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二中學

常德市第二中學

常德市第二中學系常德市教委直屬示範性完全中學,位於德山老碼頭,西臨乾明寺,北連孤峰塔,與市中心一江相隔,兩橋相連,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生活條件舒適,是理想的求學之處。

地理位置

常德二中 常德二中

常德市第二中學系常德市教委直屬示範性完全中學,位於常德市武陵區德山乾明路老碼頭。北連孤峰塔,西臨乾明寺,離市中心一江相隔,兩橋相連,地理位置非常方便。學校共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生活條件舒適,是理想的求學之處。

校園創建

學校由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武陵知縣創辦的德山書院延續而來,是常德市城區辦學最早的學校。自創辦以來,以“為時養器”為訓,傳播維新思想,培養了數萬名各類人才,哺育了眾多傑出的愛國者、革命志士和專家、學者,形成了“愛國勤學”的優良傳統,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圍11個縣招收高中學生,學子遍布大江南北。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師生員工近3000人。150多名專任教師中有特、高、中級職稱教師101人,畢業和在讀碩士研究生56人,省、市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班主任15人,。

教學設施

學校教學設施齊備。建立了計算機學校和衛星電視教育網路系統。“三機一幕”進入每間教室,寬頻校園網進入每間辦公室、教室和公寓。集圖書館、實驗中心、電教中心、網路中心為一體的8600平方米的求索館和近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運動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基地;高等級學生公寓和高標準多功能廳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服務。

管理運作

學校實行部門管理處室、年級主任負責制,工作目標月考核制 ,教學管理常規強化制,用人體制全員聘任制,待遇分配結構工資制,資金使用部門運轉經費包乾制,民主管理校務公開制,嚴格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了學校的高速發展。

文化理念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濃墨重彩,養成教育有聲有色,“以人為本,求善求真”的辦學理念,“為時養器”、“愛國勤學”、“志道為先、精業是本”等觀念文化深入人心。以責任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兩心三精神”和“業餘黨校”、“業餘團校”、“德育學校”、“家長學校”等四校分別成為學生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大課堂,每年一屆的“科技節”、“藝術節”、“建校節”、“體育節”是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對外交流

與此同時,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重基礎、注重體驗、鼓勵冒尖,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大力開展學術交流,千方百計打造名師,高中教師本科學歷率達100%,研究生課程班就讀率達61.2%, 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參與率達 80%.

學校以優異的辦學業績先後被授予省、市“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體育合格學校”、“安全文明校園”及“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

而今,學校正眾志成城,只爭朝夕,邁步在發展——騰飛的大道上。

學校榮譽

學校以驕人的辦學業績被授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件》優秀學校”、“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基地”、湖南省“省級綠色學校”、“常德市示範學校”、“常德市安全文明校園”、 “常德市模範教工之家”等榮譽稱號。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2002年12月,又順利通過省級重點中學驗收,躋身於湖南省重點中學,即“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行列,成為一顆嵌鑲在古城德山之巔的璀璨明珠。

知名校友

學校在歷代人嘔心瀝血、艱苦奮鬥、頑強拼搏下,恪守“ 為時養器”的校訓,發揚“愛國勤學”之傳統,先後培養出劉復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領導人)、趙曰生(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列主義者)、潘振武(原湖北省委書記)、李陸琦(著名的甲骨文專家)、楊菁蓀(全美國家教委資深委員、亞太教育委員會主席)、謝鐵樵(世界老年人馬拉松賽跑冠軍,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劉蘇(留美博士後)、劉盾(留美博士)等一批批適應時代需要的仁人志士和棟樑之才,創造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業績。

敬業名師

敬業好學,風趣幽默的上官老師、李佩蘭老師;

務實肯乾、誨人不倦的黃 夕艷、聶俊、徐麗娟老師;

嚴謹篤學、儒雅穩重的宋啟然、張業國老師;

極富親和力、深受學生喜愛的史主任;

