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設立了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開始關注個體差異;最早使用科學方法測量人格的是高爾頓,1884年編制了評定品格的量表,後出版《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比奈1903年著書《智力的實驗研究》,並與西蒙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智力量表;1923年榮格著書《心理類型》,闡述了人格類型理論並分析了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MBTI職業錨測量以此理論為基礎;1943年哈茨韋和麥金萊發表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之後著名的《16種人格因素問卷》是卡特爾以“個性特質論”為理論基礎,用因素分析研究所的;高夫1948年編制的《加州心理量表》展示了一套能描述人與社會相關聯的概念;投射測驗是按照佛洛伊德深層次心理學原理髮展和編制的,1948年弗朗克首先倡導使用;瑞文根據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論,1938年設計發表的《瑞文標準推理測驗》及修訂本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使用價值;1973年,麥克利蘭提出了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冰山的水下部分是潛在的特徵,水上部分是表面的人的知識和技能;韋克斯勒發表的第一個成人智力量表,出版專著《成人智力測量》,到1981年發表《成人智力的測量與評定》修訂本;2002年蓋洛普發明了描述才幹的語言體系和識別個人才幹的工具——優勢識別器。這些都是目前套用很廣的人格、心理、智力測驗方法。
我國早在三國時劉劭所著的《人物誌》對人才測評作了較為系統完整的論述,是古代人才測評思想集大成之作,1937年被美國學者譯書為《人類能力的研究》,對世界人才測評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上世紀20年代,鄒韜奮等人在上海、南京、武漢、濟南等地開展“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他們編譯了《職業智慧型測量法》、《職業指導》、《職業自審表》,曾轟動一時;1924年-1979年,陸志偉、吳天敏修訂發表的中國比西測驗,成為我們現代智力測試的先驅和傳播者;1982年龔耀先及其協作組根韋克斯勒成人智力測試修訂發表的中國成人智力測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勞動部開發的職業技能鑑定技術、人事部人事考試中心組織開發的企業管理人才測評系統,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職業設計與擇業指導》課題,建立的《個性與職業適應性測量表》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於加朋提出的黃金評價法認為,一個人的優勢和劣勢的最有價值的評價,是由曾與此人有過密切接觸或交往的人在無意間給出的;任伶提出職業性格空間四度劃分理論,四條坐標軸將職業空間和所匹配的性格特徵空間劃分為四個象限,每個人可以通過分解自己性格的這兩個互相正交的方面,尋求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高燕定 2006年著書《人生設計在童年》提出人生是可以設計的理念,人生成功可以不靠伯樂,並指出自我認識、教育與職業關係和職業決策三者是一個循環體系;李偉、趙瑛在《新世紀大學生就業指導》,董文強、譚初春《大學生就業指導》等都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作了系統的分析;陳核來、費琉芳、余新麗等眾多學者已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過整體的巨觀系統的調查和分析過並得出系列結論。除此之外包括我國近期相關研究與測評機構(北森職業測評、大學生就業測評等)關於個性與職業關係的研究和嘗試,都將成為本理論積極借鑑和參考的資料之一。
以SDS為代表的國內外測量方法在修訂與更新過程中,雖然考慮到了中國的具體的國情,結合了中國廣大學生和工作者的實際情況,廣泛適用於高中畢業生、在讀大中專生、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以及需發現和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特長的人士自測使用,也適合職業指導、諮詢以及培訓機構套用於具體的服務中。這也是本課題的參考依據和基礎。但是,這些理論與測試方法缺陷日益明顯:類型化了的職業性向相對靜止、過於籠統、存在孤立(甚至對立),對人們性向選擇的指導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缺乏發展,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甚至步入誤區。
一方面當前出現的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後失業、頻繁跳槽、敬業度低、盲目考研、公務員熱”等種種現象表明,職業性向測試的重要性認識和套用程度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通過“相對孤立”與“過於籠統”的傳統性向測試的大學生對性向測試產生懷疑,又由於傳統職業性向“缺乏發展”,經過一段時間職業積累,出現職業困惑也產生懷疑,這些都對大學生職業性向測試產生了越來越多負面影響;第三,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未來和希望,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如果在職業選擇上方向偏了、層次低了,不僅自己的人生不會精彩,還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進程。
三層次職業性向就是結合個體顯在個性、知識、技能等因素,並符合個體潛在個性以及才幹得以充分挖掘的,與個性最適合、與職業最匹配的,最容易取得更高層次成功的職業趨勢與方向。這種方向有層次之分,包括去向、取向和趨向三個層次,盲目的選擇叫去向,主觀的選擇是取向,客觀的選擇為趨向。符合個性並且具有層次的職業性向測試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持續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大學生職業性向測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找到適合每個大學生個性最容易取得更高層次成功的職業趨向。
一方面規避了傳統職業性向測試相對靜止、過於籠統、缺乏發展的弊端,更符合客觀實際、社會需求和大學生就業心理,便於提高對大學生職業性向測試重要性的社會認知和普及程度(速度、廣度、效度);另一方面通過三層次職業性向理論及倒金字塔模型的演示與實驗室實踐的必要補充,更加直觀、準確、可信的幫助社會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和社會發展潛力問題,幫助企事業單位解決選人和用人問題,幫助大學生解決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問題。
三層次職業性向的核心內容包括影響職業成功的系統新概念要素:包括職業價值觀、職業個性、職業興趣、職業智商、職業情商、職業天賦、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職業興趣:據有關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工作有興趣,他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並且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他對某種工作沒有興趣,則只能發揮全部才能的20-30%,還容易精疲力竭。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情趣比天才重要”;職業天賦: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就如我們每個人都有性格一樣,就連殘疾人和弱智者也不例外,舟舟就是最好的例證,他的智商只相當於幾歲兒童,卻有著非凡的音樂指揮天賦,他不僅指揮中國最著名的樂團,還指揮了世界最著名的交響樂團,震驚世界;職業智商:吉爾福特研究推算人的智力有150多種獨立因素構成,因此,智商高低對職業成功的影響甚微,但我們課題組發現,職業智商卻是左右職業成功的必要因素。職業智商是個綜合性概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諸多因素。
職業的外延大於人生,性向是有層次之分的;人人都有屬於自己並完全區別於他人的深層次個性潛能,符合自己個性潛能的職業選擇才能取得最高層次成功,這種個性潛能是可以能夠通過科學方法找到的;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千差萬別的,千差萬別的人才其個性潛能發揮潛力是巨大的。
首先該理論將個體放在職業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研究,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個性、職業智商、職業情商等新概念要素是理論的核心構成。其次該理論突破傳統理論的支撐——“用已有類型套未知的人”,把每個人看成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客觀存在,將職業性向分成三個層次,用成功倒金字塔模型(建立在以“ 時間跨度”為縱軸、以“成功跨度”為橫軸的坐標內,分別有常規思路的虛線框表示的金字塔和實線框加陰影表示的成功倒金字塔兩個圖形組合而成)直觀印證理論的真實性;套用上:擺脫傳統測試方法的類型化、模糊化、片面化導向;避開傳統測試方法的主觀性、暗示性、誘導性因素;找到科學性、客觀性、潛在性測試因子;挖掘個性化、清晰化、層次化職業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