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從希臘到波士尼亞,由伊斯坦堡至塞拉耶佛,巴爾幹這塊一向被戰火蹂躪的區域,遍布多少激烈衝突留下的傷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 巴爾幹歷史專家馬克•馬佐爾在這本書里,提供了簡潔但精采的觀察。他讓我們擺脫刻板的印象,透過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聲音,認識羅馬時代以來巴爾幹的日常生活。在僧侶和農民、盜賊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身上,我們將發現左右巴爾幹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作者簡介
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r)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教於倫敦大學、薩塞克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專長為巴爾幹史、希臘史和20世紀歐洲史,是世界公認的巴爾幹歷史專家。
該書《為什麼是巴爾幹》(The Balkans: A Short History)是其關於巴爾幹歷史的代表作,以深刻的見解和優美的文筆贏得了沃爾夫森歷史獎。
內容簡介
1.年表與引言
價值觀的大幅度變動,伴隨著這些政治和經濟上的發展。在17世紀的宗教戰爭之後,科學與啟蒙運動的興起替歐洲帶來了新的政教分離主義,並統合了精英文化,使奧斯曼的政教結構似乎顯得過時。也是從此時,西方開始譴責過分自負的宗教勢力,包括腐敗的基督正教教士與伊斯蘭教"狂熱分子",並延續至今。在旅人、博學者和哲人的著作中,出現了強力的、新的兩極論,例如文明的西方和野蠻的東方、愛好自由的歐洲和專制的東方國家。巴爾幹年表
(請注意,若干年份為大約或推測)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堡建立。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
6世紀至7世紀 斯拉夫人入侵和定居。
865年保加利亞人接受基督教。
1071年 曼齊克特(Manzikert)戰役:塞爾柱土耳其人征服 安那托利亞。
1204年 君士坦丁堡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遭洗劫。
1243年 蒙古人擊敗塞爾柱土耳其人。
1352年 奧斯曼土耳其人奪下加利波利(Gallipoli) 。
1402年 埃迪爾內/亞德里亞堡成為奧斯曼帝國新首都。
1453年 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
1463年 奧斯曼帝國征服波士尼亞。
1476年 瓦拉幾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
1512年 摩爾達維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
1526年 莫哈赤(Mohacs)戰役:奧斯曼擊敗匈牙利人,奪得 布達。
1571年 奧斯曼海軍在勒班陀戰役中戰敗。
1573年 威尼斯人割讓賽普勒斯給奧斯曼帝國。
1669年 奧斯曼由威尼斯人手中奪得克里特島。
1683年 奧斯曼進攻維也納失敗。
1699年 簽訂卡洛維茲(Karlowitz)條約。
1711年至1715年法納爾人親王開始統治多瑙河各公國。
1718年 簽訂帕薩洛維茨(Passarowitz)條約。
1736年至1739年 俄/奧對土耳其戰爭。
1768年至1774年 俄土戰爭。
1770年 伯羅奔尼撒半島起義。
1774年 簽訂庫斯丘克-開納吉(Kutschuk-Kainardji)條約。
1787年至1792年 俄/奧對土耳其戰爭。
1797年 威尼斯共和國滅亡。
1804年 塞爾維亞人第一次起義。
1815年 塞爾維亞人第二次起義。
1821年 希臘獨立戰爭開始。
1827年 納瓦里諾戰役。
1830年 希臘獨立。
1839年 奧斯曼帝國進行改革。
1859年 多瑙河諸公國統一(成為羅馬尼亞)。
1870年 創立保加利亞東正教地方主教職位。
1877年至1878年 俄土戰爭。