還有在學生心目中近如朋友的陸羚萍、向靜老師。

團隊活動

團的活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支部,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活動內容。一般而言,團的活動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類:

一是教育活動。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和黨的政策學習為中心,包括理論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在內的各種思想教育。

二是生產活動。以在各條戰線的生產勞動中發揮各種突擊作用作為內容,包括在本職崗位上創突出成績和組成突擊隊完成急、難、新的突擊任務、承包生產工程等。

三是科技活動。以學習科技知識,進行發明、技術革新為內容的活動,包括生產過程中的科技活動和非生產過程的科技活動。

四是公益活動。以綠化祖國、美化生活、服務人民、方便社會為宗旨的不計報酬的社會公益活動,也就是習慣上說的“學雷鋒,做好事”活動。

五是組織活動。以團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包括發展組織、整頓組織和組織生活會等。組織活動不同於一般思想教育活動。

六是文娛活動。以文化娛樂為目的的活動,例如唱歌、跳舞、知識競賽、讀書、演講、旅遊、書法、繪畫、集郵等,均屬此類活動。

七是體育活動。就是組織青年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活動,幫助青年增強體質。

校歌

校歌 校歌

校歌

校徽

校徽 校徽

校徽

歷史沿革

書院遺風今猶存,二中前景更輝煌。為緬懷既往,開創未來,現將學校歷史沿革和各個時期的基本情況綜述如次。

書院時期 (1888—1902)

公元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武陵知縣李宗蓮與邑人劉廷棫、程雋超、劉廷澤、戚湛廷等在明青蓮社、清善德書院遺址創建德山書院。是年十月開工,次年六月告竣,廷邑人余蓉初先生為院長。

德山書院的教學形式靈活,以自學為主,輔以集中講授。每天晨讀,學生依次請疑,主講人逐個解答。書院不受學額限制,允許學生自由聽講,學生都具有一定知識基礎,很多是慕主講大師之名而來。書院注重學術交流,常延聘各地鴻儒講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3),德山書院根據清朝政府改書院為學堂的規定,改名為武陵縣學堂,從此結束了長達13年的書院史。

國小時期(1903—1927)

光緒二十七年(1903) 德山書院改辦為武陵縣學堂,以書院存銀3500兩為開辦費。辛亥革命後學校發展進入了新時期。民國初年和五四運動後發展很快,而軍閥混戰又使學校受到摧殘。民國元年(1912)二月起,學校成為完全國小,改名為武陵官立高等國小。1913年1月改名為常德府立初等、高等國小校,1915年10月改名為常德縣立高等國小校,1917年2月改名為常德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簡稱“一高”)。先後任校長的有餘明曦、戴修禮(均為留日學生)、張維善、唐元直、陳時達(湖南優級師範學校畢業)、龍履冰(武昌高級師範學校畢業)、張琦(武昌高級師範學校畢業)、張鍾奇(武昌高等商業學校畢業,國民黨黨員)。

1912年4月,遵照南京臨時政府《壬子學制》的規定,將高小由4年制改辦為3年制,初小由5年制改辦為4年制,廢止讀經講經。高小課程有修身、國文、英文、算術、中華歷史、中華地理、博物、理化、體操、手工、唱歌、圖畫等,每周授30課時。1922年北洋政府館印《壬戍學制》,規定國小為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以公民課代替修身,將國文改為國語,設課8種12門,即國語(包括語言、讀文、作文、寫字4門)、算術、社會(包括地理、歷史、公民、衛生4門)、自然(自然、園藝2門)、工用藝術(手工)、形象藝術(圖畫)、音樂、體育等,學校照章辦理。

