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置。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治武陵縣(湖南常德市武陵區) 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為普安郡王時,曾在鼎州任常德軍節度使。故鼎州為“孝宗潛藩”。孝宗即位後便將鼎州升格為“常德府”。八年(1172年)復為鼎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常德路。 明太祖甲辰年(明太祖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為常德府,領縣四:武陵、桃源、龍陽、沅江。 清康熙三年(1664年)屬湖南布政使司,仍領縣四: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府治仍在武陵縣。 中華民國二年(1913)廢府為常德縣。 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縣直屬省管轄。 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為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改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 常澧專署。8月28日,更名為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1966年3月,又改為常德地區。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檔案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治湖南常德市武陵區)至今不變。
相關詞條
-
常德漢劇
戲曲劇種。以湖南常德、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及湖北西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兼有高腔、彈腔、崑曲3種聲腔,...
簡要介紹 藝術特點 劇目 歷史地位 現狀 -
嘉慶常德府志
卷三 卷十 卷十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漢族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常德絲...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代表人物 -
常德之戰
常德之戰,是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
簡介 -
常德話
湖廣片(語小片)
簡介 方言調值 分支 形成特點 語音特點 -
常德武陵區
武陵區位於湘西北的常德武陵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又是鑲嵌在洞庭湖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自秦蜀郡守張若在此築城,迄今已有2280餘年的歷史,史稱張若城。這裡既...
由來 自然地理 風土人情 經濟介紹 行政區劃 -
《季提刑自夔憲知常德府》
《季提刑自夔憲知常德府》是宋代詩人袁說友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常德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為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流行於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如常德全區、湘西、懷化的部分城鎮,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長陽、五峰、鶴峰等地。
簡介 歷史 藝術特點 表演 劇目 -
常德方言
常德方言屬於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話。這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
常德方言 聲母 韻母 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