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他欣賞馬的性情,鍾愛馬的品格,可以說他對馬情有獨鍾,在他的繪畫生涯中更是以畫馬作為其畢生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當代獨樹一幟的畫馬名家,不僅得益於專業院校的學習薰陶,不僅得益於徐悲鴻、孫信、李志超、蒲松窗、王雪濤等名師的指點,更得益於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對中國書畫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六十始悟藝,七十知不足”的執著精神。他就是愛馬、畫馬、懂馬的書畫名家——師鴻。
作品成就
師鴻早年受徐悲鴻大師的教誨與指點走上藝術道路。1954年至1957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受業於孫信先生。跟隨其學習素描、色彩等西畫技法及國畫基礎。1959年至196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進修,先後跟隨王雪濤、蒲松窗等先生學習國畫。長於鷹、雞、馬、山水等國畫創作,尤擅“奔馬”。1994年,赴韓國參加在漢城舉辦的中華名人書畫展,作品編冊。1998年,赴新加坡參加珍品收藏展,作品《百駿圖》引起轟動。1999年,赴泰國舉辦個人畫展,並參加泰國佛教文化展,作品獲得泰國文化院頒發的金獎並被收藏。2000年,赴法國、西班牙、葡萄牙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並參與華夏藝術家書畫聯展,作品編冊。2001年,在上海美術館、廣州美術館、徐州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巡迴展。2002年,正直馬年,中央電視台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紹七名中國著名花鳥畫家,師鴻先生是其中之一。2003年,在中山市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2004年,在汕頭市潮汕星河藝術館舉辦師鴻邀請展。2004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師鴻邀請展。2004年,赴韓國應國際教育基金會之邀在仁川、漢城進行作品巡展及講學。出版有《賓士圖》、中國畫技法-寫意類《畫馬技法》VCD光碟、中國郵政明信處《馬系列》、《師鴻書畫集》、《畫馬點滴》等。傳略收入《中華英才》、《時代周刊》、《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詞典》、《中國畫家明鑑》、《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美術家》、《世界現代美術家大詞典》等。師鴻現為中國書畫研修中國書畫研修中心,中國書畫研究院教授,國際藝術家聯合會理事,國際潮汕書畫總會顧問,中國書畫藝術網瀚瀾網站名譽主席等職,榮獲聯合國國際社團藝術類“世界和平獎”,中國三峽畫院顧問。
現為中國書畫研修中心教授、國際藝術家聯合會理事、中國詩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三峽書畫院理事、中國海峽兩岸畫家聯誼會理事、中國藝術賞析網顧問、香港藝術家聯合會顧問、中華名人垂釣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繪畫經歷
醉心執著
在中學畢業後便考入了北京師範學校,受業於孫信、李智超等先生,跟隨其系統地學習了素描、色彩等西畫技法及國畫技法,打下了深厚的繪畫基礎。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之後的4年又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進修,先後跟隨王雪濤、蒲松窗、徐北汀等先生學習國畫。繪畫理論上的通達,讓他畫起畫來得心應手,山水、花鳥、工筆、寫意、油畫他樣樣畫得很好,但馬仍然是他的最愛,用他的話來形容則是這種對馬的熱愛已經深入滲透到他的骨髓中了。然而,在此過程中同樣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艱難困苦。開始的一段時間沒有宣紙,他便找來不用的報紙堅持每天練習;不被重用,人生低谷和最無助的時候,他同樣沒有放棄過畫畫。他經常用郭沫若的一副對聯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不斷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在創作中他將西洋畫的畫法與傳統的筆法相融合,用西畫中的透視關係讓馬顯得更加真實站得更穩,用傳統大寫意的筆法勾勒落墨。