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期歷史
![巴黎聖母院](/img/1/0db/nBnauM3XzcDMyIzMxc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3E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de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CathedralofSt.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開始建造
![巴黎聖母院](/img/e/2d3/nBnauM3XxQTMzkzN0c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3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
![巴黎聖母院](/img/a/b04/nBnauM3X3ETOxkjN0Ej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xI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接著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
1250-67年尚·德·謝耶(Jeande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de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deChelles)和尚·哈維(Jean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經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修復計畫
![巴黎聖母院](/img/3/7a6/nBnauM3X1MTO0ETO3c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3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修復計畫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德式教堂的發展史。
建築師
尚·德·謝耶(Jeande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deMontreuil)
尚·哈維(JeanRavy)
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歷史事件
![巴黎聖母院](/img/a/c9a/nBnauM3X1YDMxAjNxg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4E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302年飛利浦-勒柏爾(PhilippeleBel)在聖母院啟開首次皇家國家召集大會。接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
1455年平反聖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巴黎聖母院](/img/6/547/nBnauM3XwAzM5ADO2g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4E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愿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VII)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結構外觀
![尖塔](/img/6/fbb/nBnauM3X4IjNzUjMwk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5E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巴黎聖母院為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德式建築。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聖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哥德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德式建築特徵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德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
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鐘塔。哥德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
![巴黎聖母院](/img/5/4cf/nBnauM3X0UzN5czM0Ij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yI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
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德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聖安娜(St.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復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des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於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現藏於克呂尼博物館(MuseedeCluny)。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刻並放回原位。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約10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著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裡。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桿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裡里,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裡的人們的命運。
![國王廊](/img/1/dda/nBnauM3X2YDO5QDM1k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5E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聖母院後殿始建於1370年,它不但是整組建築的終端,而且它本身還創造了一種影響到每一部位結構的動感,從高低腳拱到肋狀構架,都體現了這種動感。高低腳拱半徑達15米左右,別具一格的後殿建築不愧為歌特建築的傑出之作。
走進這座教堂里,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聖母院的莊重肅穆。如今的聖母院兼具宗教、藝術和旅遊價值與一體,是巴黎必到之處,登上巴黎聖母院頂端可眺望整個巴黎,欣賞絕美的塞納河精緻。走近巴黎聖母院,可見雕有基督教經典之作—《聖經》的三個桃狀大門聖母門、審判入口大門和聖安娜們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聖母院共三層,頂層風景極佳。矗立在塞納河畔,巴黎聖母院是對古老巴黎歷史的承載。
內部構造
![塔頂雕塑](/img/5/ac7/nBnauM3XwczM0YDM4kT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5E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於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至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內部裝飾
![巴黎聖母院](/img/a/a84/nBnauM3XzYTM5QTNxAj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wI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北邊那根圓柱上是著名的“巴黎聖母”(Notre-Dame-de-Paris)像。這尊像造於14世紀,先是安放在聖埃娘禮拜堂,後來才被搬到這裡。
