘭,它們不但地理位置鄰近,而且都高度繁榮。蓋洛普指,這些國家的國民基本需要得到較大滿足,所以比較幸福。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關於227個國家的經濟數字,丹麥2009年的人均國家生產總值是3.6萬美元,優於其它196國。

但蓋洛普又指,國民收入雖和幸福有密切關連,但心理和社交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也是幸福關鍵,這正好從“每日體驗”幸福指數反映。例如哥斯大黎加雖然國民收入不高,但在調查中排名第6,正是因為社交網路緊密,國民常常感幸福。該國的“每日體驗”幸福指數為8.1,比丹麥還要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