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俗與歷史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係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同時,道家的莊子巾也多使用帽正。而莊子巾又稱沖和巾(道家講“萬物復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或南華巾(莊子被道教尊奉為“南華真人”)。莊子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一來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二來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頭髮稀少者多喜戴莊子巾。
明代時候的士大夫、讀書人就十分喜歡用玉器作為帽正,大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意思吧!文飾亦是多種多樣,有螭龍紋、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但是至今未出土明代帶有帽正的帽子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