1878年 《柏林和約》取代《聖斯特法諾和約》;保加利亞宣布自治;塞爾維亞、黑山和羅馬尼亞被承認為獨立國家;英國占領賽普勒斯;奧匈帝國占領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
1893年 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成立。
1903年 伊林頓起義。
1908年 青年土耳其黨起義;波士尼亞兼併危機。
1912年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阿爾巴尼亞被承認為獨立國家 (國界至1921年才確定)。
1913年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4年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南斯 拉夫)建立。
1919年至1922年 安那托利亞發生希土戰爭。
1923年 希臘與土耳其簽訂洛桑和約並交換人口。義大利轟炸 科孚。
1939年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1940年 羅馬尼亞被迫割讓領土給蘇聯、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義大利入侵希臘。
1941年 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1941年至1944年 軸心國占領時期:建立獨立的克羅地亞國。
1944年至1945年 德軍由巴爾幹半島撤退。
1946年至1949年 希臘內戰。
1948年 狄托和史達林分裂。
1967年至1974年 希臘實行獨裁政治。
1980年 狄托逝世。
1989年 東歐劇變。
1990年至1991年 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地亞發生戰爭。
1992年至1995年 波士尼亞戰爭。
1999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塞爾維亞在科索沃發生戰爭。
引言 名稱的由來
一樁事物的名聲、名稱和外貌,常用的尺度和價值,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起初幾乎常有錯誤和武斷……僅僅因為人們相信,這樣的錯誤便一代一代流傳擴張,直到漸漸成為這樁事物的一部分,變成它的本體。起初的外貌到頭來幾乎一成不變地成了本質。
--尼采
在20世紀末葉,人們談起巴爾幹半島各國,仿佛它們早已長久存在。但兩百年前,它們都尚未成形。那時它不被稱為巴爾幹,而是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下的"魯米利",征服自原來拜占庭帝國的"羅馬"土地。蘇丹治下受過教育的基督正教臣民都稱自己為"羅馬人",或只稱做"基督徒"。對於熟悉馬其頓、伊底魯斯、達契亞和莫西亞等傳統地理名詞的西方人而言,"巴爾幹"一詞幾乎未能傳達任何意義。一位旅人於1854年寫道:"聽說我們將要越過一個巴爾幹國家,我興起了許多期盼;但是我不久就發現,這個十分響亮的稱號僅意味著一個分開水道的山脊或山隘,並不一定有雄偉或浪漫的景色。"
"巴爾幹"一詞起初是用來指稱"古代赫默斯"山脈。受過傳統訓練的西方旅人非常熟悉這座"古代赫默斯",他們由中歐到君士坦丁堡途中都會經過。19世紀早期,像阿爾比馬爾伯爵這樣的軍官都探勘過它還不知名的山坡。一位普魯士的外交官曾於1833年越過那裡,他寫道:"巴爾幹的內部幾乎沒有被探勘過,它的高度也只經過少數、準確的測量。"20年後,當約默斯中將的《巴爾幹或赫默斯山脈旅行筆記》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被朗讀時,這樣的情況仍毫無改變。俄國軍隊於1829年及1877年向君士坦丁堡挺進時,也曾越過這些山脈。撰寫1877年土俄通俗戰史的一位作者寫道:"橫越巴爾幹一定得看作這次戰爭中最了不得的一項成就。"
到了這時,一些地理學家延伸巴爾幹這個詞的意義,用來指整個半島區域;這大多是基於錯誤的假定,以為巴爾幹山脈正好橫越歐洲東南部的這個半島,就像庇里牛斯山脈將伊比利亞半島的頂端一分為二。在18世紀,人們對於土耳其疆域的地理知識非常模糊。即使到了1802年,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平克頓也表示:"這塊區域晚近的地圖仍舊非常不完備。"大多數學者,包括這地區最早從事研究的希臘作家,都沿用更普遍的"歐洲的土耳其"一詞,而且19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少提及"巴爾幹"。例如,大學者埃米·博伊的著作中就毫無記載;事實上,他對這整個區域有詳細的探勘,記錄在他1840年出版的《歐洲的土耳其人》,其正確和詳盡的水準歷代都無法匹敵。