學校歷任校長都重視教學,重視聘任優秀教師任教。民國元年實行新學制時,許多學校不開英文,餘明曦校長聘任英籍教師任教,龍履冰、張琦先後任校長時都親自教課,何斗魁、戴修禮、殷嗣仁、陳鏡湖、陳鳳靈、李子新、唐鴻謨 、龍丕欽等著名教師都在校任教,以保證教學質量。龍履冰校長還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並制定了校旗、校徽、校服、領章(縮寫H、P、M、S、C,即Highc Primarry Model-School)和校歌。當時學生手工作品參加常德工業品展覽會獲優等獎,運動代表隊參加全縣國小聯合運動會獲甲等獎。學校畢業生很多考入明德、省一中等名牌學校,“一高”的教學質量在全縣首屈一指。

1928年1月,“一高”改為常德縣立初級中學後, 附設國小部續辦了5年。從1903年創辦到1933年停辦國小為止,30年中共辦高小班51個,高小畢業生總數為1153人。

1903年,劉復基、楊少炯(熙績)奮起參加黃興、宋教仁組織的華興會起義。劉後來逃亡日本,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秘密組織武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參議,在武昌起義的當天早晨被清政府殺害,年僅28歲,成為人們永遠懷念的著名辛亥革命烈士,現學校前面蓮花園內安放著劉復基半身塑像,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辛亥革命領袖。

“一高”學生素來以勤奮好學著稱,不少人經深造後成為知名的學者。如戴修瓚(法學家、北京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人民法制委員會委員)、楊筠如(歷史學家,廈門、暨南、中山、四川、湖南大學講師、教授,著有《尚書核詁》、《荀子研究》、《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等、劉唐領(鐵道工程學家、交通大學教務長、北京鐵道學院教授、北京鐵道設計院設計師)、管竹(湖南省著名數學教師、西北農學院數學教授)、李陸琦(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甲骨文專家)等都是一高學生的傑出代表。“一高”學生愛國勤學的精神代代相傳,成為常德市二中辦學的光榮傳統。

縣中時期(1928—1949)

1928年1月,經湖南省教育廳批准,常德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改名為常德縣立初級中學校(簡稱縣中)。1932年,與常德鄉村師範併入,改稱常德縣立中學。1946年上期,增設高中部,改辦完全中學,到1949年解放為止,常德縣中總共辦了22年。

“一高”改為縣中後,校區仍在城西火星池朗江書院原址。先後任校長的有張鍾奇(國民黨黨員,常、桃、漢、沅四縣聯合公立中學畢業,原“一高”校長)、張特林(國民黨黨員,北京政法大學畢業,1932年下期任校長,當年病故)、張孝仁(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楊筠如(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曾留學日本)。

國中部執行南京政府1928年學制和1932年部頒課程標準,學制為3年,以三民主義為教育宗旨和內容,課程有公民、國文、數學(算術、代數、平面幾何、三角)、英文(文法另教)、物理、化學、動物、植物、生理衛生、中國地理、外國地理、中國歷史、外國歷史、體育、音樂、國畫等,全部為必修課,教材由教師選定。1932年張特林任校長後增開童子軍訓練課,列入課表,學生編為中國童子軍第975團。1932年前開“黨義”課,後改為公民課。

抗戰時期(1937—1945)

1936年下期,張孝仁辭職,楊筠如由外省回常,繼任校長,不久抗戰爆發。為避免日機轟炸,1938年冬,學校在楊筠如主持下由城區遷往前河花岩溪校友李陸琦家。李陸琦先生及家人十分開明善良,曾給於學校很大支持和幫助。

花岩溪離城區約一百華里,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靜,縣中在這裡辦了7年,培養了不少人才。遷校後,楊筠如去湖南大學任教,繼任的有張傑(法國國家法學博士)、管竹(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羅琳(湖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等人。

楊筠如離任後,張傑任校長4年,他思想比較開放,提倡德、智、體、美、勞五育並重,親自主持紀念五四運動大會,向學生開放圖書館,增設勞動課,用人不拘一格。一時名師如趙曰生(廳長,華北大學教授,所譯《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近世社會主義》為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著有《周學概論》、《自古軍紀事史料》等)、戴開夫(留英學生)、鄭維龍(中華書局《英語周刊》編輯)、黃伯敏(楊度兄弟的學生)、黃步瀛(數學)、蔡濟民(畫家)、李先治(著名體育教師)和教壇新秀余錦章、吳榮斌等都在縣中教課。趙通過講課和校刊撰文,宣講公羊學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蔡在上圖畫課時介紹八路軍抗日情況,李培養的第24班學生劉景發參加省運動會曾獲三級跳遠冠軍。

