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簡介
2013年11月15日上午9時,常德會戰抗日紀念碑前,在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舉行紀念常德會戰70周年公祭英烈典禮。墓園現在是湖南省級保護單位,說明詞上寫道: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始建於1944年,以紀念1943年11月與入侵常德的日軍浴血奮戰16晝夜陣亡的5000多名愛國將士。公墓包括紀念碑坊、紀念塔、紀念堂、公墓、紀念亭等。
1995年大修,保護範圍四周至圍牆外30米處。紀念碑上全是著名人物的題字,其中孫科的題字尤為壯烈“已表精忠光日月,長留浩氣在人間”。
戰鬥經歷
戰爭背景
70年前,駐守在常德的8000多名抗戰將士誓死抗敵,與常德城共存亡,捐軀戰場。蘇德戰場上蘇軍正在全線發起反攻,已推進至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一帶;美英聯軍在突尼西亞擊敗德意聯軍和在西西里登入後,墨索里尼被迫下台,意國繼之投降;美軍在阿留申群島、新喬治亞島登入後,正在紐幾內亞等地進擊日軍。日軍不僅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其海軍及航空兵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日軍大本營“從戰爭全局要求出發,不允許中國派遣軍進行任何進攻作戰”,所以日軍第11軍在鄂西會戰結束後的4個月內沒有向周邊的第五、第六、第九戰區進攻,而這3個戰區的部隊也沒有對日軍進攻,雙方形成“和平”相峙。
國民政府為了與盟軍協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後從第六、第九戰區陸續抽調7個軍轉用於雲南及印度,準備反攻緬甸。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不再向印、滇轉用,以策應其南方軍的作戰,再次組織進攻。由於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又是第六戰區的主要戰略基地,附近集結有大量主力部隊,日軍為了達到既可牽制中國向滇、緬轉用兵力,又可打擊主力部隊,以削弱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所以決定以常德為進攻目標,常德會戰由此發生。
1943年秋,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而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日軍第11軍出動45個步兵大隊約8.5萬人左右衝破了第六戰區右翼的第10、第29集團軍防線,在外圍中國軍隊30個師的圍攻下攻克了常德,並重創了前來解圍的第10軍等部隊後撤退。中國軍隊雖然最終收復常德,但在開羅會議上的蔣介石因為常德一度失守,使他在盟友面前臉上無光,談判籌碼降低,氣的要槍斃棄城逃跑的守將余程萬(在收復常德後被送上軍事法庭),後來在諸位守將的力保之下才得以免死。
戰爭形勢
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呈現敗勢。國軍的機械化部隊進入密支那,切斷日軍補給線,支援盟軍作戰。日軍急於打通交通,並補充給養,日軍舉兵16萬,配備空軍和毒氣部隊,分3路向湘西北發動強攻,妄圖一舉占領常德,並威脅長沙、衡陽。常德會戰開始了。
由於國軍指揮部的判斷失誤,導致了常德陷入重圍,防守常德的部隊僅有號稱虎賁師的57師8000名官兵,而增援部隊短時間內無法趕到。面對4萬多日軍的瘋狂進攻,師長余程萬下達了“官佐弟兄們,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我們要與日本鬼子在常德城決戰,只準成功,不準投降,犧牲者光榮,偷生者可恥,寧可戰死,不當俘虜。”的戰鬥命令。
防禦兵力
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共有第33集團軍、第26集團軍、江防軍、第10集團軍、第29集團軍,計12個軍、35個步兵師,防守著由監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漢水的V字形防線,正面長達270公里,兵力相當薄弱。由於鄂西會戰並未能收復石首、華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軍仍然占領著良好的西進橋頭陣地,而且使防守長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團軍失去了長江天險之利,只能利用沿松滋河以東由南向北流向的九都大河、太平運河、松滋河等河汊障礙建立第一線防地。戰區長官部僅掌握駐瀏陽的第100軍為總預備兵團。雖然另有第74軍駐於常德、桃源附近,但該軍系軍事委員會直屬部隊,暫歸第六戰區督訓。
1943年9月間,當面日軍的活動突然頻繁起來。第六戰區判斷日軍有可能再度發動進攻,遂在鄂西會戰前制訂的防禦計畫基礎上,重新研究修訂。
戰爭過程