創作中他始終以徐悲鴻“以真馬為師”的教導為畫馬的準則,一年中要多次到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北京的南郊農場和康西草原等地寫生,每天面對草原的駿馬觀察它們的生活,了解它們的脾氣和性格;同時他還學過馬的解剖學,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他認為,馬不僅是人類忠實的夥伴,馬同樣是進發和勝利的象徵。他借馬抒懷寓意,以馬寫心、以馬定志。賦馬以人格,寄託自己的憂鬱與悲傷、希望和歡樂;而馬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同樣讓他沉醉。馬能使他實實在在感受到來自內心中的震撼,那是一種精神,一種寄託,一種難以言表的心領神悟。也正是因為他這份對繪畫的痴迷和對馬及其文化的熱愛,讓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成為走向心靈的表達。
大師奇緣
1950年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北京師大附中,便到了惜陰中學繼續讀書,也正是因為這所離當時榮寶齋不足400米的惜陰中學讓他找到了這一生將要為之奮鬥的繪畫事業。因為痴迷於徐悲鴻畫面中那借奔馬傳達出的那種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下定決心開始學習畫馬。他利用全部的空閒時間臨摹徐悲鴻的畫作,又因為聽說徐悲鴻有時會到榮寶齋畫店來,便經常在店裡一邊看畫,一邊臨摹,一邊等徐悲鴻。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當時已經聞名遐邇的徐悲鴻,並得到了他的多次指導。徐悲鴻告訴他畫畫不能只是臨摹作品,還要有專業的繪畫知識和勤奮不輟的精神,而畫馬則更要深入觀察馬的生活,掌握馬的結構,“以真馬為師”。師鴻老師激動地說:“是徐悲鴻帶我走入畫馬的藝術殿堂,我知道在這條藝術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有艱難困苦,會有大漠荒原,會有荊棘風險,但我相信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在徐悲鴻精神的感召下,我會一如既往地走到最後,1950年我將永生難忘。”
筆墨魅力
他筆下的駿馬或是展現乘著疾風,頂著霜雪,伴著電閃,挾著雷霆風馳電掣的雄姿;或是表現柳下嗅草、溪邊飲水、兩兩相依安逸消閒的神態,畫面氣氛和諧優雅,形象美和意境美得以高度統一,就像古語所言“顏真卿書力透紙背,吳道子畫意在筆先”一樣,意境是一幅畫的核心,是一幅畫的靈魂。他說畫為人格,畫中的馬“不可有奴氣,更不可有媚骨”,並且一直遵循徐悲鴻大師多表現野馬的特點,來表現馬的風骨。在他的畫馬技法上,則首先用具有濃淡乾濕的線條寫形,所出的線條準確肯定,富於韻律;然後運用積墨、破墨等墨法展現馬的構架於體積;馬鬃及馬尾則以狂草似的線條恣意為之。
李苦禪大師曾經說過,“書到畫時為高度,畫到書時為極品”,他用書法的線條和力度表現馬的精神和筋力,骨法用筆,筆力沉雄,知白守黑,造型刪繁就簡,取形寫神,筆墨酣暢,元氣淋漓,墨色的點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與此同時,他用淋漓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畫面既表現馬的形體,又充分體現出中國繪畫傳統的筆墨魅力。從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極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他以信筆寫翩翩駿馬,天外歸來,那昂然的頭顱,雄健的肌肉,剛勁的關節,健勁的四蹄,姿態威猛,氣韻雄強,畫盡了馬的風骨,畫透了馬的精神。
創作思想
“盡精微,致廣大”,他一直以來都把徐悲鴻大師的這句話作為自己藝術上的追求目標,善問好學,達到寬廣博大的巨觀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詳盡的微觀之處,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和諧。他更強調作品中的物象與其生存空間的密切聯繫。從他筆下的奔馬、蒼鷹、野雉,乃至家禽,開始在自然中相融相依,開始與山水共生共榮,成為與現代人的感情生活和審美體驗更密切的對象。他以現代人的眼光和心靈去感受生活,在自然中直接捕捉“畫外之意”與“意外之妙”,創造出異彩紛呈又洋溢著內在美的動人意境。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展現了其嫻熟的筆墨技法與技巧、物象的形態與生趣,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這位年過七旬畫家涌動激情下所帶給我們的筆墨意趣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