1943年上期,張傑辭職,管竹繼任。這年下期日軍侵犯常德,因訊息閉塞,日軍過沅江後學校仍在上課。當日軍逼近時,管在全校大會上憤然宣布“決不能做亡國奴”。他帶頭整裝裹糧,準備轉移,表現了民族氣節。日軍敗退,管校長積勞成疾,辭職後專教數學。羅琳繼任校長。羅是國學大師黃侃的學生,擅長詞章,也有幹才。他籌資擴建教室,於1944年下期開辦簡師班(招國中畢業生、學制2年)擴大了學校規模,本人親自教國文、頗受歡迎。學校在抗戰時期一直堅持春秋始業,當時常德中學減少,生源擴大,加以有些農村子弟為逃避兵役而入學,學校規模擴大,學生年齡參差不齊。1944年上期起,每次招國中新生2個班, 到1944年下期全校有國中12個班、簡師1個班,學生644人,教師負擔重於戰前,但待遇低於戰前,教師為抗戰勝利和普及教育作出了可貴的奉獻。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解放戰爭時期,同學們關心祖國命運,反對內戰,追求光明,不少同學走上革命道路。10班畢業的校友周文從(中共常德地區工委書記)以《新中日報》記者身份,開展迎接解放的工作,他和13班盧善慶(中共常德地區工委組織委員)、31班李光新(中共常德回民支部書記)、37班盛柏林(中共地下黨員)、11班范群(原名范廣智,地下黨員)、江泉(原名江啟風,地下黨員)等冒著生命危險在常德、桃源等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動。制止了國民黨暫編第5師師長汪援華妄圖火燒東門外街巷的行徑,爭取了新中日報社、光明電廠,吉春堂、同濟堂、聶振茂三大藥店不外遷,爭取到教育界、工商界和一些合法團體知名人士的支持,保護了學校、機關的檔案、財產,為常德解放做出了貢獻。

高尚的愛國精神也是勤奮學習的動力。特別是抗戰期間,師生們遠程跋涉,簞食瓢飲,弦歌不輟,念念不忘報效祖國,很多同學學有所成,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如劉安武(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秀中(南京大學教授)、黑愛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第藩(教授、博士生導師)、邱忠恩(長江勘測規化設計院總工程師)、劉德民(南京航空學院教授)、楊南(江西大學法學教授)、徐行(常德師專教授)、楊天縱(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高級工程師)、朱煥南(原名朱永炎,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楊畢(湖南省水電廳總工程師)、楊勝玉(武漢大學副教授)、吳榮樵(湖北水利電力學院副教授)、傅定文(長沙鐵道學院副教授)、熊躍湘(昆明曲靖水利設計院院長)等校友都是高等教育和科技戰線上的重要骨幹;范群、高鵬(原常德縣一中校長)、吳榮斌、彭萬寶、朱凡央、余愛廷等校友服務地方教育數十年,成為一代人師;楊菁蓀(全美國家教委資深委員、亞太教育委員會主席)、謝鐵樵(台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愛國人士和世界老年人馬拉松賽跑冠軍)等蜚聲台灣和海外。縣中辦學22年,共畢業國中生2101名,高中生266名,鄉村師範生113名,簡易師範生86名。其中盤盤大才數以百計,他對祖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常德市立中學時期(1949-1954)

1949年7月常德解放,8月常德市軍管會接管了常德縣中,任命原教務主任王敦睦(湖南大學礦冶系畢業)為校長。時有學生403人,教職員36人。9月學校改名為常德市立中學。