19世紀80年代之前也少有人提到"巴爾幹"民族。基督正教的信徒包括希臘人與斯拉夫人,這些信徒中的人種區別和政治區別要很長的時間才會顯現出來。1797年,革命的煽動者里卡斯·維勒斯丁里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啟示,預言蘇丹必將敗亡,同時宣布需要成立一個"希臘共和國",魯米利、小亞細亞、多島海、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所有居民都將是此共和國里的公民,不分"種族和宗教"。在里卡斯這個未來的龐大共和國中,希臘文不僅是學習的語言,也是官方語言。晚至19世紀50年代,見聞廣博的評論家仍舊嘲笑"那些膚淺的宗教家,他們視斯拉夫人為'希臘人',只因為絕大多數的斯拉夫人信奉'希臘'的宗教"。甚至有德國學者卡爾·李特爾提議,將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區域稱為"希臘半島"。英國歷史學家佛里曼於1877年寫道:"直到十分晚近,信奉正教的土耳其臣民在大多數歐洲人眼中仍像是希臘人。"
斯拉夫民族主義明顯地興起之後,哪種形態的國家和人民會繼土耳其帝國之後形成就變得難以辨識。有些評論家猜想,在奧斯曼帝國絕對宗主權的統治下,會出現眾多自治的基督教政治組織;也有評論家預期,這個區域將分裂成一個希臘國家與一個南部斯拉夫聯邦。幾乎沒有人正確預期到實際的分裂過程。一位法國作家於1864年寫道:"甚至在我們這個時代,我還常聽到人們問及信奉基督教的土耳其人屬於哪一國,俄羅斯、奧地利,還是法蘭西?有些夢想家回答'這些人屬於他們自己'。這樣的烏托邦思想真是何等有趣、何等可憐。"
在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的土耳其"是最受歡迎的地理稱呼;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它的來日顯然已屈指可數。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黑山等國家相繼崛起,列強則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到1908年之間,歐洲外交會議屢次削減奧斯曼帝國的疆土,並將剩下的版圖交給強權國家看管。西方的旅人、記者和宣傳人士紛紛擁到這個區域,使"巴爾幹"這個詞大為流行,獲得新的、更加廣泛的使用。到了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統治)時,巴爾幹已成了通用的辭彙。講究用語純正的人因此甚感不安。一位德國地理學家怒氣沖沖地談到"東南部的歐洲--或者像人們愈常說的、那個錯了半個世紀的名詞--巴爾幹半島"。一位保加利亞的專家對於"這個區域……[被]誤稱為巴爾幹半島"也不平地抱怨。但這樣的腐論抵擋不住潮流。不到半個世紀,新的地理概念已在日常用語中紮根,而這主要起因於軍事和外交上的突變。1917年,在有關"東方問題"的標準歷史記載中已經描述"那片土地被上一代地理學家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但政治變遷讓我們必須為它尋找新的名稱。常見的名字是'巴爾幹半島',或只稱做'巴爾幹'"。
2.土地和其居民
山中聚落偶爾能同時享有隱密、水源和原料的優點,得以出現經濟學家所謂的早期工業化。利克寫道:"土壤一點都不肥沃的鄉村,卻有棉花和羊毛的製造資源……一般認為有三分之一的阿格拉法居民靠紡織維生。也有許多採金挖銀的礦工;在斯卡提納,則有製作刀劍、炮管和手槍槍機的組織。"希臘,尤其是保加利亞山上聚落的小型工廠的紡織生產,在此區贏得獨立之前的幾十年間散布開來。
民族興起之前
奧斯曼的巴爾幹半島因此是看不見的惡靈和善靈密集的世界。有些家族很令人懼怕,因為人們認為其成員是具有人形的吸血鬼。甚至傳聞說有些人會將尾巴藏在內衣裡面。各個宗教的信徒都會用符咒來抵禦邪惡,其他還有大蒜、有繩結的繩子、野豬獠牙之類的獸角以及某些漿果。牧師忙著回應信徒的要求,在護身符上書寫經文。若基督徒發現自己的護身符沒有作用,會去借用穆斯林的。許多這樣的信仰仍存留到今天,只不過人們因為害怕被嘲笑而很少顯露出來。