日寇使用轟炸機、毒氣、燃燒彈和重炮等各種武器不停攻擊,守城官兵在裝備落後、援兵無法聯絡的情況下,孤軍與日寇浴血搏殺。戰鬥到最後,連後勤人員,炊事班都衝上陣地,師長余程萬親自率警衛連參戰。在守城的最後時刻余程萬口述了一封電報向上級報告:“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卑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以下官兵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與倭賊做最後拼殺,誓死為止。” 日軍在傷亡2萬餘人的情況下攻進了常德,常德失守了。八千將士除幾十人突圍外,均戰死沙場,無一投降。這一戰,常德成了一座死城,全城完全變成廢墟,血流成河、屍積如山。此戰後,57師臂章上添了兩個字:常德。1945年重組的57師第一個進入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57師將士以一師兵力守城16天,為中國軍隊形成對敵反包圍的態勢贏得了主動,幾天后突圍的余程萬師長向增援部隊借了一個團後,第一個沖入了常德,常德又回到人民手中。日軍在總傷亡達到3萬的無奈事實前,不得不敗走常德。
倖存老兵
9位抗日倖存老兵:蔡如椿、吳淞、吳榮凱、曾岳峰、覃翰林、吳思亮、趙祥敏、龍瑞清、馬景剛。
參戰兵力
日軍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的的三分之二,加上配屬部隊,總計45個大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總計10萬餘人。
日軍參戰部隊第十一軍(45個步兵大隊)
軍司令:橫山勇中將
第三師團(代號“幸”)(6個大隊)
師團長:山本三男中將
第十三師團(代號“鏡”)(7個大隊)
師團長:赤鹿理中將
第三十九師團(代號“藤”)(5個大隊)
師團長:澄田賚四郎中將
第六十八師團(代號“檜”)(6個大隊)
師團長:左久間為人中將
師團配屬部隊:
戶田部隊(隸屬第四十師團)步兵第234聯隊長:戶田義直大佐(3個大隊)
第一百一十六師團(代號“”)(6個大隊)
師團長:岩永汪中將
古賀支隊(隸屬第五十八師團)(3個大隊)
支隊長‘步兵第五十二旅團長:古賀龍太郎少將
佐佐木支隊(隸屬第三十四師團)(4個大隊)
支隊長,步兵第二百十六聯隊長:佐佐木勘之亟大佐
宮脅支隊(隸屬於獨立混成第十七旅團)(2個大隊)
支隊長,獨立步兵第八十八大隊長:宮脅龜次郎中佐
柄田支隊(隸屬於第六十五師團)(3個大隊)
支隊長,獨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隊長:柄田節大佐(步兵3個大隊)基幹
飛行第四十四戰隊:福澤丈夫中佐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10集團軍所屬第66軍,第79軍;第26集團軍所屬第32軍,第75軍;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王耀武兵團(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李玉堂兵團(第99軍,第10軍),歐震兵團(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總計21萬餘人。
參加常德會戰之第六戰區將軍名錄
許國璋將軍
代司令長官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
參謀長陸軍中將郭懺
第十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中將王敬久
第廿六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中將周碞
第廿九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上將王瓚緒
第44軍軍長王澤浚中將
第149師何保恆少將
第150師許國璋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161師熊執中少將
第162師孫黼少將
第73軍軍長汪之斌中將
彭士量將軍(左)
第15師梁祗六中將
第77師郭汝棟少將(韓浚代)
暫5師彭士量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上將馮治安
長江上游總司令部總司令陸軍二級上將吳奇偉
孫明瑾將軍
第86軍軍長朱鼎卿中將
戰區直轄部隊
戰區直轄部隊
新23師盛逢堯中將
第118師王嚴少將
第5師李則芬少將
第121師戴之奇少將
暫35師勞冠英少將
58師長張靈甫少將
戰爭評價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繼上海、南京、台兒莊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英國《泰晤士報》稱“常德保衛戰”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有詩為證:“孤軍奮戰保常德,官兵視死皆等閒;八千勇士血流盡,一寸土地一寸血。”
烈士墓地大門是一座上書“天地正氣”的石牌坊,左右立柱上書“孤軍浴血千秋壯,公墓埋忠萬姓哀”。
中書一行小字 “陸軍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為國軍著名抗日將領王耀武手書,左右還有白崇禧的題字。牌坊後也同樣有題字,何應欽題寫了對聯與橫額,上聯是:“忠貫日月”,下聯為“氣壯山河”,中間題寫:“萬古軍表”。真是激昂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