? 1952年11月政府為學校架設了照明線路。1951年9月校長王敦睦調離,范群(藍田師範學院史地系畢業)接任兩月後調離,曾怡亭(民盟盟員,藍田師範學院教育系畢業)繼任。1953年2月,曾清辭、張合盛(中共黨員)繼任。他們在建國初期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把二中這所老學校改造成為人民的學校。

這段時間雖短,但仍培養了不少人才。不少校友回響祖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如教師阮人豪、學生劉光前(原常德軍分區副政委)、李豐茂(原常德市人大副主任)、鮑良才(原武陵區物價局局長)、魏文卿(原市供銷學校副校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有熊聲忠(著名皮膚病學專家、教授)、趙瑛(國家一級律師,市政府法律顧問)、胡力文(常德師院教授、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丁鍾琦(海南大學教授)等校友在各條戰線上做出了突出成績。

常德市第二中學時期(1955-今)

“一五”期內,黨和政府對學校建設非常重視,撥款興建校舍,擴大校園面積。1955年(常德市政府)決定將學校恢復為完全中學,定名為常德市第二中學。調常德行署文教科科長李仲麟任校長(中共黨員、藍田師範學院理化系畢業)。

五十年代中後期學校教育和教學質量居全市前列,校運動代表隊參加市運動會屢獲冠軍,並向省隊輸送了運動員。學生進行氣象觀測,製作標本屢獲有關部門獎勵,1958年高校統一招生,高一、二班84名學生,全部考試合格。以後雖受到極左思潮干擾和經濟困難的影響,學校在師生的努力下仍能保持較好的教學質量。1958—1965年這8年中畢業的高中部學生大部分升入高等院校,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其中的突出代表有:羅維治(原湖南師大副校長、教授)、熊長松(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林澤龍(特級教師、全國語文研究會副會長)、丁時春(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部級勞模)、黃萬鎰(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佘躍榮(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翟篤智(知名包裝設計家)、袁家幟(運動健將、國家級舉重運動員)等。

二中教師嘔心瀝血,為國育才的精神依然可嘉,在生源不好的情況下,仍取得較好成績。1978年,二中學生高考成績列全地區第四名,受到地區教育局獎勵。1983年有18名高中生畢業後升入大學本科,1984年全市高中數、理、化分科知識競賽,二中學生囊括三科第一名,高90班學生童朝暉獲市數學競賽第一名和全國中學生化學知識競賽二等獎。學校體衛工作也保持先進水平,學生參加市、地、省中學生田徑運動和籃、排球競賽,曾多次獲得了名次。1983年,經省、地體委認定,全校有國家二級排球運動員3人,三級排球運動員1人,三級田徑運動員28人,少年級運動員55人。1985年全校達標率超過80%。從1979年到1983年,每年都有高中畢業生被選為飛行學員,先後有丁明、李祖平、姚京華、鄭峰、盛澤貴、黃雨章、嚴平等7位同學飛上了祖國的藍天,學校蟬聯五屆常德地區“選飛”先進單位,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湖南省軍區的表彰。1984年,常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換屆。1988年撤區建市,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市屬基層單位的隸屬關係沒有變動。1990年,學校由武陵區政府移交新常德市人民政府管理,成為市教委直屬中學,學校的領導班子亦發生變化,1987年校長劉緒魁調走,李光浩(湖南大學數學系畢業)由湘西古丈縣調任二中校長,副校長丁棟申離休。1991年7月,市直屬中學調整領導班子,葛雪峨(湖南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由澧縣六中調任二中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劉緒魁調回任副校長,燕正保、周炳章留任副校長,次年黨支部書記符槐山退休,校長李光浩調走。

1994年,黨支部由葛雪峨、文元林、燕正保、熊開宏、周炳章五位同志組成,葛雪峨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

1995年上期全國國中數學競賽選拔賽區歐陽等8人,分別獲一、二、三等獎。初三89班學生毛丹的作文《一個差生的故事》在全省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該文選入《湖南省國中作文選粹》一書中(輔導老師鄢春華)。