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復,上面刻畫了耶穌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巴黎聖母院大火被撲滅 玫瑰花窗遭損毀](/img/b/c5f/nBnauM3XygDOwgTM4kTO2QTN1UTM4ADO3gzM0QTNwAzMxAzL5k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聖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台,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Pieta),耶穌橫臥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院內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因此前來觀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不妨上去聖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教堂正廳頂部的南鐘樓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敲擊時鐘聲洪亮,全城可聞據說在這座鐘鑄造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銀均來自巴黎虔誠的女信徒的奉獻。北側鐘樓則有一個387級的階梯。從鐘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的建築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遊客穿梭游駛於塞納河。
地下墓室
這個地下考古墓室收集了從羅馬時代開始的這個城市的遺蹟,從巴黎聖母院前面一個不惹眼的樓梯就可以進入。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觀賞這個著名的哥德式大教堂,但是如果下到地下墓室,你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在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的中心。
巴黎聖母院內有件寶物,是木刻聖經故事《天庫》。
文學著作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畫。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
遊覽信息
交通
1.捷運
起點站 | 上一站 | 線路 | 下一站 | 終點站 |
Aeroport CDG T2 | Chatelet les Halles | 巴黎大區塊鐵B線 | Luxembourg | Robinson |
Mitry Claye | Chatelet les Halles | 巴黎大區塊鐵B線 | Luxembourg | Saint Remy |
Pontoise | Musee de Orsay | 巴黎大區塊鐵C線 | Gare de Austerlitz | Massy Palaiseau |
Montigny Beauchamp | Musee de Orsay | 巴黎大區塊鐵C線 | Gare de Austerlitz | Dourdan la Foret |
Versailles RG | Musee de Orsay | 巴黎大區塊鐵C線 | Gare de Austerlitz | Saint Martin de Etampes |
Saint Quentin de Yvelines | Musee de Orsay | 巴黎大區塊鐵C線 | Gare de Austerlitz | Versailles Chantiers |
Porte de Clignancourt | Cite | 巴黎捷運4號線 | Odeon | Porte de Orleans |
Boulogne Pont de Saint Cloud | Odeon | 巴黎捷運10號線 | Maubert | Gare de Austerlitz |
2.區域快線RER(RéseauExpressRégional[RegionalExpressNetwork]):
線路:B下站地點:Saint-Michel-Notre-Dame
線路:C下站地點:Saint-Michel-Notre-Dame
3.腳踏車(Vélib’):
線路:下站地點:4001
線路:下站地點:4002
線路:下站地點:4003
線路:下站地點:5009
線路:下站地點:5008
線路:下站地點:4017
線路:下站地點:4016
4.公共汽車(Bus):
線路:21,38,47,85,96下站地點:Cité-PalaisdeJustice
線路:47下站地點:ParvisdeNotre-Dame
線路:24,47下站地點:Notre-Dame-QuaideMontebello
線路:24,47下站地點:PetitPont
線路:24,27下站地點:PontSaint-Michel–QuaidesOrfèvres
線路:24,47,96下站地點:Saint-Michel
線路:21,27,38,85,96下站地點:Saint-michel–Saint-Germain5.計程車〔TaxiParisien〕:
線路:下站地點:ParvisNotre-Dame
線路:下站地點:PlaceSaint-Michel
線路:下站地點:PlaceMaubert
門票
主教堂正樓:免費
教堂側塔樓(鐘塔):8歐元/人,5歐元(18-25歲),17歲以下免費
教堂博物館:3歐元/人
地下室:4歐元/人,13歲以下免費,3歐元/人(60歲以上,失業者),2歐元/人(13-18歲)
塔樓:成人8.5歐元;優惠:5.5歐元;11月1日-3月31日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免費。
提示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一和第三個星期三下14:30有免費中文講解。
去巴黎聖母院有人說最好從教堂的北門(NorthPortal)步入,一進門就能撞見絢麗奪目的3個玫瑰畫窗。
巴黎聖母院兩邊的商店也很有名氣,可以買到很多精美的紀念品,有2.5歐元的橢圓形金屬掛件,上面的圖案是聖母抱著聖嬰。還有一種造幣機,投進一個2歐元硬幣,它就會吐出個新的紀念幣,其圖案也是聖母抱聖嬰。
開放時間
主教堂正樓周一至周五8:00-18:45;周六和周日8:00-19:45
教堂側塔樓(鐘塔)10月1日至3月31日10:00-17:309月1日至9月30日9:30-19:307月1日至8月31日9:00-22:00節假日關閉
地下室10:00-18:00,周一和節假日關閉,地下室關閉前半小時停止新的參觀者進入
教堂:【周一-周五】8:00-18:45,周六-周日8:00-19:45;塔樓:【10月-3月】10:00-17:30,4月-9月9:30-18:30;【4-9月】周五、周六及【7、8月】開放到23:00,關閉前45分鐘停止進入。
周邊景點
19世紀時,為了拓寬西邊雄偉的前庭,拆除了許多中世紀的房屋和狹窄的街道。廣場(Parvis)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paradisus,意指大教堂和教堂前面的廣闊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觀賞或研究刻於建築正面、有關聖經的雕刻。這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介紹聖經的方式,因為在古代,大多數的人都不識字。
聖母院廣場始建於1182年,廣場原為舉行遊行集會而建,現在已發展成為巴黎的市中心,周周邊有很多紀念品商店和古書店。
廣場右邊矗立著亨利四世銅像。
巴黎中心點(pointdefrance)
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這個點大小類似於地下水井蓋,為8角形,旁邊刻有pointdefrance的字樣。大致的位置靠近Notredame右邊的門,也就是那個出口處。基本上那個點已經被踩過上億遍,所以差不多被磨光了。
聖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並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聖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築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遊中心,於是,法國人便把聖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後將法國其它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聖母院前,也即是處於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聖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市政廳
市政廳(Hoteldeville),這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
1803年以前,巴黎市政廳廣場叫“沙灘廣場”;1533年取名為Bocador;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被焚之一炬;直至1882年,新巴黎市政廳才重新修復落成。
市政廳大樓有許多樓台式結構,上面帶有平頂的金字塔形屋頂,整座大廈有百餘尊雕像。
火災事故
主詞條:4·15巴黎聖母院火災事故
![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img/6/8c3/nBnauM3XxcjN4gTN2AjM4MTN1UTM4kDM0IDMxADMwAzMxAzLwI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