1994年高二文科會考,歷史、化學、地理獲市直一、二名,高三的政治、數學會考獲市直一、二名;國中畢業會考人平總分在市直七所中學獲第3名。1995年高三學生龔安上北大、清華錄取線,後被國防科大錄取。同年熊輝傑、曹曉輝兩學生考上飛行學院。

從1997年到2000年的四年里,由於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歷史巨變。教學管理一年上一個台階,教學質量一年高於一年,教學規模一年比一年擴大,學校建設一年一個新面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常德市二中作為一所面向周圍十一個縣招收高中學生的名牌中學,因受“文革”影響,暫失發展機遇,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德山全面開發的如今,新一代二中人緊緊抓住這一大好契機,迎教育改革的春風,順常德經濟發展的要求,揚古老校園文化之長,借百年學府累累碩果之勢,只爭朝夕,奮力拚搏,力爭要把常德市二中創辦成為省重點中學。

1998年,常教黨函(1998)2號檔案,將中共常德市二中支部委員會升格為中共常德市第二中學總支部委員會,並選舉了文元林、燕正保、周炳章、薛開明、譚福穩五位同志為總支委員會委員,文元林同志任副書記(書記暫缺)。

為了提高幹部素質,學校舉辦了三期《素質教育與學校管理》寒假幹部學習班。培訓對象:全體行政幹部,每期五天時間。學習有關法律、上級檔案、政策、學校規章制度,制定了各部門工作目標。

學校為了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按照“為育人造景,讓靜物說話”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在入校門口的圓盤花壇內塑一尊劉復基(該校校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領袖、著名烈士)半身漢白玉塑像,塑像背面大屏風上鐫刻著劉復基傳略,周圍花草掩映,景象肅穆而壯觀。

校刊《沅江浪》創刊,對推進素質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跨世紀人才,擴大二中在社會上的影響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8年10月1日,該校教師組團前往深圳考察學習;2000年9月22日,朱年生老師赴京參加全國首屆素質教育研討會;2000年9月23日—30日,周香華老師代表該市出席全國第二屆思想政治優質課評選大會。此次評選大會雲集了全國各省政治課教學比武的最優秀選手,並廣泛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2001年5月,常德市化學學會理事長、國家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該校高級教師、校長文元林同志應邀在浙江舟山市作學術報告。

從1997年開始,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令人矚目。1997年張翔考取北京大學,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1998年130人參加高考,錄取重點本科10人,一般本科6人,專科16人,總計32人,體育考生羅平以全省文化考試第7名的成績被北京體育大學錄取;1999年143人參加高考,錄取重點本科12人,一般本科14人,專科14人,總計40人,凌林被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錄取,陳婭考上北京理工大學;毛丹考上蘭州大學;2000年238人參加高考,考取重點本科10人,一般本科18人,專科71人,總計109人,錄取率45.8%,吳濤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本碩連讀班。

2001年中考,該校有9人達到一中錄取線(895分錄取線),其中鄢春華老師所帶的121班6人達一中線,政治(李愛枝、張清華),語文(鄢春華),化學(燕正保)均為市直平均分第二名。高考本科一次上線48人,錄取本科80人,專科91人,錄取率52.9%,文科考生楊政以612分的高分被北京師範大學錄取。理科考生餘江以621分被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錄取。體育考生王磊以文化考試全省第七名的成績被北京體育大學錄取。

2002年中、高考成績更為突出,中考達到一中錄取線的有15人,(888分錄取線),正取113人,政治(張清華)居市直第一名。高三351人參考,一、二、三批本科上線人數為149人,其中600分以上的8人,理科考生胡盛同學以667分的高分達到北大錄取線,被復旦大學錄取。

2003年中、高考再創佳績。中考語文(王貴保)、物理(王真),化學(伍宏科)優秀率居市直第二名,數學(薛湘惠)優秀率市直第三名,政治(張清華)仍保持市直第一。,全校361人參加高考,根據市教育局招考辦公室統計的數據,已有285人被全國各類高校錄取,錄取率達78.9%,其中文科考生劉利麗以631高分被北京工商大學錄取,理科考生劉佳穎同學以602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並有孔樂、羅劍俠同學雙雙考上空軍飛行學院,文義同學考上南開大學。

2001年7月,學校順利地通過市教委“完全中學示範校”督導評估組驗收,成為了“常德市完全中學示範校”,後來又獲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基地”、“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貫徹《學校體育條例》優秀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常德市綠色學校”、“德山開發區綜合治理紅旗單位”等各種榮譽稱號。為創辦省重點中學進一步創造了條件。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校於2001年9月成立了科技活動中心,全校除高三、初三外,每班均有一個科技活動小組,每周至少活動一次,每個活動小組有一名指導老師,並規定每個小組一學期至少兩件以上高質量的作品參加學校評獎。學校每年進行一次科技活動成果評獎和展示。科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勢頭很好,學生踴躍參加,並初具成效:①2002年2月1日至4日,中央電視台在該校成功拍攝了“肥皂泡爆鳴的原理與套用”與“稻穀殼與煤的妙用”兩項科技活動節目,3月10日向全國播放後,先後收到了全國各地觀眾來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與讚譽。②2002年3月成功舉辦了首屆科技節,共收到學生的創新作品1744件,有33件作品參加本市科技展覽。③在2002年23屆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展評會上,該校評為全省優秀組織單位,二項科技活動獲優秀科技實踐活動二等獎,學生李奔作品《化學知識娛樂檯球》獲銀獎,李芬的作品《數學萬能板》、蔡曉茄的作品《單軌旋轉門窗》均獲銅獎。④在2002年全國第二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展評會上,共評出153件作品進入全國終評,該校學生李芬、蔡曉茄的二項作品分別獲二等獎和優秀獎,12月份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獎勵和親切接見(全省僅8項)。⑤該校科技輔導教師何子尚老師2002年獲省教育廳等單位頒發的五項園丁獎,屬全省個人獎項最多者。⑥2003年省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a、該校獲省級優秀組織單位獎;b、高191班學生史科琦的“HO肥皂泡鞭炮裝置”榮獲省級創造發明銀獎,同獲國家專利,何子尚老師獲省級園丁獎;c、初139班學生蔡奕鳴的“任意角奇數等分器”榮獲省級創造發明銀獎,同獲國家專利、何子尚老師獲省級園丁獎;d、初148班學生譚政希的“平面幾何教學儀”榮獲省級創造發明銀獎,同獲國家專利,何子尚老師獲省級園丁獎;⑦2003年第三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初139班學生蔡奕鳴的作品“任意角奇數等分器”與創意“維護土壤生態平衡的構想”分別獲省級優秀創造發明獎,最佳創意優秀獎;初148班學生譚政希的平面幾何教學儀“獲省級優秀創造發明獎”;高191班學生史科琦的“HO肥皂炮鞭炮裝置”榮獲省級優秀創造發明獎;高186班學生楊曉歡的“由非典而引發的思索”榮獲省級最佳創意優秀獎;高192班學生鄭召勝的“太陽能氫能內燃機”榮獲省級最佳創意優秀獎;以上常德日報2003年8月17日發表了題為“市二中捧回六項發明獎”的報導;何子尚老師被評為2003年常德市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其先進事跡已編入“科技之星”一書。

2001年高中胡盛等6名學生參加全國奧林匹克學科競賽初賽,分別獲取數學、化學等學科省級一、二等獎(輔導老師熊光中、肖通),全國國中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也有多人獲獎。其中初三126班學生譚吉吉獲全國二等獎(輔導老師梅其素)。

學校政教處在堅持搞好期末“三好”和各類積極分子評選活動的基礎上,根據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任務和內容,再推出一些新的評選活動和新的榮譽稱號,如“十佳歌手”、“十佳團員”、“十佳幹部”、“十佳青年”、“十佳學習標兵”等,使榜樣的作用更全面,更具示範性,更合理,更有時代感。

“四節一營活動” 堅持開展。四節是:科技節(每年三月份,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三小製作”活動,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的品格);藝術節(每年五月份,給學生充分展示藝術才能的舞台);建校節(每年9月份,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擴大學校的影響);體育節(每年10月份,以校運會為龍頭,廣泛開展強身健體活動)。一營是:暑假校園夏令營(每年7月份舉行,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學生自主組織各種文藝、體育、競賽活動及摸擬市場、社會實踐、與名人見面等活動)。在藝術節中,學生於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兩次參加湖南衛視“男孩女孩”及四次參加常德電視台“開心你我他”節目,均獲成功。

2003年11月11日,常德市教育局常教人字(2003)14號檔案,聘任唐洪波同志為常德市第二中學校長。

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許多有重大影響的教職員工。突出的如:周香華老師,中共黨員,湖南省優秀教師,省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德育學會會員,常德市政治學科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常德市市直中學政治學科中心教研組組長,由於他在德育、教學、科研方面的長期奮鬥和不懈追求;由於他躬耕教苑,開拓進取;由於他愛崗敬業,默默奉獻,使他在教書育人這塊田園裡收穫著金色的輝煌,四屆高三畢業會考合格率都為100%,均名列常德市前列,八年高考,先後有張翔考入北大、張如帆考入北師大等名校。所教的學生先後有幾百名被高一級學校錄取,從而也使他朝著教師表率、育人模範、教學專家的方向發展,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讚揚。曾多次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2次受到常德市人民政府的記功獎勵,1993年被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湖南省優秀教師”光榮稱號;1996年7月1日被中共常德市教委委員會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多年年終考核優崗,2001年4月被市教委推薦為湖南省骨幹教師、政治學科帶頭人,2003年參加省級培訓成績合格,多年來先後有數十篇論文在刊物上發表或獲得省市優秀論文獎。其典型事跡先後被《常德日報》、《湖南日報》、《湖南教育報》所報導,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再如唐洪波老師,他成為了常德市的教壇新秀:1997年因教育教學成績突出被常德市人民政府記二等功一次;1998年因教育教學成績突出被授予“湖南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1998年破格晉升中學一級教師;2002年破格晉升中學高級教師;2001年被確定為省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002年下學期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省級骨幹教師培訓;有《元認知與中學物理概念教學探討》等5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和獲得省級獎勵;2003年被任命為常德市二中校長。

2004年該校高考又取得了大面積豐收,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415名高中畢業學生參加高考,有232人上線,上線率達56%,其中,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上線人數就達78人。

2004 年8月,該校被中國少年科學院授予“科普基地”榮譽稱號。

在學校黨總支和校長室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排除一切困難,創造一切條件,於2002年12 月順利通過省重點中學的驗收,又於2004年8月4日湖南省教育廳湘教通[2004]225號《關於認定常德市二中等5所學校為省級重點高中的通知》:按照《湖南省重點高中等級管理辦法(試行)》(湘教基字[1998]11號)、《湖南省重點高中管理辦法》(湘教發[2003]36號)等檔案規定的省級重點高中標準及程式,經專家檢查、省級重點高中評審委員會評審,確認常德市第二中學已基本達到省級重點高中標準,批准常德市第二中學為省級重點高中學校。8月26日隆重舉行省級重點中學授牌儀式。一塊“湖南省重點中學”的金色扁牌高懸在常德市二中的大門上,實現了二中幾代人的夢想!

回顧過去,歲月崢嶸;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常德市二中由她的前身“德山書院”到如今“省級重點中學”歷經了115多年風風雨雨,走過了無數艱難曲折的道路。歷史已一天天過去,未來正一天天走來,耕耘不輟,奮鬥不息的二中人,在鄧小平偉大理論旗幟指引下,在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精神的鼓勵下,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按照黨的“十六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全面奔小康的社會主義大道上,迎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強勁東風,奮勇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